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進入貿易戰以後,美國社會還是可以看見,許多中國裔美國人的思維是,當美國和中國有利益衝突的時候,他不是維持近在眼前的美國立場,而是擁護遠在天邊的中國天朝,但對於許多長期生活在美國的其他族裔來說,他們不會認同「人在曹營心在漢」這樣的價值觀。
我去過很多個國家,做過很多的實地經濟考察,和外國當地人的實地訪談也非常多,從政治、文化、國際到經濟領域,我習慣和當地人閒聊,試圖想了解各國人、各種膚色的人、各種年紀的人,在不同的社會,對各種議題的看法差異,雖然我長年對各國經濟做數據研究,但我仍然會考量當地民情和政局,才能盡可能做出符合實際狀況的研究結果,縮小研究看法和現實結果的差距。
我第一個去的國家是澳洲,澳洲有很多國家的旅遊打工青年,像是一個小地球村的概念,不用到很多國家,就可以在澳洲遇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澳洲和紐西蘭在17世紀以後,長期被大英帝國殖民,澳洲和紐西蘭受英國文化影響非常深入,我問過澳洲本地出生的居民(非澳洲原住民),有問過從紐西蘭到澳洲生活的紐西蘭人,他們是否會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他們清一色認為,自身是澳洲人和紐西蘭人,英國文化確實出現在澳洲文化的一部分,但他們不是英國人。
我去過馬來西亞,但比較能深入聊天的,只有馬來西亞的華人(馬華)。馬華對於馬來西亞的認同感,大概是我遇過的異國人中,程度最低的,而且不同種族之間的歧視問題,非常明顯,馬來西亞的鄰國,印尼的情況毫不遜色給馬來西亞,當地的華人,對遠在天邊的中國,也是充滿濃濃的正面認同感,甚至認為他們比印尼其他種族的國民與原住民的身分更為優越,種族歧視的問題非常明顯。
我去過美國,跟希臘裔的美國移民聊過,他對美國的認同,就是美國社會給他的生活品質,比在希臘時還更好,他是希臘人,但他不反對美國,他是半個美國人,我問過印度裔美國人、南韓裔美國人、日本裔美國人,他們對於美國的認同感,隨著居住的時間越長,認同感越高,逐漸地認為自己是美國人,他們的第二代,從小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早已完全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就算已長期移民,美國仍然只是「暫時生活」的地方
至於長期生活在美國的中國裔美國人,我接觸到的大部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美國只是暫時生活的地方,中國才是他們的家鄉,如果是移民的第二代,土生土長的美國移民,訪談中可以體會出差異,第二代對美國這個國家的認同度,明顯提高了,他們有些會認為,自己是美國人,也是中國人,相對於其他的種族的美國人,在美國的中國移民,對於自己祖先的原生國家認同感,是非常高的差距,例如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國際對抗與貿易戰,當美國和中國有利益衝突時,中國裔移民支持中國的意願還是相對高,而不是支持他所生活的國家,為提供他生活資源的社會盡一份心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過一句話,他說:「I can't speak as a Chinese because I am a Singaporean.」,甚至是這樣的評論,「我不是中國人,如同John Kennedy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
李光耀的祖先在清朝時期確實是生活在現今中國境內,但他並不認為他是中國人,他也不是新加坡華人,因為他是新加坡人,就像英國人跑到澳洲定居以後,他和他的後代子孫會認為自己是澳洲人,澳洲是他的國家,英國人跑到美洲定居以後,他和他的後代子孫會認為自己是美國人,美國是他的國家,葡萄牙人跑到南美洲定居以後,他和他的後代子孫會認為自己是巴西人,巴西是他的國家,這種移居到當地生活,認同當地,這是居民。
全世界的種族這麼多,為何我會特別的關注到中國這個民族的國族認同呢?因為全球絕大部分的民族或種族,對外族的排他性和侵略性,沒有像中國民族這麼高的情況,中國民族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族群,例如在全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群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China Town」,常聽到的說法是,因為華人在海外更需要凝聚團結,加上民族性的關係,華人就是喜歡熱鬧,所以在國外城市裡,自然而然的匯聚居在一起,因此形成了特殊的區域,外國人把這些區域稱作唐人街,或是中國城、華埠、中華街,其實它的形成還有其他的因素和背景。
翻閱近200年來的世界歷史,全世界許多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墨西哥、韓國、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紐西蘭、越南、印尼、西班牙、所羅門、英國、菲律賓、羅馬等等,都有排華的歷史紀錄,甚至1882年美國總統Chester Alan Arthur簽署美國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將所有華人勞工拒於美國之外,禁止10年內華人技術工與非技術工來美國,同時限制華人的公民權利,後續還出現相關的排華法案,居留在美國的華人活動只能局限在華人社區,集中居住在「China Town」,靠經營洗衣店、餐館、雜貨店等服務業為生,後來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國家也跟進效法,設立歧視條約,因為華人的情況非常特殊,以華人在當地生活的心態和集體表現,當地政府想透過政治方式去圓滿解決,難度非常高。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不管移民到哪裡,心和利益都是朝著中國,對當地的社會來說,通常不是想著長久愛護那個環境,在當地生活當一位盡責任的公民,相對於當地人對該社會付出永久貢獻的心態,中國移民比較像是殖民的思維,而不是移民到當地生活的居民,因為這類人對當地是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雖然非中國籍的移民,也會有維護母國利益的情況,但是很難比中國籍移民的情況更為強烈,這樣的情況,不只在美國,幾乎全球各地的中國籍移民,對於中國的認同感,都比移居地來得高,也許移民第二代對中國的正面評價有下降,但對中國的歸屬感還是相對高。
移民集居China Town,反而無法融入當地社會
中國移民會認為當地社會沒有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當地社會卻認為,中國移民沒有用心盡責回饋當地社會,自然會和中國移民產生隔閡,中國移民永遠都會把「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史觀烙印在心中,但大多數民族不會主動背負那麼龐大的歷史包袱,土耳其移民不會把波斯王朝和鄂圖曼土耳其時代的歷史包袱帶到21世紀,拉丁美洲的移民也不會把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葡萄牙、印加帝國的歷史包袱,一起移民到新母國。
事實上,中國成為「國家」,那是近代才有的概念,19世紀以前根本不存在,現在的中國,現代中國也不等於以前的中原帝國,也不等於中華文明,那些文明都是帝王之家的財產,中原民族組成的種族也非常多元化,1911年以前根本沒有中國人,中原地區歷經長期的朝代更迭,但中國卻把外來民族統治都歸納為中華民族的朝代,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政權,不能直接歸納為中國的朝代延伸,19世紀以前,根本沒有中國這個國家,20世紀的中華民國政權,領導人們為了強調治權的正統性,「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概念才被創造出來,如今更是淪為中國統治階層的統治工具。
在歐美,人們不會認為,德國波蘭仍然是羅馬文明,歐洲人也不會認為,羅馬文明才能領導世界,那種中古世紀的概念,早已是過去式,中國人對於身分認同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是非常不同的,英國人移民到了美國、澳洲、紐西蘭,他們就不會認為自己仍然是英國人,但是中國人不管移居到全球哪個國家,高比例的中國人,始終認為自己應該維護中國,而不是為了當地社會,承擔成為公民的責任。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北美智權報專欄作家、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