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期「震撼的一課:英語能力 = 國際競爭力?」一文介紹了日本政府在提升國民英語水平上所作的努力後,這一期將探討南韓如何砸重金來提升國民英語水平,甚至將英語教育改革視為重要的政策議題之一。雖然,韓國政府重金投資在英語教育上,卻沒有顯著成效,但有一些政策性的佈署仍然是值得台灣政府借鏡的。 |
根據瑞典教育機構EF(Education First)的調查報告顯示,南韓政府及其國民是全球在英語教育上投資最多錢的國家,因此追求純熟流利的英語幾乎成為一種國家迷思;像中國大陸雖然人口數是南韓的27倍,但南韓民眾每年花在私人英語補習班的花費卻是中國大陸的2倍。
早在幼稚園階段開始,南韓學生一周都會花數個小時在私人英語課程,有一份當地媒體估算,南韓民眾自小學到大學,平均約有20,000個小時用在學習英文,這包括了學校內的正式課程及課外的私人英語課程。從小學到大學共有16年,以一年365天來算,即5,840天,換句話說,即從小學開始到大學畢業,南韓人平均一天要上3.5小時的英文課,一年365天全年無休。
在韓國,「如何提升學生英語競爭力 - 特別是口語能力」已成為讓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學家最頭痛的問題,甚至將英語教育改革視為重要的政策議題。由於意識到英語在經濟成長的價值,2008年時南韓總統李明博宣佈了一項相當激進的改革計劃:「於2010年時,學校必須以英語教授所有課科目」。由於教育學家及家長的反對,他的提案很快就被擱置。不過,教育部也要求學校的英語老師必須參加一項名為「TEE」(以英語教授英語,Teaching English in English)的訓練課程,並要通過認證。
失敗的英語老師訓練課程
當時南韓有數以千計的英語老師參加了這個為期6個月的密集訓練課程,事後有一些老師在報告中指出受到了TEE的啟發,讓他們在課堂上使用更多英語,以及安排更多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然而,TEE訓練課程卻受到TEFL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認證制度的專家猛烈攻擊,表示TEE的認證標準太低;此外,也批評計劃只是鼓勵TEE的講師讓更多老師通過認證,因為如果老師不能通過認證,就必須重新受訓,導致訓練成本增加。有大學教授甚至直言雖然投入很多金錢,但TEE是失敗的,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雖然訓練英語老師是成功英語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環,但訓練課程的品質卻更為重要。
從外籍老師轉向本土化
毫無疑問的,好的英語老師是提升學生英語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會話能力,南韓自1995年開始,即自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聘請老師到學校任教,而且人數不斷提升,從1995年至2011年,已累積近9,000名外籍英語老師。然而,面對預算緊縮,有一些城市開始重新評估僱用外籍老師的計劃,轉為提供本土老師更多英語訓練。像首爾就宣布非專門學校將於2014年全面停止僱用外籍英語老師。
只有背誦和文化強而已
與台灣情況類似,對於韓國的語文教學最普遍的批評是「只著重記憶與文化」,因此一般學生畢業後在語文技巧上會有不錯的表現,但大部分缺乏英文口語溝通的能力。
為此,南韓教育部在過去4年內投資了2,600萬美元來打造「NEAT」(國家英語能力考試,National English Ability Test),教育部的目標包括 (1) 降低家長在補習班的花費、(2) 讓訓練課程重視生產製造技巧、(3)降低對國外考試如TOEFL及TOEIC等需求。教育部更提議用NEAT來取代現行韓國大學入學考試中的英文單元,因為現行的考試只涵蓋閱讀及聽力,但NEAT則同時包括口說及寫作的部分。
根據一份2011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很多人 (包括家長、老師及教育工作者)都相信NEAT對增強學生口語溝通技巧是有幫助的;然而,卻有人認為NEAT很難去估算能測出學生有多少生產創造的技巧,而且老師及學生們需要更多時間及資訊來準備新的考試,因此NEAT作為大學入學英文單元考試的時程仍有待確認。
總的來說,韓國對於過去6年擲了大錢來改善英語教育,但卻成果不彰的結果感到非常失望,不過,相對於其他亞洲地區國家,南韓英語水平排行第5,僅落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及香港,已經算是不錯了;也許是進步到某一個程度,就會出現瓶頸,有待突破也說不定。
談完了日本和南韓,下一期會針對台灣英語水平的部分深入探討,敬請期待。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