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協助產業創新轉型的資金未必一定要直接進入企業,從旁提供資源串接、平台建立、促成聯盟也是可行方式。從淡馬錫的例子可得知,該公司已不僅從事投資業務,而是將自己定位為平台企業,同時處理投資與國際資源建立的角色,這在應對如數位轉型或是淨零碳排等大規模、影響範圍涵蓋全產業的議題時相當有效,避免只侷限在單一做法中,事實上,我國產業在綠色轉型的關鍵可能需要仰賴新創的技術,這些新創多半可能為在國外,或是由國際企業分拆出來,若不具備足夠連結能力,單靠政府之力難以加速產業綠化,因此不應自我侷限,而是開放對國外投資。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資金投入為推動新加坡永續發展關鍵要素
無論對企業或是國家來說,永續發展都是相當浩大的工程。自從巴黎協定(COP 21)以來,歐盟的諸多國家如瑞典、芬蘭提倡潔淨能源,事實上,北歐中的冰島、挪威、瑞典及芬蘭已於2014年提前達成2020年再生能源目標,而歐盟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3年開始針對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而這些低碳國家除了朝零碳國家邁進外,也在貿易投資政策上開始檢視各國狀況,對於亞洲許多開發中國家而言,不啻為一種壓力,對於地狹人稠、人口密度又高的新加坡而言更是如此。
新加坡政府透過制定總體框架,促進經濟去碳化,包括透過法規和政策推動減碳、協助企業轉向永續發展模式,以及發展強大的融資生態系統來支援綠色轉型,例如「企業永續發展計畫」(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預計未來4年內將有超過6,000家企業受益;同時,新加坡財政部亦設立「綠色債券計畫辦事處」(Green Bonds Programme Office),推動更多政府的綠色融資方案。因此,可看見除了該國的2030計畫、永續裕廊發展項目之外,新加坡擅長將資金引進特定、大規模的產業議題,例如數位轉型或是減碳,透過投資、融資、補助、減稅等多種做法來引領產業前進,其中一個關鍵角色即為淡馬錫控股。
綠色國家資本:淡馬錫擔任綠色轉型投資先鋒
如果了解新加坡運作模式則可知,國家資本在經濟的推動能力不容小覷,因此觀察新加坡的淨零碳排政策時,除了Zoom in細看政府的相關計畫、補助,與機制外,更應Zoom out看國家資本在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為新加坡兩大主權基金,這邊以淡馬錫控股為例。該公司近年在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皆相當積極,淡馬錫控股為新加坡主權基金之一,由新加坡財政部100%持股,也是全世界排名前十大的財富主權基金,根據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最新統計,淡馬錫的資產高達4,840億美元(約15兆台幣);該公司同時為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等代表性企業的主要股東。雖然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但該公司的投資步伐並無趨緩的現象,單是2021年至今已投資96家企業,以永續發展、農業科技、企業軟體為主要佈局領域。
圖1.淡馬錫已明確將永續題材列為投資主軸
資料來源:Temasek
淡馬錫的投資佈局與淨零碳排有何關聯?第一,由於其投資模式為長期投資,並無出場壓力,因此與被投方的合作將更為緊密,許多氣候科技(climate tech)的新創得已在淡馬錫的協助下,與旗下投資組合業者進行應用場域合作,一方面強化新創與大企業開發綠色解決方案能力,一方面協助這些新創快速成長。第二,零碳投資已是淡馬錫當前主要投資重點之一,實際措施為以股東行動主義的角色要求投資組合中的公司於2030年將碳排放量降低到2010年水平的50%,並在2050前達到淨零碳排、設立完整的永續投資評估機制評估投資標的,同時每週評估哪些產業為未來不予投資、與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業者貝萊德(淡馬錫同時也是貝萊德的主要股東)設立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投資於提供減少碳排放解決方案的企業、與法商施耐德成立GreenNext平台,提供新加坡與亞太區企業太陽能和電池混合技術解決方案(Energy-as-a-Service, EaaS)。
案例分析: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
由於航空業溫室氣體排放達整體排放量的1/10,因此一直為政府機構與環保團體檢討的對象,有鑑於此,聯盟合作勢在必行。因此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上,由聯合國下轄機構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主導,涵蓋美、英、法、加拿大、日本等17國,共同簽署「國際航空業氣候願景宣言」,透過整合全球航空產業界力量,達成使用「永續性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國際航空碳排放抵銷與減量體系」(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ORSIA)等短、中、長程目標,使航空業溫室氣體排放可在2050年達到零排放。
身為淡馬錫旗下重要投資組合之一,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 SIA)積極投入減碳措施,例如購買新式機型、提升飛機修繕效率、採如永續飛航燃料等低碳科技,同時尋找高品質的碳抵銷(carbon offsets)。在新式機型上,公司計畫採購新一代機型,例如空中巴士A350-900及A320neo系列,以及波音777-9、787與737-8 Max,這些新型飛機可將燃油效率提升30%以上,降低碳排放量;同時,公司也在飛機營運上上挹注大量資源,例如採用流線型設計、優化航班路線、執行機體重量管理、使用生質燃料等措施。另一方面,新加坡航空也與瑞典斯德哥爾摩機場合作,在特定航線上使用永續飛航燃料。不過這些措施看在大股東淡馬錫眼裡僅是減碳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我們從碳抵銷的角度看這家航空公司的未來發展也許更具代表性,為什麼?
