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儒朱熹有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創業孵化器及加速器在台灣通常僅被視為各種育成中心的「櫥窗」,然而,在中國大陸的孵化器及加速器卻是另一套生猛的玩法。大陸官方相信這些孵化器及加速器可作為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媒介,並讓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活水,深圳便是依靠新創產業而風聲水起的城市。
筆者建議台灣新創團隊若赴陸發展,切勿選擇政府、國企、政黨等國有性質支持的孵化器。初期入駐登記事宜樣樣都好,但倘若遇到真正商場實戰,具有公部門色彩的孵化器,能提供新創團隊上戰場的武器卻非常有限。台灣的新創團隊赴陸發展要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入駐當地市場的孵化器及加速器終究是權宜之計,建立自身商譽且立足當地市場才難能可貴。
共享工作空間是許多創業孵化器的特色之一;圖片來源:WE+酷窩
創業孵化器及加速器這個詞彙,對岸重視程度高於台灣,在目前鮮少人提及的「李克強經濟學」概念中,其實將創新及創業視為解決當代社會緩解經濟遲緩及促進經濟增長,並且為引領自主創新的一帖良藥。2015年李克強總理高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導致孵化器與加速器的盛行。是以,在中國大陸以培育科技型中小型企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被視為政府當局積極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載體,更被用以促進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舉措之一。
例如在北京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深圳中芬設計園、上海市金山工業區、南京市麒麟兩岸中小企業創新園、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杭州雲棲小鎮、廈門創業創新創客基地、以及武漢東西湖區青年創業基地等等,皆成為創業孵化器及加速器的重鎮。此外,在「三中一青」的政策誘因之下,不少台灣青年不斷地穿梭這些基地,面臨對岸創新創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與磁吸,搶奪台灣年輕世代的天賦成為對岸惠台措施的主軸。
明朝儒士朱熹有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畢竟兩岸經貿關係千絲萬縷,任何具有連動性的政策規劃不可能真空包裝,桃園的亞洲矽谷計畫如何因應?確實令人好奇。
與國家政權共生:政府將廣設孵化器視為政策工具的延伸
創業可以刺激經濟帶動成長,而隨著台灣的新創企業不斷的成長,為了能讓這些新創企業不在創立初期失敗,創新育成中心因而誕生,而之後為了能提供新創企業更加專門的服務,創業加速器也因應而生。
創業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儘管依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報告,臺灣的「創業家精神」全球排名第一,且事實上臺灣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國際育成協會(NBIA)之軟著陸(Soft-Landing)認證的育成中心數量排名全球第二。然而,台灣產經學界普遍將孵化器及加速器視為「櫥窗」,廣設櫥窗或許可以強化政府支持創新創業的KPI指標,但鮮少專家學者或官僚體系認為這些櫥窗可以促進產業轉型或經濟成長,或許也有幫助,但力道非常有限,或者將這些櫥窗視為解決台灣青年失業問題的避風港,連催化劑都稱不上。
在中國大陸的孵化器及加速器卻是另一套生猛且殘暴的玩法,類似未通過安全認證的生長激素,執政者相信這些孵化器及加速器可作為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媒介,為新創企業匹配早期所需之資源,這些資源包含知識移轉、網絡關係對接、取得資本投入的媒介,甚至可直接與間接地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證明了政府與企業廣設孵化器,主要目的就是為促進國家創新能力與經濟可持續增長,並成為推進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助力。值得關注者,乃互聯網在中國大陸成為一個嶄新的領域,以網路或是行動載具為基礎的服務或是產品成為熱門的創業項目,開發App應用模式、開設網站提供服務等,許多新的商業模式藉由網路開始成形。在創業過程中,各團隊除了本身產品問題需要解決,也會在一連串將創業點子實現的過程中,遇到取得資源、匯集資本、累積技術、企業經營、商業銷售等關鍵因素問題。
