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第3季開始,物價高漲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議題。然而與肺炎疫情不同的是,並非每個國家在當前都有物價上漲的問題;就算有,其背後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想要有效緩解自然難上加難。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首先,在全球四大主要經濟體:美國、日本、中國、歐元區中,真正在2021年出現通貨膨脹現象(連續數月CPI年增率超過2%)的,只有美國與歐元區而已:日本是從2020年底開始CPI年增率就維持了近一年的負成長,直到2021年9月才終於轉正,而中國的CPI年增率雖然在2021年之內均維持正成長,但大多都控制在相當溫和的1%上下,物價上漲的壓力並不明顯(圖1)。
細究美國與歐元區的CPI年增率趨勢,也可以發現些許差異。以美國來說,大概從2021年3月就出現明顯的物價上漲,進入5月後雖然出現緩和,但當聯準會(FED)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宣示加大購債力道以提前結束QE後,CPI年增率就一路從5%攀升到7%;反觀歐元區,在2021上半年之中,物價上漲都還在可控範圍內,是了到8、9月的用電能源旺季,CPI年增率才急速攀升。
美國、歐元區通膨成因大不同
圖1:近兩年來全球四大經濟體(美國、日本、中國、歐元區)逐月CPI年增率變化
資料來源:各國央行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分析,美國與歐元區的通膨成因並不相同。「美國是因為耐久財的過度消費,再加上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問題所導致,」他指出,因為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海運、陸運也出現遲延,「美國家庭為2021聖誕節訂購的聖誕樹,這一次可能等過聖誕節了都還沒收到!」至於歐洲,林啟超表示,主因在於能源價格高漲。「現在他們正在捨棄傳統的石化能源,轉換成新興的風力、太陽能等替代能源,只要天氣不穩定,發電成本就會上升,物價當然也會受到影響。」
這兩大動見觀瞻的經濟體,能在2022年解決通膨問題嗎?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認為,以美國的供應鏈問題來說,恐怕還會持續一年才能獲得緩解,「市場的需求夠大,但因為供應鏈斷鏈,就算終端產品價格上升,廠商也無法受惠,」他補充,美國的通膨壓力可能要到2022年的下半季,也就是聯準會順利結束購債計畫,甚至已經啟動升息之後才能獲得緩解,「現在要觀察的就是上半年美國經濟的表現,如果成長速度趨緩,聯準會就有可能推遲升息時點;但如果購債一結束就接著升息,市場很容易出現一波恐慌」。
比較麻煩的是「零碳經濟」趨勢下的綠通膨(Green Inflation)。去年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正式將「減少化石燃料」作為政策方向,也確立了全球碳權交易的碳市場原則。歐盟更將從2023年開始,對出口至歐盟的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也將陸續跟進。換句話說,以後台灣每一項出口產品,都難免受到碳稅的衝擊。
「以後沒有什麼黑天鵝、灰犀牛了,都是綠天鵝跟綠犀牛,」李鎮宇指出,綠色通膨影響的層面不只是能源價格,「未來每生產一噸鋼筋或水泥,都必須詳細計算產生了多少二氧化碳,而廠商跟消費者為這些二氧化碳所支付的碳稅,可能跟鋼筋水泥本身的價格一樣高!大家可以想想看,我們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多少影響?」
最後,別忘了逐漸發酵中的矽通膨。「大家都曉得,人工智慧(AI)的應用正逐漸在各領域中擴散,這也是台灣的強項之一;現在連最傳統的農林漁牧、營建業都曉得用AI進行監測跟分析了,」李鎮宇表示,當百工百業都逐漸AI化後,半導體晶片只會更加供不應求,近期內各大晶圓代工廠紛紛漲價就是最好的印證。
半導體產業發展軌跡與石油產業相仿
從歷史經驗來看,李鎮宇認為,半導體晶片正在複製過去石油的經驗。「人類生命的三要素本來只有陽光、空氣、水,但在1970年之後,因為有石化跟汽車產業,人類生命要素多了一項石油;現在是因為有了物聯網、雲端運算、AI,人類生命要素又多了一個半導體,如果因此造成成本上升,難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資金造成的通膨問題,還可以靠著適當的貨幣政策,搭配社會經濟自行吸收來緩解,但綠通膨與矽通膨是人類社會結構性的典範轉移,恐怕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我們得先做好心理準備了。
資料來源:
- 「Deloitte Future Talk ─ 鏈結創新 驅動未來」高峰會,2022/01/06,勤業眾信
- 「從漲聲中看台灣通膨與因應」論壇,2022/01/11,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