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上任才剛滿一年,立刻就遭逢巴拿馬與我國斷交的打擊。在兩岸目前相敬如「冰」的份圍下,外交上的挫折原本就是意料中事,真正該關注的,是被蔡英文總統乃至於產業界寄予厚望的新南向政策,是會成為台灣突破外交封鎖的新出口,或者會是下一個巴拿馬?
本刊在「新南向」與過往有何不同?中曾經分析過,新南向政策的目標並不僅是為廠商尋找新生產基地,而是要與東協、南亞、大洋洲的國家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夥伴關係,以抵銷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的負面影響。然而,這片廣大的國家群體不但早已踏上經濟整合之路,也是各國強權急欲拉攏的對象,其中拉攏態度最積極的,就是中國大陸。
正當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因為美國退出而前途未卜時,由東協(ASEAN)主導的RCE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卻即將在2017年完成談判。中華經濟研究院林昱君副研究員表示,早在1992年,東協就決議要建立自由貿易區,但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進展一直不如預期。直到2015年的最後一天,東協共同體(AEC)才正式成立,並且劃出往後十年的經濟整合願景。
RCEP即將在今年完成談判
不過,在1992年到2017年當中,東協對外的經濟整合步伐也一直持續著。1997年底,東協與中日韓三國領導人,一起在吉隆坡發表了「東協2020願景」,確立「東協+3」的架構;2005年底,東協主辦的東亞峰會,除了中日韓三國外,更擴大邀請了澳洲、紐西蘭和印度,並陸續與這六個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奠定了之後RCEP「東協+6」的原始框架。
圖1:中華經濟研究院林昱君副研究員
攝影:蔣士棋
從東協的區域整合歷程看得出來,中國大陸經營東協也至少有20年,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經濟分工上,中國大陸也從世界工廠逐漸蛻變成世界市場、甚至世界金主的角色。2002年加入WTO後,中國大陸對外投資以及外人投資的金額雙雙開始爬升,但在2010年以前,由於製造成本仍然較為低廉,每年的外人投資金額一直比對外投資金額多出約600億美元(圖2)。
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開始,中國大陸的對外投資出現明顯成長,反而是外人投資開始明顯放緩,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終於在2015年首次出現對外投資大於外人投資的情形。而且,就2015年的對外投資金額(約1500億美元)來看,排名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金主。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數年內中國對外投資金額絕對會持續成長。
圖2:2002~2015年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實際實用外資金額變化(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中國大陸已成世界第二大金主
如果細看中國大陸對外的區域分布,可以發現亞洲永遠是重中之重。2007年時,占比已經突破60%,過了8年更提升到75%,反而曾經占比逼近20%的拉丁美洲,到了2015年只占不到10%,由此可見中國在一帶一路政策指導下,對於亞洲國家的關注(圖3)。
中華經濟研究院史惠慈研究員進一步分析,單就東協國家來看,2015年時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高達146億美元,不但占比首次超過10%,比起前一年(2014)的78億美元投資額,成長了更將近一倍;而且這些投資也不是國家政策的產物。舉例來說,阿里巴巴入股新加坡郵政,就是看準新加坡在亞洲物流的優越地理位置與實務經驗,吉利汽車收購馬來西亞車企寶騰控股,也是為了擴大在亞洲市場的規模。
圖3:2007/2015年中國大陸對外投資區域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整體來看,台灣未來在推動新南向時,最可能碰到競爭對手卡位已久,而且當地市場也早已相當擁擠的情況。就以RCEP來說,倘若真的能在今年內完成簽署,屆時將出現一個全球人口數最多、總合經濟成長率最高的自由貿易區,對於想要經營南向市場、卻又不在RCEP之中的台灣來說,絕對會更加辛苦。這個問題,恐怕會比巴拿馬斷交更讓蔡英文總統頭痛。
資料來源:
- 「兩岸拚南向 - 台灣新南向競合抉擇」會議資料,中華經濟研究院,2017/06/07
- 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6/12/08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