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在前文(全球百大創新機構10周年:誰是歷久彌新的長勝軍?)中曾經報導過,在連續十年進入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創新機構百強的29家廠商裡,大多數為美國、日本的大型企業,但也有6家是來自於韓國、法國、瑞典、瑞士。那麼,台灣的位置又在哪裡呢?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很遺憾地,台灣並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研究機構是全球創新機構百強連續十年進榜的長勝軍,不過在2021年的百強名單中,台灣也有5家企業進榜,與韓國相當;雖然還是比不上軍容壯盛的美國跟日本,也算是在領先群了。
但這樣的領先基礎並不穩固。今年進榜的五家台灣企業與機構中,只有工研院、鴻海、廣達電腦曾經進榜3次以上,反觀同樣有5家企業進榜的韓國,就有三星、LG、LS Electric三家長勝軍企業,連排名在台灣後面的瑞士、中國大陸、法國、德國,也不乏進榜6次至10次的企業。換句話說,就算台灣在今年的創新百強競爭上不輸人,但就長期角度來看,台灣企業的研發實力離世界一軍還是有點遠。
台灣雖是技術領先國,但還有進步空間
圖1:全球百大創新機構2021年進榜企業國別分佈。
資料來源:https://www.clarivate.com
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力明明不弱,為什麼在國際舞台上總是矮人一截?問題可能出在研發資源的錯置上。
根據科技部統計,台灣產、官、學研各界加總的研發經費不但金額年年成長,佔GDP的比例也從2010年的2.82%增加到2019年的3.49%,受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然而,就資源投入的類型來看,近10年來台灣的研發經費分配,呈現出明顯偏往「技術發展」類的現象,使得「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類分得的相對減少,例如2010年時「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合計的研發經費佔比還有35%以上,但在2019年已經不到30%(圖2)。
在企業研發活動中,「研究」與「發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前者突破既有的技術框架和限制,後者則是將新技術加以應用,而台灣長期重「發」輕「研」,將很難成為技術上的領先者,只能跟隨別人的研究結果,當然拉不近與世界一軍的距離。
台灣研發經費佔比,研究類逐年降低
圖2:2010~2019年台灣研發經費金額(右軸,單位:百萬元)總計與各研發類型佔比(左軸)
資料來源:科技部全國科技動態調查
政府法人與高教經費的僧多粥少,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在過去10年裡,雖然各執行單位投入的研發經費均年年成長,但政府與高等教育合計起來的研發經費只成長了13%;相對地,企業部門的研發經費投入卻成長了近9成!這也是為什麼在計算各部門所佔的研發經費比重時,企業部門連年成長,2019年時的佔比超過了80%(圖3)。
圖3:2010~2019年台灣各部門研發經費佔比
資料來源:科技部全國科技動態調查
近來政府力推的產業學院,正可為這個困境提供解決方案。高教的研究人力龐大但經費相當有限,正好可以引入企業的資源挹注,充實基礎與應用研究的能量,而且更能讓高教的研發成果符合企業需求。對產業界來說,與高教合作也有助於拓展前瞻技術的布局,讓研發經費獲得更有效率的運用。
在科技研發上,台灣絕對有與世界列強一搏的實力。只要大專院校及教育主管機關能夠放下成見,敞開心胸與產業界合作,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本土科技業,如同台積電一樣成為台灣的護國群山。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