在上述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脈絡下,中國政府成為唯一主導推進孵化體系發展的政策指導者,通過經濟資源的攝取及一系列資源及政策規劃,指導各類型的孵化器的發展路徑及時程,同時也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無論中央到地方、國企到民企,能處理創新創業領域的政策執行力大增。孵化器及加速器既然是中國大陸創新體系的一部分,孵化器作為載體,其與政府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資本主義市場的創業孵化器到了中國變成堅持社會主義改革的良藥,著實令人折折稱奇。是以,政府對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參與度越大,孵化器與政府的相互依賴度就越大,總體來看,孵化器&加速器作為中國創新和科技發展政策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政策體系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並建立一個技術創業的生態系統,並且重新塑造政府、市場、社會三方之間的關係,孵化器&加速器在台灣被視為櫥窗,在對岸則變成一個全新的世界,即便在這個新世界依然是瞎子摸象。
亞洲最有美國矽谷氣勢的城市:萬方來朝、風生水起的深圳
筆者在2016年初在深圳參與一場硬體創新者的年度盛會 — 「Ware Are You Top 500 Hardware Friends 最硬伍佰2016深圳灣開年盛典」,該會主題包括無人機、智慧機器人、虛擬現實裝置、人工智慧、移動醫療、智慧可穿戴等領域的硬體創業者,以及在智慧硬體行業有著廣泛連線的工業設計團隊、方案設計企業、供應鏈企業、通路服務機構,以及媒體和投資人士,台灣和香港不少的創投團隊,齊聚深圳希爾頓南海酒店。飯局上,一群台灣人就在討論:台灣的硬體製造優勢是否會被深圳取代?山寨創新能夠持續多久?學技術的人、學經管的人、學法政的人等觀點彼此爭論不休。但無可否認者,深圳從過往從硬體到軟體網路業的蓬勃,即便充滿了山寨國外企業的痕跡,三折肱而成良醫慢慢出師,慢慢有超越北京及上海而有自成一格的態勢,其新創產業發展甚至有不僅引領珠三角經濟區,在亞洲已是一大亮點,而且想像力無窮。
台灣在經濟奇蹟的強項 ─ 「硬體創新」,逐漸在深圳營造的商業模式日漸成熟,即便中國大陸內部創新創業人士對深圳模式略有質疑,認為這只是零碎化的製造業,硬體製造的利潤遠不如軟體創新。不過,珠三角經濟區歷經台灣人製造業的加持,硬體創新領域結合製造和創投的獨特商業模式,即便過去看不上小量訂單的富士康,在面臨未來製造業利潤最大化的極限後後,慢慢將注意力放在訂單量小,但具爆發力的新創團隊,目的就是尋找下一波新訂單源。
暫且不論深圳的新創產業發展究竟是市場群聚造就的成果,抑或政府政策計畫有意扶植的繁榮,深圳這股新創現象仍會風潮一陣子,相較於北京的深宮大院或上海的大鳴大放,深圳的官僚較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並且更為實事求是,具有技術背景的中國優秀年輕人都往深圳去打拼。
深圳自2009年取消原先關內、關外的界線,內外的隔閡慢慢消弭,城市可利用面積大幅擴增,加上地鐵及公共交通網絡日漸發達,深圳在吸引人才的措施上相較能以人為本,筆者發現不僅是內陸省份,包含台灣及香港,甚至是國際性創投團隊大量進駐,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事製造和創投,從研發、製造到投資的一條龍企業慢慢形成規模效應。深圳引入孵化器及加速器、科技園區相結合的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建設,累積創新資源匯集的平臺,營造適合創業的生態環境。深圳的南山智園便聚集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創新型產業,並承接深圳大學城的研究能量及技術轉移成果,以園區、校區和社區三區融合的概念。不過,投資主體多元化,民間資本逐步成為孵化器及加速器的主力,深圳部分的孵化器&加速器,慢慢轉型為收取租金的房東,抱持著創客也是房客的迷思,深圳的租房價格也節節攀升。
筆者認為深圳現階段的繁榮現象仍不夠台灣紮實,尖端硬體的製造領域台灣還是握有領先優勢,畢竟台灣迄今仍是靠著硬體設備成為全球知名科技製造重鎮。台灣的硬體創新在全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在手機、電腦、主機板、伺服器、網路設備、LCD 螢幕、PDA、IP Phone 等硬體製造領先全球,在硬體創新的投資及亦不斷增加。事實上,建構 IT 系統必須更有彈性,硬體製造仍不脫軟體服務的加持,硬體創新勢必得走向軟體與服務結合。
台灣在硬體創新最大劣勢在B2B模式太過強勢,而無法適時嗅出B2C的市場商機,尤其由 PC 世代轉向網路世代,能否在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的硬優勢能否勝出,仍是最大關鍵。然而,台灣仍有許多優秀的新創團隊為何被迫離鄉背井?並非對岸新創市場環境有多好,而是國內創業的環境依然惡劣。是以,師法矽谷之餘,也要設法把流出去硬體創新團隊吸引回台,面對在地和朝向國際的策略能否奏效,繼續拭目以待。
