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對52名隨機殺人犯的研究發現,隨機殺人犯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社會生活失敗者(求學求職不利,社經地位低,親友關係不好),沒朋友、沒工作、低收入都可能是高風險;另一類卻可能是看似平凡、甚至家境不差,但可能因長期期望落差或心理壓力,突然地將隱藏在心中的殺人意念爆發出來。如果將日本的研究樣本做為參考,僅以第一類來說,台灣至少有超過三十萬的潛在高風險族群是需要關注的。 |
台北捷運於2014年5月21日發生21歲的青年鄭捷,持刀在車廂內隨機殺人,造成4死24傷的悲劇,引發社會廣泛的震驚與討論。這是近五年來,台灣發生的第五起隨機殺人案件,實際上,隱藏的犯罪黑數更多,例如報載宜蘭大學去年5月也有隨機殺人未遂案,但並未引起社會關注,直到北捷案發生後,檢視該案的犯行,才發現也是隨機殺人。
隨機殺人(犯罪實施於人們可以自由初入的場所,被害人不特定,兇手沒有明確的動機,使用兇器將被害人殺傷殺死。)在台灣算是新興的犯罪形態,過去的殺人案,多半有明顯的恩怨,但是隨機殺害與自已無關的陌生人,嚴重破壞社會的信任基礎,必須假定任何陌生人都可能是攻擊者,造成人人自危,因此這纇犯罪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遠超過被害人本身生命財產的損失。
隨機殺人案件在國外,並不少見,近年來歐美發生的數起校園槍擊事件或大規模屠殺,例如死亡人數高達77人的2011年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以及最近有台裔學生不幸喪命的加州Isla Vista槍擊事件….但國情與社會環境與台灣較為相似的鄰國日本,從1993年開始統計,也幾乎一年發生一起以上的隨機殺人案,因此對於此種犯罪行為,有縝密的研究,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日本對52名隨機殺人犯分析
社會成就失敗者/前科者/無業低收入為高風險群
A、年齡:男性青壯年佔絕大多數
日本稱這類的犯罪為通り魔,總共52名犯罪者中,犯罪年齡在39歲以下的佔了絕大多數,其中又以30~39歲最多,高達17名(32.7%),20~29歲也有14名(26.9%)。但也有2名是60~64歲的年長者(3.8%),異於一般的殺人犯罪。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年齡分布表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總數 |
比例(%) |
16-19歲 |
7 |
--- |
7 |
13.5 |
20-29歲 |
14 |
--- |
14 |
26.9 |
30-39歲 |
16 |
1 |
17 |
32.7 |
40-49歲 |
7 |
--- |
7 |
13.5 |
50-59歲 |
5 |
--- |
5 |
9.6 |
60-64歲 |
2 |
--- |
2 |
3.8 |
總數 |
51 |
1 |
52 |
100 |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B、家庭狀況:獨居男性佔一半 八成未婚 五成連朋友都沒有
居住與婚姻狀況,有43人(82.7%)居住在城市。26人是獨居(50%),但與親屬同居者也有30人,兩者比例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婚姻狀況的差別則很明顯,高達43人未婚。結婚的9人中,也有7人離婚1人分居。而在犯罪時,有45人並沒有交往對象,其中更有18人完全沒有異性的交往經驗(另有6人不明)。更有28人在犯罪時,幾乎沒有朋友。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居住狀況表 |
區分 |
單身 |
雙親 |
配偶 |
子女 |
其他親戚 |
其他 |
總數 |
比例(%) |
自宅 |
2 |
16 |
1 |
1 |
7 |
-- |
21 |
40.4 |
借住 |
12 |
4 |
--- |
--- |
1 |
--- |
17 |
32.7 |
機構(註) |
2 |
--- |
--- |
--- |
--- |
2 |
4 |
7.7 |
不定 |
10 |
--- |
--- |
--- |
--- |
--- |
10 |
19.2 |
總數 |
26 |
20 |
1 |
1 |
8 |
2 |
52 |
100 |
比率(%) |
50 |
38.5 |
1.9 |
1.9 |
15.4 |
3.8 |
100 |
|
機構:指更生保護機構或社會福利機構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婚姻狀況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無結婚 |
43 |
82.7 |
結婚並同居 |
1 |
1.9 |