新加坡的企業都肩負著一個使命:成為國際連結的重要樞紐、發揮國際影響力。雖然部署新機型、採用永續燃料等有助於公司減碳,但該措施的範疇僅限於公司營運本身,若要進一步強化國際連結、讓各國認定新加坡在淨零碳排的措施也是亞洲重要樞紐,則碳抵銷與碳交易可能是新加坡航空可行作法。所謂的碳抵銷為透過大規模植樹、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等,抵消自身溫室氣體排放,轉型為綠色企業,雖然被部分機構詬病為漂綠,但搭配自身實際減碳措施(而非僅有實施碳抵銷),能使公司參與2030年市值高達500億美元的碳交易市場。
事實上,淡馬錫本身於2021年11月協同星展銀行(DBS)、新加坡交易所(SGX)、渣打銀行(SC)成立的Climate X平台可進一步幫助新加坡航空參與碳交易市場,該平台已完成碳權交易,該交易成功自8個多元自然氣候解決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中結算出17,000個單位的碳權,未來新加坡航空在綠色轉型後,可透過負碳的方式提供所需航空業者購買碳權,深化與合作夥伴的連結,同時強化公司在全球航空業的樞紐地位。 |
我國政府或無法複製淡馬錫模式,但其策略與做法值得參考
政府協助產業創新轉型的資金未必一定要直接進入企業,從旁提供資源串接、平台建立促成聯盟的方式也是可行方式。從淡馬錫的例子可得知,該公司已不僅從事投資業務,而是將自己定位為平台企業,同時處理投資與國際資源建立的角色,這在應對如數位轉型或是淨零碳排等大規模、影響範圍涵蓋全產業的議題時相當有效,避免只侷限在單一做法中,事實上,我國產業在綠色轉型的關鍵可能需要仰賴新創的技術,這些新創多半可能是在國外,或是由國際企業分拆出來,若不具備足夠連結能力,單靠政府之力難以加速產業綠化,因此不應自我侷限,而是開放對國外投資。對比新加坡,該國政府長期掌握景氣循環並觀察國際趨勢,研擬重點發展產業,針對產業鏈中的缺口,以提供資金、投資併購或租稅優惠等方式,吸引外國企業進入,以建完整在地產業鏈,這種協助產業發展的戰略性思維,透過主權基金的協助達到目標,相當適用於淨零碳排的策略規劃上,頗值我國政府借鏡。
同時,從新加坡航空的例子反觀台灣產業,電子、石化、塑橡膠都是需要大力投入永續轉型的產業,由於投入相關措施的資本支出相當龐大,且需要大量的減碳技術、永續人才、外部協作夥伴參與,並非純投資即可解決。台灣政府若要仿效新加坡模式,則應致力輔導被投資企業在人才延攬、技術與業務諮詢以及財務融資等協助,協助其健全營運體質,拓展國內外市場通路等。
當前國內類似淡馬錫的角色應為國發基金與台杉資本。台杉資本為創投性質,可強化佈局氣候技術先創(特別是國外),將國內產業作為應用場域,一方面協助企業轉型,一方面加速新創成長與出場機會,可說是一舉兩得。而國發基金則是以專案投資方式執行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業務,在投資管理上多以查核(規避風險)為主要作法,較少主動協助企業成長與轉型。事實上,國發基金可更積極扮演生態建立或平台資源串接的方式,協助被投企業取得減碳科技,或是直接將國外資源對接,一部分提高企業價值,一部分則加速企業達到淨零碳排2050的目的,還可以達到示範效果,讓未來申請投資案之業者有相關減碳意識,對於建立永續產業鏈上達到正向循環效益。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 |
蘇翰揚 |
現任: |
資策會產業分析師 |
學歷: |
國立中正大學企研所 |
經歷: |
資策會產業分析師 |
專長: |
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