實在是水太深:台灣新創團隊赴對岸打拼要慎選孵化器及加速器
在中國大陸待久的台灣人,普遍會跟剛登陸的台灣人說:「小心,這裡水深!」
伴隨孵化器越來越多,創業者選擇也更多,中國大陸的創業孵化器業早已供過於求,偌大的新創空間處於閒置狀態。當前不僅是孵化器在挑選創業者,創業者也在挑選孵化器,孵化器需求量下降,以及孵化器轉型的問題甚囂塵上。由於大陸官方對新創的政策支持,孵化器經營者往往能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取得土地與物業,再加上額外的政策補貼,成本其實相當低,導致各方都想搭上新創風潮,成立孵化器也是一種創業指標。
當然,大陸的孵化器經營核心究竟是營利或非營利性質一直備受爭議,公營的孵化器很難發展出適當的激勵機制,導致公營孵化器經營績效不佳;民營的孵化器也因商業機制不健全,產生利益共享的缺陷,孵化器與創業者比較像房東與房客的關係,而非商業上的戰略伙伴,真正的商業伙伴才會利益共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會面臨物極必反的時候,中國大陸的新創浪潮也衍生出不少社會爭議,筆者最早在媒體注意到「連續創業者」的貶抑稱號,從2014年的O2O、2015年的P2P金融創新、2016年的共享經濟、2017年的區塊鏈、2018年的AI人工智慧等,嘲諷這些連續創業者每年都在所謂創業「風口」上跳入下一個「風口」。連續創業者拿著各種集資揮霍來表演,給新創團隊取一個適合風口的公司名稱,憑憑爭取上創業大賽,到處接受媒體採訪,四處宣講無數次改版的PPT,期待得到投資者的青睞。當然,除極少數真正獲得投資的新創團隊獲得發展契機。大多數的連續創業者被輿論慫恿著進入下一個風口前,必須先找到駐紮的孵化器或加速器,這些不同的孵化器或加速器名稱可能是:創業咖啡廳、創業培訓中心、創業工廠等。
佈局中國大陸市場要有長期戰略規劃:新創團隊入駐孵化器是權宜之計
孵化器本身可以帶有非營利的性質,但孵化器背後沒有特定產業鏈的連結便要小心落入泥沼。台灣新創團隊若要赴陸市場打拼,選對創業孵化器更顯重要,勿只看創業孵化器的辦公室租金和隱形福利,更要檢視這個孵化器能否讓您公司的產品及服務能夠和當地市場接軌,並能提供完善的法律、會計、財稅、市場等諮詢機制做為支撐。
檢視孵化器背後的管理團隊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倘若該管理團隊其實對新創輔導或募資專業一無所知,工作內容反而著重於物業管理和公共關係,便要小心謹慎。尤甚,甚至某些孵化器打出的廣告令人會心一笑:拎包即可入駐、行政保潔全免、免費提供公司註冊地等云云。新創團隊入駐孵化器終究不是找快捷酒店,貨比三家再選擇適合您團隊發展的孵化器入駐至為關鍵。創業加速器對於輔導中的團隊最有助益之資源為人脈資源、時間壓力及課程。在創業環境下,投資人倚賴創業加速器協助篩選及培育好的團隊,而創業加速器也希望可以尋找到好的投資及輔導標的,好的創業團隊則主動找上創業加速器作為成長的協助,創業加速器為整體創業環境建立起較佳的循環。
為了減少投資的風險,許多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單位開始注重投資新興產業或是業績快速成長中的公司,但對於在網路領域的創業團隊,由於其環境的變動性大,所需的資源並不只有資金,故出現了新型態、包含有育成功能的創業投資單位,並提供資金同時也擔任顧問角色。好的孵化器可以讓您上戰場大展拳腳,不好的孵化器恐怕真讓您無用武之地。
真正在北京、上海、深圳、廈門一帶落地的台灣新創團隊,皆表示不要選擇政府、國企、政黨等國有性質支持的孵化器,初期入駐登記事宜樣樣都好,但倘若遇到真正商場實戰,具有公部門色彩的孵化器能提供新創團隊上戰場的武器卻非常有限。筆者建議台灣的新創團隊赴陸發展要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入駐當地市場的孵化器只是權宜之記,終究是要出來落地深根並建立商譽,客戶發現您公司註冊地址仍在孵化器基地,會質疑您的公司是否還屬於新創階段,多少會影響彼此商業關係的信賴與建立。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林士清
現任:
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學歷: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經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南臺灣專案辦公室/組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兼任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諮詢委員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