結婚並分居 |
1 |
1.9 |
離婚1次 |
5 |
9.6 |
離婚兩次 |
2 |
3.8 |
|
52 |
100 |
資料來源:日本法物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犯罪時交友狀況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無朋友 |
28 |
53.8 |
人際關係淡薄 (註1) |
5 |
9.6 |
人際關係普通 (註2) |
7 |
13.5 |
人際關係親密 (註3) |
3 |
5.8 |
不詳 |
9 |
17.3 |
註1:有朋友,但不熟或不往來
註2:有1人以上的普通朋友
註3:有1人以上的密友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C、就業與經濟狀況:超過七成在犯罪時已是失業狀態 超過一半根本完全沒收入
就業狀況方面,雖然有47人(90.4%)曾經有勞動經驗,但犯罪前一年只有25人在職,犯罪時更只剩下10人在職,這10人中更只有4人是正規員工。在生計狀況方面,有31人沒有收入,甚至有27人連提供金錢援助的對象都沒有,但相對的,也有3人月收入超過20萬日幣,甚至有兩人借款超過500萬日幣。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犯罪時就業狀況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正式職員(註) |
4 |
7.7 |
派遣員工 |
6 |
11.5 |
無職業 |
37 |
71.2 |
註:包含自營業者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收入狀況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無收入 |
31 |
59.6 |
10萬日幣以下 |
9 |
17.3 |
20萬日幣以下 |
8 |
15.4 |
超過20萬日幣 |
3 |
5.8 |
不詳 |
1 |
1.9 |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債務狀況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無債務 |
37 |
71.2 |
100萬日幣以下 |
5 |
9.6 |
500萬日幣以下 |
5 |
9.6 |
超過500萬日幣 |
2 |
3.8 |
不詳 |
3 |
5.8 |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金錢援助狀況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無金錢援助者 |
27 |
51.9 |
被撫養 |
6 |
11.5 |
雙親或其他親族支援 |
9 |
17.3 |
殘障年金等公費 |
9 |
17.3 |
不詳 |
1 |
1.9 |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D、教育程度:大學以下學例超過九成 高中/大學退學比例超過三成
教育程度方面,大學(或大學退學)以下學歷占了絕大多數,但大學生也有2人(3.8%),超過一半的28人沒有前科(53.8%),有前科者的犯罪行為多半是重罪,且犯罪時年齡多半很輕。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教育程度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中學畢業 |
20 |
38.5 |
高中退學 |
13 |
25 |
高中畢業 |
10 |
19.2 |
大學退學 |
5 |
9.6 |
大學畢業 |
2 |
3.8 |
其他 |
2 |
3.8 |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E、犯罪前科:近五成有前科 多犯重罪 甚至多次進出監獄
有前科的24人,卻有多達54項前科,研究報告指出,超過5項前科的人達一成五。前科內容多是重罪。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前科狀況表(註1)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無 |
28 |
53.8 |
暴行前科(註2) |
16 |
--- |
財產犯前科(註3) |
11 |
--- |
藥物犯前科 |
8 |
--- |
放火犯前科 |
6 |
--- |
性犯罪前科 |
4 |
--- |
其他 |
9 |
--- |
註1:前科重複計算,一人可能有多項
註2:暴行犯指:殺人、強盜、傷害、恐嚇等罪
註3:財產犯指:強盜、竊盜、詐欺、侵入住宅等罪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F、隨機殺人犯罪型態歸納:犯罪態樣與動機複雜 增加犯罪增防難度
