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創立於1992年,是全台第一所「人文藝術類組」招生的工業設計系,現今擔任系主任的林曉瑛,正是當年第一屆畢業的學生。跟其他學校的工業設計系相比,實踐工設系除了強調創作性的操作體驗,並透過對人文、社會與科技工程等跨域學習,讓學生在創作中驗證工業設計的多層次內涵。實踐工設系的碩士班與在職進修專班,更曾在2009年被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評選為「全球前30名最佳設計課程」(The World's Best Design Programs, TOP 30)。
林曉瑛觀察到,這幾年工業設計還有一個熱門的就業選擇,就是CMF的材質設計師。CMF(Color Material and Finishing) 是工業設計中重要的一環,指的是顏色、材料和表面處理工藝。CMF存在於各種行業中,像華碩、BenQ、Acer等公司都有CMF的設計部門,主要是因為現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再只能用塑膠製造,也可以用皮革、金屬等各種不同的表面處理,創造出更多樣性的產品類型,有時候相同設計的產品,還會出高低價兩種版本,這時候CMF設計師就很重要,如何用不同的材質、顏色去區分產品的價值,讓兩種版本都能替公司賺到錢。林曉瑛表示,這幾年產品設計走向極簡化,用好的材料跟對的顏色變得更重要,CMF更是帶起一波工業設計的新潮流。
林曉瑛在澳洲攻讀碩士學位時,遇上了她設計生涯的另外一個轉折:工藝設計。林曉瑛解釋,工業設計就是一個量產的概念,所有事情都是要規格化、資料化,要非常的精準,但工藝這件事情有趣就在於它不規格化,這個層次又跟工業設計不太一樣。當時林曉瑛學著放下工業設計,開始追求當代工藝的精神。從澳洲回來後,她一直思考如何結合工業設計與工藝設計的優點,產出一個新的可能性的對話。最後林曉瑛發現,工藝跟工業之間的平衡點就是「imperfect」,「imperfect其實就是I am perfect」,此後林曉瑛一直以「imperfect」為核心,把工藝跟工業重新拉在一起。直到2007年左右,台灣開始有更多不同材質被運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雖然過程中歷經很多磨合,卻也讓台灣設計產業變得更多元、更豐富、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