針對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問題,行政院國科會正在研擬「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方案」,希望能藉由補貼薪資的方式,協助博士生在企業找到工作。國科會正在研擬的方案為「57K方案」,即國科會目前補助研究計畫聘用博士後研究員之起薪為57,600元,加上勞健保等費用,月薪超過60,000元。企業界如聘用博士後研究員,國科會將每人每月補助30,000元,其餘薪資由企業自行負擔,唯企業自行負擔金額不得少於30,000元,如此即能達保障博士後研究員最低起薪57,000元之目的。國科會表示最快明年初受理申請,開放補助200人,2年為1期。
這個57K方案跟2009年教育部推出的22K方案(註1)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儘管當年22K方案被各界猛烈轟擊,國科會仍然勇者無懼的提出這種捨本逐末、浪費公帑的政策。相對於當年的22K方案共花了115億新台幣,57K方案以一年補助200個名額來算, 一年也才花7千多萬,兩年一期也不到2億,可以說是小意思;但政府一再推出這種被學者及立委都痛批的可笑政策,真的讓人憂心政府掌管高等教育的官員們,究竟有沒有能力主導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工業界需才孔急但卻找不到適當的人才,高等學府在教育主管單位的指導和補助下閉門造車,產學合作從來沒有受到執政當局的重視,因此學生唸到博士或博士後還是找不到工作,竟然還要政府再用納稅人的錢來輔導就業,那先前國家在培養博士的學習過程中投下的大量教育經費到底有什麼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們能夠培養有用的技能,能夠為國家社會所用。
但是現在社會分工這麼複雜,產業進步的速度又是日進千里,主導台灣教育體系的官員和高等學府的許多教授根本就和產業社會脫節,無法掌握產業的脈動,結果把台灣的教育體系搞得像是個學歷製造機,學生拿到文憑卻學不到有用的技能,主導高等教育體系的官員以及負責教育訓練的老師們要怎麼向學生和家長們交代?更要如何向全體納稅人交代?台灣的教育制度為何不找台灣的產業先進來主導呢?教育體系的官員們,只會閉門做官,不會做事,更不懂產業的瞬息萬變與需求,那怎麼能夠建立一個能夠為產業提共大量人才的教育體系?此外,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為何不敞開大門,大量晉用產業界的優異人才來主導教學和研究內容,並且充分的和產業界合作,讓學生們能夠學到實用而且也符合產業需求的知識和技能?
前陣子包括宣明智、王振堂在內的一票科技大老們還在呼籲政府要正視科技人才斷層的問題,不知道執政當局有沒有聽進去。現在不是企業不願意花錢去顧用人才,也不是企業人滿為患不需要人才,現在最大的癥結在於國家教育與企業需求出現很大的鴻溝。像本期反創新社會透視中的另一篇文章「追求頂尖不如追求特色,前進百大不如走入社會」就提到:「論文至上的評鑑標準讓台灣的公立大學淪為論文生產工廠,而優秀的研究生則成為教授的論文代工機器。
一批又一批從高等學府畢業的研究生,有多少可以把寫論文時所研發的新知識或新技術,帶入產業界來提昇產業水準?」如果你是企業主,你會願意僱用這些只會學術研究及寫論文,與產業完全脫節的研究生嗎?北美智權總經理許鍾光就表示,如果是有用的人才,就算超過57K也會僱用,但如果是對企業沒有幫助的研究生,就算不用支薪也不會考慮,因為這反而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像宣明智也曾經指出,國家教育的設計應更符合國家企業及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才能將產學彼此供需之間的鴻溝縮小。
不管是以前的「22K方案」或是現在的「57K方案」,都同樣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註2):
(一)是否破壞了市場的自由競爭機制?這個問題在22K方案時就被強烈質疑,認為政府把大學生的補助薪資訂為22K(雖說是實習,但實際上工作與正式員工相仿),於是很多企業就順勢把大學畢業生起薪點壓低到22K,但另一派人士則認為如果沒有22K方案,很多大學畢業生根本不會找到工作。其實這就是市場自由競爭機制的好處:有能力、符合企業、市場需求的大學畢業生,絕對不止22K;反過來說,如果是沒有能力的畢業生,即使因為有22K方案而獲得企業錄用,那在22K方案結束後,企業因為沒有補助了也是會請他走路的。現在「57K方案」道理是一樣的,優秀又符合企業需求的博士研究生企業主都搶著要,身價絕對不止57K,若換成是只會生產論文的博士生,「57K方案」結束一樣不會受企業主青睞。這個原本就是就業市場的供需機制,在汰弱留強的同時,被淘汰的也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為什麼會被淘汰。
(二)錢有是否花在刀口上?一百多億在中央預算中也許只是九牛一毛,但這也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如果同樣的預算用在不同的教育政策上,會不會更用效益?現在先用國家的錢去培養出一批不適用於企業的博士、再花納稅人的錢去補助企業請這些他們根本不需要的博士。整個下來對企業有什麼貢獻?對社會的成長進步又有什麼幫助?綜觀世界各國好像也沒有類似的教育政策,如果是有用的政策應該早就有別的政府採用了吧?
(三)對基本問題有沒有解決?博士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原因很多,可能是學非所用、可能是眼高手低、也可能是沒有競爭力...等等。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台灣以中小型企業居多,請不起博士生也不需要請博士生;而未來教育部也會管控博士名額不再增加。何卓飛先生真是搞不清楚產業的狀況,現代的產業瞬息萬變,即使是傳統產業例如像是製鞋業或是娃娃車,所需要的製造、設計和產銷技術早已走在時代的尖端。
現代的產業鏈中,即使是小企業,如果技術和經營模式跟不上時代,早就被淘汰了,哪還能夠活到現在?何卓飛先生說的中小型企業是哪個年代的中小企業?台灣的中小企業中,技術優異而且競爭力強的比比皆是,怎麼會僱不起好的人才?然而最重要的問題是,產業界有優秀的人才卻沒有時間去長期訓練員工,而學界極端缺乏理論實務精通的教授,教學和研究內容追不上產業界的需求,卻又自成一個封閉的體系,不和產業界密切合作。這樣的教育體制,要怎樣訓練出產業界所需要的人才?「57K方案」對於我國教育體系的「產銷失衡問題」有幫助嗎?
(註1)22K方案是教育部於2009年推出的「由各公私立大專校院媒介各校2007~2009 學年度大專畢業生之待(失) 業人員至企業實習」計畫。每名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去「實習」,由教育部特別預算補助26,190元,扣除勞健保險後(每月最高4,190 元),每個大專畢業生實習期間實領22K,所以簡稱22K方案。
(註2)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2011年10月19日, 補助博士就業,200人「受惠」,多少人受騙、受害?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10/200.html#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