犯罪形態以單一殺人最多,犯罪動機則相當複雜,但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犯罪型態表 |
態樣 |
人數 |
比例(%) |
單一殺人 |
31 |
59.6 |
大量殺人(註1) |
12 |
23.1 |
接續殺人(註2) |
8 |
15.4 |
連續殺人(註3) |
4 |
7.7 |
註1:同一場所連續殺人
註2:相當時間內,連續殺人
註3:短時間內在不同場地,連續殺人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日本隨機殺人犯研究(52人)犯罪動機表 |
態樣 |
不滿自己的遭遇 |
對特定人不滿 |
希望被判死刑 |
想坐牢逃避現實 |
希望殺人 |
不明 |
不滿自己的遭遇 |
15 |
|
|
|
|
|
對特定人不滿 |
3 |
5 |
|
|
|
|
希望被判死刑 |
1 |
--- |
5 |
|
|
|
想坐牢逃避現實 |
1 |
--- |
--- |
8 |
|
|
希望殺人 |
2 |
--- |
--- |
--- |
3 |
|
不明 |
--- |
--- |
--- |
--- |
--- |
9 |
資料來源:日本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 |
透過日本的研究,可以發現隨機殺人者,大部分是社會上的魯蛇(Loser),求學與就業生涯並不順遂,與家人朋友的關係也不好,或是常年受到各種壓迫,對某件事情充滿恨意,因此利用大量殺人找回他自己的價值,甚至在長時間的社會生活壓力下,也可能伴隨著某種程度的精神疾病,因此想要防治這部分的犯罪人,整個社會與教育、醫療體系,都要花更多心思在這類社會邊緣人上。
更重要的是,家長與親友如果發現與這類形的社會邊緣人溝通困難(日本超過一半的隨機殺人者與父母或親友同住,但顯然沒有發揮家庭的預防功能),也不應該有家醜無外揚的心態,求助於社會相關機構,如社工師,心理科醫師等。
綜合分析日本的研究,對照台灣可能潛在產生隨機殺人犯的高風險族群人口數:
需要社會關注的高風險族群 |
項目(資料年) |
人數(男) |
人數(女) |
合計 |
國小中輟生(2012) |
278 |
210 |
488 |
國中中輟生(2012) |
2001 |
1917 |
3,918 |
未滿12歲兒童犯罪人(2012) |
N/A |
N/A |
623 |
12-18歲少年犯罪人(2012) |
N/A |
N/A |
15,078 |
18-24歲青年犯罪人(2012) |
N/A |
N/A |
28,291 |
24歲以上成年犯罪人(2012) |
N/A |
N/A |
218,066 |
低收入 |
186,087 |
175,678 |
361,765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 |
前述的族群並非標籤化,而是有可能性需要加強關注的族群,而族群內各類別的人數也有重疊,但從寬認定,可估計約有36萬人的社經情況,可能產生無差別殺人犯罪。至於偏執型的無差別殺人犯,就更無法由此分類看出,足見無差別殺人預防之困難,無法真對個案防治,而是整體社會環境產生的問題!
沒有徵兆無法預防的偏執型殺人
起因於世代問題與期望失落的逆襲!?
不過這類形的「社會底層或邊緣人反撲」大量殺人犯,大約只佔了一半,另外一半則「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前述社會邊緣人的徵象,甚至有工作,家境也還不錯,亦即與一般人無異,卻可能突然爆發出讓人驚恐的隨機大量殺人犯行,例如2011年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犯人加藤智大與最近的台北捷運521殺人事件的兇嫌鄭捷。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這類人幾乎都有兩個特徵,一是內心憂鬱,對人生失望,二是偏執多疑,認定社會虧欠了自己,但這類型犯罪者卻通常沒有重大精神疾病,相反的,位了執行大規模屠殺,更需要夠好的聰明才智,才具備規劃犯行的組織力與專注度。
核心問題是,這類的犯罪者的反社會情緒是怎麼累積起來的,特別是30歲以下的犯罪者,如加藤智大犯罪時25歲,鄭捷更年輕僅21歲,在許多人認為還少不更事的年紀,就對這社會充滿仇視,「崩世代」與「S世代」兩個分類,也許能提供部分解答。
「崩世代」是這個社會正在朝向崩壞的方向前進,過去30年來,全球化的經濟形態,讓全球資本主義財團化,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2008年的金融海嘯,也讓各國以公債支撐的消費需求難以維持,日本經濟失落了20年,台灣經濟也呈現明顯的下滑,青年人的經濟狀況更是最慘的一群。2014年元月主計處統計,2013年整體失業率4.18%,但30歲以下年輕人卻包辦失業率最高的前三名,20~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更高達13.75%!
