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打著維護世界和平口號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世界上第一個希望藉由談判和仲裁來維護世界和平的跨政府組織,正式出現,1935年一度有58個會員國加入,成員國希望透過集體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不過這個組織沒有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當時的主要軍事強權如果不願意配合,國際聯盟實質上也無可奈何,美國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際聯盟,尤其是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等強權退出國際聯盟和軸心國發動侵略以後,國際聯盟從結果論來看,完全無法起作用,等於是一個權力被架空的國際機構。
如同二戰時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說的,「聯盟在平時麻雀們吵鬧的時候運良好,但遇到老鷹俯落下來時,聯盟就會失去效用(The League is very good when sparrows shout, but no good at all when eagles fall out.)」,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國際聯盟運作良好,但軍事較強的強權一旦興風作浪,國際聯盟只能無可奈何。
所以約束碳排放量這種協議,中國和印度基本上都會參加,因為他們實質上沒動作,卻可以享有美譽,而美國實際上早已經連續17年減少碳排放量,不管有無加入該協議,美國的企業因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企業追求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碳排放量未來都會減少,參加這些「虛榮」的組織機構,實務上對美國來說,意義不大,這個協議對美國不利,卻有利於外國,這個組織美其名是保護地球,但實際上,他們的真實做為跟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bert Arnold Gore)類似,一方面警告全球暖化的危機,一方面又常乘坐耗油量甚大的私人交通工具,言行不一,從務實的角度來看,美國其實沒有加入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