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期
2024 年 01 月 24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智權報文章分類/搜尋   歷期智權報   訂閱北美智權報  
 
《專訪實踐工設系系主任林曉瑛》
設計專利就是企業競爭的核心!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攝錄影:唐銘偉╱北美智權 傳媒設計組

實踐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創立於1992年,是全台第一所「人文藝術類組」招生的工業設計系,現今擔任系主任的林曉瑛,正是當年第一屆畢業的學生。在進入實踐大學擔任教職之前,林曉瑛曾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和工藝設計領域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也因為這樣的實務經驗背景,讓林曉瑛深刻體會到,面對百家爭鳴的商業競爭,設計專利本質上就是企業的核心,每間公司都一定要申請設計專利。

圖一、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系主任林曉瑛
 

實踐創立第一個人文藝術的工設系

實踐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創立於1992年,是全台第一所「人文藝術類組」招生的工業設計系,現今擔任系主任的林曉瑛,正是當年第一屆畢業的學生。跟其他學校的工業設計系相比,實踐工設系除了強調創作性的操作體驗,並透過對人文、社會與科技工程等跨域學習,讓學生在創作中驗證工業設計的多層次內涵。實踐工設系的碩士班與在職進修專班,更曾在2009年被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評選為「全球前30名最佳設計課程」(The World's Best Design Programs, TOP 30)。

當初實踐大學創辦工業設計系,就是希望是以「人文藝術」來當著力點,所以在招生時要加考術科,招收進來的學生本身就有國畫、書法、素描、水彩等基礎,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會具有美學的核心在。林曉瑛表示,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在產品設計課程方面,除了透過project練習,還涵蓋了色彩材質課程,視覺、操作介面及人文心理學,人因工程、社會設計等不同面向。

或許有人可能會好奇,文組背景能夠勝任工業設計嗎?林曉瑛認為,在產品最初的研發階段,設計師就開始跟工程師合作,工程師習慣從圖面到電腦理解事情,如何從無形的設計研發,發展出真正有形的狀態,轉換的過程其實是很縹緲的,有時候反而是文組出身的設計師,對於這樣「從無形到有形」的轉換更加得心應手。林曉瑛也不諱言,在與工程師溝通產品設計的時候,對於文學類組出身的設計師會有門檻,設計師必須找到一個可以跟他們溝通的方法,並以概念性的方式畫出設計圖,中規中矩把它落實出來,讓工程師可以很快理解你的設計概念,才能增加工程師跟你合作的意願與說服力。

林曉瑛指出,工設系學生畢業後應徵的錄取率很高,這幾年學生畢業後想走的路非常多元,念工業設計不一定會進到消費性電子產業,也可能到各種交通工具行業、傢俱業,或是設計UI(使用者介面)和UX(使用者體驗)的公司,當然也有人選擇自己開業。

企業主要懂得聰明用設計

早年工設系畢業生剛進公司的時候,可能還是被界定為單純美工,現今設計在公司內部的地位大幅提升,因為好的設計能讓產品更加分、替公司做了很多不一樣的改善,就會願意給設計師更多發揮的空間。

不過,還是必須要企業主懂得怎麼「聰明使用設計師」,如果只是為了cost down,很難讓好的設計成熟。林曉瑛指出,企業主本身要對設計有對的認知,能夠理解使用材料的差異會造成成本的增加、後續能為產品帶來什麼樣的獲利與回報;另一方面,設計師要先了解公司產品獲利的模式,才能完成相對應的設計。產品設計並須兼顧市場定位和利潤,如何說服老闆靠的就是設計師的能耐。

CMF帶動工業設計新潮流

林曉瑛觀察到,這幾年工業設計還有一個熱門的就業選擇,就是CMF的材質設計師。CMF(Color Material and Finishing) 是工業設計中重要的一環,指的是顏色、材料和表面處理工藝。CMF存在於各種行業中,像華碩、BenQ、Acer等公司都有CMF的設計部門,主要是因為現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再只能用塑膠製造,也可以用皮革、金屬等各種不同的表面處理,創造出更多樣性的產品類型,有時候相同設計的產品,還會出高低價兩種版本,這時候CMF設計師就很重要,如何用不同的材質、顏色去區分產品的價值,讓兩種版本都能替公司賺到錢。林曉瑛表示,這幾年產品設計走向極簡化,用好的材料跟對的顏色變得更重要,CMF更是帶起一波工業設計的新潮流。