就算年輕人取得工作,無論是22K的低薪、派遣工、短期時薪、無薪假等過去上一個世代沒有面臨過的問題,通通重壓在這一代的年輕人身上,但如果這一代年輕人從小就刻苦,也許對這樣的環境習以為常,但正好相反,這些崩世代年輕人成長的階段,正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盛世,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但這些成長階段養尊處優的年輕人,出社會時卻面臨與父執輩完全不同的經濟環境,不滿與不適應情緒不斷累積,甚至自我期許對照現實生活的落差太大,但一直以來的教育體系,並沒有教導如何面對挫折,更讓不滿情緒更是雪上加霜!
除了身處崩世代的社會壓力,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從小大量接觸3C科技,可說是由「螢幕」陪伴長大,因此被稱為「螢幕世代」(Screen Generation),又簡稱「S世代」。S世代日常生活上離不開螢幕,更證確的說,應該是「網路」,因此缺乏面對面溝通的能力,而且網路容易把相類似背景的失意青年透過社群聚在一起「取暖」,在悲觀思想激盪下,更容易降低挫折度,讓社會壓力更被放大!
而缺乏社交接觸的情況下,S世代的年輕人封閉在網路的自我世界中,容易把自我反社會的想法不斷放大,旁人因為無從得知,就算獲得片段的訊息,往往因為網路的匿名、隨意發言的特性,也無法介入,或認為是小題大作,進而錯失防治的機會。
以加藤智大為例,高中前都是優異的好學生,但是高中畢業後選擇上汽修大學,但卻多次無法考上汽車修理的執照,此時就開始出現負面與想要自殺的情緒。加藤也是一個標準宅南,好友都是網友沒有現實接觸,在2008年行兇前,他在網路上訴苦,可能會被開除,沒有朋友、交不到女友時,卻被網有毒舌笑罵,引爆了所有壓力,因此決定行兇。
鄭捷的個案,根據目前已經曝光的資料,則是高中前都相當正常,但潛藏在心中卻有想要「殺人」的想法,並常常寫殺人小說、故事,媒體追蹤,鄭捷高中時尚稱活潑,被國防大學退學後性情大變,鄭捷父親的同事透露,因為鄭父工科出身並投入親戚的家族事業,因此規劃鄭捷讀理工科,「但鄭捷從小就對文字語言有天賦興趣,考進國防大學工科後,因沒有興趣慘遭退學,有聽說鄭捷打算轉讀大學的中文系或外文系,卻遭家中反對。在家長的堅持下仍努力考上東海環工系,但因對理工沒興趣,鬱鬱寡歡自此沉迷在網路,或撰寫奇幻小說成了現實生活唯一存在感。」因此可能是現實上的挫折,加上沒有良好的關心與溝通環境,讓鄭捷真的把殺人這個「興趣」一遍遍在腦中演練後,真的執行。
像鄭捷這類形的無差別殺人者,往往在犯罪前,各種反社會徵象都不明顯,加上台灣一股尊重網路發言的自由,更讓偏激的言論常常被合理化或是無視化,家人也往往不知道「宅男宅女」究竟在網路上發了什麼文,也無從關切。
針對無差別殺人,雖然吾人都不願意在台灣發生,但台灣迄今已經發生了很多起,甚至在本文撰文的同時,台北市又發生了隨機殺人事件,但是檢視相關資料,台灣對於本土發生的無差別殺人犯罪的研究幾乎等於零,應該在犯罪者幾乎都在人世的情況下,儘速建立本土資料,掌握各類形殺人者的特徵,作為防治的參考。
|
Facebook |
|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