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帶頭、全民瘋囤房嚴重,根據財政部資料,全台共66萬人擁三棟以上房產。另外根據監察院最近數期的財產申報資料顯示,政府總統、五院院長、以及前後任各部會首長,夫妻兩人擁有三筆以上建物者至少有15人以上,其中包含馬總統夫婦有4筆建物、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夫婦10筆、財政部長張盛和夫婦3筆、經濟部長張家祝更擁有高達10筆,而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夫婦更高達24筆,許多立委更堪稱地王大戶。試想,若連主管與住房政策相關的財經部會與內政首長都如此帶頭示範囤積房產,等於間接強化華人特愛"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連政府高官況且如此,財政部要打66萬人囤房怎麼能成功?民眾又怎麼能奢望政府會調控房價、讓房價合理化呢? |
根據主計處的國家財富統計,扣除房地產虛灌增值的帳面數據後,全台每戶家庭單位的財富縮水了9萬元,而且與土地、房地產有關的國富淨額竟超過70%,一旦房地產出狀況,國家財富數字恐將進一步大為縮水,金融業也將受重創。
而台灣房價高漲、民怨沸騰,建商、房仲、投資客,儼然成為人民眼中釘。然而建商、低利率真的是罪魁禍首嗎?財政部日前信誓旦旦表示,擁有三棟房屋以上的囤房族情況嚴重,高達66萬人囤房三棟以上,因而要調高課稅打囤房。結果不數日,即改口不以數量為考量,只要房子提供子女或父母"使用",即可視為自住,為囤房大開方便之門。根據監察院最近數期公布的財產申報資料彙整顯示,政府總統、五院院長、以及前後任各部會首長,夫妻兩人擁有三筆以上建物者至少有15人以上,其中包含馬總統夫婦有4筆建物(大多登記周美青名下)、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夫婦10筆、財政部長張盛和夫婦3筆、經濟部長張家祝更擁有高達10筆建物,而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夫婦更擁有高達24筆建物,許多立委更堪稱地王大戶。試想,若連主管與住房政策相關的財經部會與內政首長都如此帶頭示範囤積房產,等於間接強化華人特愛"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連政府高官況且如此,民眾又怎麼能奢望政府會調控房價、讓房價合理化呢?
持有者 |
土地 |
建物 |
總統馬英九夫婦 |
5 |
4 |
副總統吳敦義夫婦 |
2 |
1 |
行政院長江宜樺夫婦 |
2 |
1 |
財政部長張盛和夫婦 |
2 |
3 |
經濟部長張家祝 |
7 |
10 |
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母女 |
7 |
10 |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夫婦 |
6 |
24 |
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夫婦 |
3 |
10 |
立法院長王金平夫婦 |
46 |
2 |
考試院長關中 |
4 |
2 |
監察院長王建煊 |
2 |
2 |
前司法院長賴浩敏夫婦 |
4 |
4 |
衛福部長邱文達 |
4 |
4 |
國安會祕書長金溥聰夫婦 |
2 |
4 |
新北市長朱立倫夫婦 |
14 |
14 |
台北市長郝龍斌 |
1 |
|
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 |
4 |
5 |
台北市副市長丁庭宇 |
4 |
7 |
前文建會主委曾志朗夫婦 |
7 |
7 |
前青輔會主委陳以真 |
25 |
3 |
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夫婦 |
8 |
2 |
台中市長胡志強 |
6 |
2 |
彰化縣長卓伯源 |
3 |
2 |
|
|
|
立委張慶忠 |
143 |
|
立委鄭汝芬 |
60 |
21 |
立委蘇清泉 |
74 |
12 |
立委陳怡潔 |
24 |
8 |
立委顏寬恒 |
67 |
13 |
立委陳超明 |
46 |
|
立委鄭天財 |
12 |
6 |
立委盧嘉辰 |
8 |
|
立委邱文彥 |
7 |
9 |
立委紀國棟 |
6 |
15 |
立委吳育昇 |
5 |
11 |
(行政首長建物超過3件以上者,以黃色標示)
數據來源:監察院最近數期財產申報資料整理
全民運動瘋炒房 國家財富數據數字虛增失真
根據主計處的國富統計,2011年底台灣國富毛額187.4兆元;扣除折舊後之「國富淨額」為147.2兆元,是2006年以來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在高官與建商帶頭向前衝下,2011年台灣各地的土地公告現值調升,就讓台灣國家財富增加6兆元。另外建商蓋了不少房子,加上房價上漲也貢獻了2兆元,全台家庭的房地產價值為31.4兆,除以全國 805.7萬戶,平均每戶擁有的房地產價值是390萬元,平均每個家庭房地產價值增加24萬元,總計目前全國房地產價值至少高達105.2兆,帳面上看起來,全民財富都增加了。
但仔細一看,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的國富淨額增加超過70%,台灣人民自有住宅率約85%,和日本、美國70%以下,歐洲普遍更低,能和台灣相提並論的只有中國和新加坡,台灣全民運動不是棒球,也不是籃球,而是炒房,全台人民多數都持有房地產。