設計專利是企業競爭的核心

而談到設計專利,林曉瑛認為,公司不只應該重視申請設計專利,而是一定要申請設計專利,因為專利就是企業競爭的核心。林曉瑛還記得,她剛進入業界時沒有專利概念,跟工程師討論設計圖時,工程師會把各家專利調出來,一個個指出為什麼會踩到別人的專利、我們的專利又是什麼,讓林曉瑛深切體會,專利其實就是每個公司的核心,除了自己用之外還可以出售,每間公司只要有機會一定就是申請專利,先把自己的地盤占穩,當別的公司需要的時候,只能來談合作或授權,要說專利是產品的核心一點都不為過,因此產品設計更要具備專利的觀念,畫出來的設計圖才不會不小心就誤觸紅線。在學校的時候,林曉瑛也會指導系上學生,可以善用專利局的專利搜尋功能,先看看有沒有雷同的設計,對於產品設計會有很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學校也很鼓勵學生將作品申請設計專利,但學生可能還無法負擔得起申請專利的費用,系方鼓勵學生可與產業界相互結合,由企業來幫學生申請專利,後續再研發成產品,對於業界和學生都是雙贏。工設系常會舉辦各種作品展,並邀請產業界來觀展,若有企業相中作品希望合作,系方會協助學生與公司進行洽談,有時會將設計出售給公司開發,但更鼓勵公司聘僱學生一起進行研發,並將成果申請專利保護。

台灣設計產業的轉變:結合工藝精神的工業設計

在進入實踐大學擔任教育工作之前,林曉瑛是一名設計師和策展人,過去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和工藝設計上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她的創作特別關注於如何將工藝挹注進工業設計,創造出新形式的物質方式。

林曉瑛在澳洲攻讀碩士學位時,遇上了她設計生涯的另外一個轉折:工藝設計。林曉瑛解釋,工業設計就是一個量產的概念,所有事情都是要規格化、資料化,要非常的精準,但工藝這件事情有趣就在於它不規格化,這個層次又跟工業設計不太一樣。當時林曉瑛學著放下工業設計,開始追求當代工藝的精神。從澳洲回來後,她一直思考如何結合工業設計與工藝設計的優點,產出一個新的可能性的對話。最後林曉瑛發現,工藝跟工業之間的平衡點就是「imperfect」,「imperfect其實就是I am perfect」,此後林曉瑛一直以「imperfect」為核心,把工藝跟工業重新拉在一起。直到2007年左右,台灣開始有更多不同材質被運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雖然過程中歷經很多磨合,卻也讓台灣設計產業變得更多元、更豐富、更有競爭力。

要將工藝結合進工業產品裡,材質特性往往是成敗關鍵。因為工業產品必須標準化和規格化,若無法將特殊材料量產成工業產品,反而只是在浪費材料。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曾經成功開發一系列利用陶瓷工藝結合家電的產品,並在米蘭傢俱展裡展出;荷蘭飛利浦公司(Philips)也曾經嘗試用玻璃工藝跟螢幕結合。從工業革命之後大量生產塑膠,現在全世界都在尋找各種綠色材料的可能性,希望用更自然的材料來減少塑膠的使用。當所有大廠都致力於製程的改造,材料供應鏈勢必要跟隨。林曉瑛強調,設計是一直在滾動的,不會永遠維持同樣的設計方法,雖然傳統的設計方法不會真的過時,重點是如何將舊的設計方法與科技趨勢結合,才能為產品帶來往上加成的效益。

全球正在面臨淨零排放的挑戰,林曉瑛建議台灣設計產業可以掌握幾個方向:如何應用綠色的材料、使用回收過的材料,以及如何減量使用材料,企業必須具備綠色思維,這將是未來重要的機會所在。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