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建交40年」與「改革開放40年」的此刻,北京似乎遭遇到國家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尤其面臨90天黃金休兵期協議倒數,美中經貿團隊迄今仍未達成一同下台階的共識,美國仍然對價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川普甚至威脅過今年1月份將2,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並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該協議規定3月1日是達成貿易協議的最後期限,倘若北京執意不簽下城下之盟,貿易戰恐怕會愈演愈烈,不利2019年全球經濟的復甦。
關於美中貿易戰休兵90日的說法,華府和北京也是各執一詞。華府強調它為貿易談判設定的90天窗口,但北京盡量讓國內傳媒在新聞提到協議期。尤甚,華府指責中國從美國公司竊取技術,並稱習近平已同意「立即就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和網絡盜竊進行談判」。中國僅表示兩國將「共同努力就經貿問題達成共識」,但未提及智慧財產權。當然,黃金休兵期協議之後,美國仍然對價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但川普威脅過,1月份將2,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並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該協議規定3月1日是達成貿易協議的最後期限。中南海的政治高層恐怕無法過個好年,隨著黃金90天休兵期限倒數,北京簽下「城下之盟」的壓力甚大,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蒙上沈痛陰影。
城下之盟之前:北京的老朋友上哪去了?
北京此刻的場景頗為類似1915年袁世凱時期,日本威逼北洋政府簽下《對華二十一條要求》。二十一條所有條款並非北洋政府簽訂的最終條款,最後簽訂的是《中日民四條約》,胡適曾說《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百年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G2,但面臨美國川普總統所主導的貿易戰,北京似乎在扭轉貿易戰的進程中顯得無能為力,但仍然頑抗負隅。諷刺的是,涉及到美中貿易戰的大陸利益團體,尤其是民營企業或學者專家,反而希望貿易戰能加強中國經濟改革的力道,打造一個減少政府管制、自由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國際主義者擔心北京正拉攏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國際機構,使其能夠接受威權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以及威脅了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的其它思維模式。《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發表專欄文章表示,「美中建交40年」與「改革開放40年」幾乎同步並非偶然,也就是說,美國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美國首先給中國最惠國待遇,並幫助中國進入世貿組織,讓中國經濟融入國際。這個期間,一些美國人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長期致力於中美關係的發展。但是,在2018年以來,北京的老朋友哪兒去了?
商品結構失衡和專利技術的竊取乃開啟貿易戰之主因
前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就曾撰文指出,美國川普政府掀起貿易戰,是對中國的「欲加之罪」。自1985年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產生逆差,當時中國大陸占美國貿易逆差從僅0.3%,迄今2018年上升至40%,顯現美中貿易逆差是結構性的經貿問題,應當探討造成雙邊貿易逆差的關進因素為何。然而,隨中國大陸經濟的強勢崛起,美中貿易摩擦亦隨即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包括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反傾銷、智慧財產產權保護、人民幣匯率以及貿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不斷升級,但從雷根、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等歷任美國總統,皆未如川普一般貿然開啟損人不利己的貿易爭端。
貿易戰過程忽略雙方貿易發展不平衡及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以勞力密集型產品為主,且附加值較低,而美國卻對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設置了諸多限制,此種貿易結構的不對稱,無疑是導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此外,美中兩國消費者的需求結構也存在差異,中國大陸目前還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人均收入較低,而美國是全球最發達的已開發國家,高端產品的支出占相當比重。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引起的兩國對貿易產品需求的不對稱,是造成雙方貿易逆差的長期因素,方為導致美中兩國經貿關係中商品結構失衡的主因。
民粹主義高喊金融核彈作為報復乃無稽之談
發展中國家藉自由貿易佔已開發國家便宜,很難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找到依據,亦非現實主義觀點所能解釋。貿易戰的根源在於政治因素,何況美中之間的貿易失衡,提供給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的藉口。不過,美中兩國的摩擦,其實一直伴隨著曖昧的經貿合作。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中國從金融海嘯迄今購買美國國債已達12兆美元,大陸坊間持續出現「金融核彈」的論調:即中國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要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中國只要不買美國國債,美國就會很慘!此種論調甚為謬論,中國購買比例不算最大,國債亦非說拋售就能拋售,美元貶值甚至可能導致人民銀行資產縮水,對中方來說始終是損人不利己。
美國對大陸貿易逆差的原因,是兩國進出口商品的構成所引起,而非中國大陸吃盡美國豆腐。從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和採取措施來看,糾正「勤耕他人家園,卻讓自家荒蕪」的自由貿易損失,並帶著鮮明美國民粹主義之特點,結合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執政邏輯,透過不斷的升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讓企業利潤上升及並增加國內就業,犧牲多邊貿易結構或他國利益,使美國經濟增長。發動貿易戰僅為手段,信奉「美國至上」的戰略制定者,企圖通過在經濟、政治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積極遏制中國崛起。
改革開放四十年恐怕華麗告終
如火如荼的美中貿易戰之前,美中經貿關係向來符合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互賴關係」(Interdependence),根據互賴關係所演繹推導的概念,華府和北京若執意持續貿易戰的糾結並不符合雙方長期的經濟利益,雙方應當把握黃金休戰九十日,找出雙方都有意鳴金收兵的台階,否則放任貿易戰繼續擴大,恐讓全球經濟成長陷入停滯不前的麻煩。2019年的美國經濟成長率看好,失業率也可望繼續探低,美國選民似乎支持川普讓美國經濟繼續復甦;然而,中國大陸承擔的貿易戰風險正好在2019年發威,不僅經濟成長下修的問題必須面對,倘若經濟減速,那麼衍生的政治、經濟、社會及環境等問題勢必更為嚴峻,改革開放四十年可能是中國經濟陷入蕭條與失落的開端。
廠商皆知道因應美中貿易戰的關鍵在分散風險,與美國市場利益關係深厚的台灣科技大廠會陸續減少對大陸的投資設廠,鮭魚返鄉的容景再現,桃園、台中、高雄的科技園區和工業區塊再次水漲船高。尤甚,中國大陸債務沈重的經濟正在以超過專家預期的速度放緩,與此同時,在美國,川普減稅和支出增加的效果開始消退,某些領域出現疲軟,美國股市近期的下跌幾乎抵銷了2018年的全部升幅。當然,貿易戰情勢演變最大的變數是川普能否連任,另一商業鉅子彭博倘若贏得民主黨初選,川普和共和黨勢必面臨一場苦戰,倘若川普連任失利,台灣把所有政策資源往美國壓寶也是巨大風險。
台灣能否藉由貿易戰擺脫紅色供應鏈的糾纏?
中國大陸國情派學者對美中貿易戰的情勢,一直有自己的沙盤推演和解讀,喊出:貿易戰短期能終結最好,但打長期戰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此種言論貌似只能壯膽,但中國政體有一個可怕的特徵存在,即便軟硬實力雖然不如美國,但是確認了一個方向,一黨專政的體制可以訂定長期的政策,細部的步驟來落實。最後,美中貿易戰的確是台灣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好機會,但台灣執政當局必須利弊權衡貿易戰的情勢演變,筆者十分擔憂台灣部分輿論因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祟,過份美化或誇大貿易戰的神聖性與單向性,貿易戰升溫能否讓台灣科技業擺脫紅色供應鏈的糾纏抑或重新擦亮MIT(台灣製造)的招牌,還須要更多的驗證和高瞻遠矚的科技產業發展政策。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
|
作者: |
林士清 |
現任: |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
學歷: |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
經歷: |
台灣經濟研究院南臺灣專案辦公室/組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兼任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諮詢委員 |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