低利率非主要房地產上漲主因
有人認為台灣利率低,所以炒房興盛,事實上,1990〜2002年,台灣利率大幅下降,但台灣房地產卻是是停滯成長,甚至房價還呈現下滑走勢,反觀1990年以前,台灣利率高漲,但房價卻可以持續上漲,可見利率並非決定房價趨勢的關鍵,當台灣經營其他產業有明顯利潤時,大量資本財富就不會一股腦全竄到房地產業,台灣房地產現今如此火熱的根本在於,台灣只剩下房地產業有最穩定的經營利潤,市場機制引導房地產上漲,低利率並非影響主因。
扣除房屋帳面增值24萬 每戶家庭財富實際縮水9萬元
2011年,台灣平均個人國富淨額,包含海外資產、房產、機械設備、其他耐久財為634萬元,比2010年增加45萬元,平均每戶則是1826萬元,比2010年增加107萬元。
房地產在台灣人資產中占非常高的比例,2011年房地產占國富淨額是105.2兆元(71.5%),主要集中在公部門、企業等。全國家庭手上的房地產為31兆4574億元,約占全國家庭總資產的38%。平均而言,每戶家庭連同生活設備、耐久財、半耐久財、金融性資產及房地產等所有家當加起來,每戶淨額還比2010年增加 15萬元,但如果扣除房地產帳面增值24萬元,等於每戶家庭財富實際縮水9萬元。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台灣人民的財富增加,根本就是來自於不動產的帳面增值,並非因為經濟表現好,而且對於大多數持有房地產小於一戶的民眾來說,房地產是自住的必需品,沒辦法賣出房地產這項家當,房地產的上漲對他們來說,意義實在不大。
(紅色標示圖是等同負數---家庭資產負債增減狀況表中的貸款、其他性金融負債))
建商、高官帶頭炒囤房 造就房價狂飆、內需重創
從數據來看,持有房地產比股票證券來的更有利,十多年來,台股最高點發生在2000年,2008年以後,台股幾乎都維持在9000點以下,但房地產至少漲了一倍,股市是台灣許多企業營運的綜合成績單,而房地產大幅度的暴漲,卻會造成所有產業的營運成本上升,吞食許多企業的利潤。
台灣人在建商、高官領頭下,長期前仆後繼的將儲蓄投入房地產業,貸款業務10多年都集中在房地產高度成長,而且是極度誇張的比例上升,排擠其他消費性貸款支出,從台灣貸款結構來看,全台灣人其實都是炒作房地產的幫兇,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可支配平均所得成長速度遠不如消費支出的成長,台灣人近十多年來儲蓄越來越少,大多數的人都在花老本,購房者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只好縮衣節食,削減其他消費,加上土地和租金成本上升,都是對民間消費不利的因素。結果,看似房產增值賺到錢的台灣人,只是不斷地互相破壞內需,最終使得整個除了房地產以外的內需,江河日下。
台灣經濟成長大約60%來自於民間消費,但台灣經濟成長並沒有帶來全民的薪資成長,人民的收入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倒退回1997年水準,民間消費從2008年以來,成長越來越弱,企業跟著越來越保守,2008〜2012年,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分別是負12.36%、負11.25%、21.12%、負3.1%、負4.19%,台灣企業已經進入長期縮減投資的惡性循環,許多企業甚至跨行轉進投資房地產,能產生實質生產力的企業越來越少,台灣眼下除了房地產業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產業有明顯高於房地產業的營運利潤,百業氣氛低迷,加上持有房地產的成本低,炒作之風盛行。
台灣房地產價格飆漲,主要推力來自於全台灣人民,不管哪個世代,只要有能力或財力能負擔房地產,幾乎都會願意購屋,有土斯有財,這才是全民共識,無論生活或工作有多辛苦,都要努力買到屬於自己的一間房,房地產是最穩健的投資,台灣政府官員和民代更是房地產投資的代言人,各個都是房產大戶理財有方,有能力改革台灣房地產的執政者,從邏輯上來看,根本不可能真心改革稅制和法令,抑制台灣房地產的扭曲市場,因為他們本身就持有大量房地產,沒有必要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甚至還變相鼓勵民眾購屋,支持高房價,於是居住用的房屋,變成投機和投資的商品。
炒房維持GDP如吸毒 人為房死、鳥為食亡
房價高漲除了需要金融環境配合,例如景氣成長、市場利率低於投資報酬率、土地持有稅務低成本,另外還有一項關鍵,民族性,華人在國際上是出了名的熱衷房地產民族,不管是歐洲、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有華人的區域,該地區的房地產業往往都很熱門,全球房價較高的幾個國家,中國、新加坡、香港、台灣也都榜上有名,支持台灣房價高漲的不只是熱錢,還有人民心中那不動如山的信仰,2008年全球經歷大規模景氣蕭條,美國更是歷經房地產崩盤,東亞各國也經歷經濟衰退,一樣經歷金融風暴,美國是進行產業改革,2014年,美國經濟復甦了,社會的游離資金流入科技業、汽車業、製造業、能源變革、電子商務等產業,而台灣則是全民擴大投資房地產,其他產業卻吸引不到市場資金的投資,民間投資情況越來越慘淡,炒房害慘了台灣,人民財富成長來自於虛胖的房地產,但台灣人吸毒太深,至今依然沉溺在這毒品上。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
作者: |
Joe(蔡佑駿) |
現任: |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
經歷: |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