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募集發票數量等於品德好壞? 教育部打造「造假教育」與學習軍備競賽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的教育改革始自民國八十三年民間團體所發動的410大遊行開始,政府成立教改會推動教育改革,由當時兼任行政院長的副總統連戰指示成立教改推動小組,並編列5年1570億的預算,意氣風發、信誓旦旦的說要讓學生「快樂學習、免試、減壓、適性打造競爭力」,狂烈地在連戰與蕭萬長、劉兆玄(時任副院長兼教改小組召集人)主導下,從前教育部長吳京開始,積極地推動教育改革。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又回到國民黨執政,歷任11位教育部長、耗費3兆供養教育部大小官員推動二十年教育政策,交給全民的大禮,就是一團混亂的「教育造假」---「學校拿學生蒐集發票數量來評德育成績」、「名叫免試的考試」、「越來越不快樂的快樂學習」,以及比升學更可怕、德智體群美通通要評比的「學習軍備競賽」。

筆者曾經收到一封來自同事的「求救信」,內容指出小孩的學校要捐贈1,600張發票給慈善團體「做善事」,家長為了加快蒐集發票的速度,乾脆以每張1.5元為代價直接用買的,還限定購買張數至少40張起跳!信末更提到若有「特殊作法」,希望直接向超商大量購買發票。教育部自以為推廣服務學習可以提升品德教育,反倒是逼得家長狗急跳牆,讓學生從小就耳濡目染什麼叫做「造假教育」!

歷經二十年的改革,台灣的學生與家長正式被帶入12年國教的新境界,但從台灣媒體的報導來判斷人民的輿論,似乎認為目前台灣的教育變得更混亂。事實上,從大學的錄取率來看,台灣早已進入16年國教的模式,大多數的台灣年輕人,都可以從幼稚園接受教育到大學,甚至是研究所,台灣的教育確實更混亂了,但是亂源在那,混亂在哪?

教育的核心目的在於,提升人民的素質,盡可能讓所有國民都能接受知識洗禮,對國家和社會文明能盡一份力,但是在華人社會,教育還有其他目的,「晉身制度」和「改善社會流動階級」,華人社會從古至今文化中,最大型的晉升制度是科舉制度,從鄉試、會試、殿試,實行了1300多年,產生了10萬名以上的進士,還有百萬名以上的舉人,科舉考試添加了很多榮譽和階級的渲染,考試中舉之後整個身分地位都大幅提升,許多中國古代識字的男性知識份子,前仆後繼投入科舉考試,當大部分的知識份子或學者都被綁定在科舉制度之中,皓首窮經,有考就有希望,天下學者為了科舉的榮耀,專心念書,社會階級產生流動性,這套制度鎖住了天下人,無形中消磨掉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個看似公平的制度,幫皇權管理階層建立了一個強大安撫社會民心的系統,而讀書錄取功名的思想深植人心。

台灣的戰後年代,十個家庭有九個窮,小孩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肯定是無機會,父母通常只能栽培家裡少數小孩讀書,當時大學名額少,所以要考上大學不容易,雖然唸書不一定可以賺大錢或出人頭地,不過書念得好,至少可以有穩定的工作,台灣經歷1960和1970年代,大多數能順利考進大學取得學位,或者學到專業技能的人,都能賺取穩定收入,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這個時代的人們認為,取得高學歷是未來穩定高收入的第一步,普遍來說,華人社會幾乎都有這樣的共識,教育是有效提升社會地位和收入的途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維深植民心,即使到了21世紀,普羅大眾的傳統觀念依然沒變。

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的素質區隔出來,這時候,教育是為了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已經被殲滅,因為從學校老師到校長,從小孩到家長,思考的是,國中和高中畢業那年,考試考什麼,只要跟考試無關的,全部都視為無物,教育局宣布考試不考電腦,那麼學生就不會主動去念電腦,教育局宣布考試不考體育,那麼學生就不會主動去練習體育,考試不考的項目通通都無所謂,這時候,國家教育早已不是教育,而是一場「軍備競賽」,學生的師長和父母會像訓獸師一般,用無形的鞭子形成壓力,迫使自己的小孩能在軍備競賽中勝出,這樣的小孩不會有學習興趣,而是在扼殺小孩的學習興趣。

造假、不平等的評比 累死學生累死家長

而教改後,這場軍備競賽被提升成為超級版,德智體群美通通納入評量。為了評量、為了比較成績,學校把擔任志工的時數、蒐集發票捐給慈善機構的數量,當作德育成績;小孩子除了補學科外,還要補美術、補體育、學音樂,因為是升學評量;學生要努力參加各種比賽、競賽,因為那是成就指標;小朋友忙著提升軍備,大人也沒閒著,家長忙著靠關係幫小孩找志工的缺;擔心蒐集發票數量不夠多,甚至要向同事、朋友「以張計價」購買,因為,這事關孩子服務學習的德育成績;台北市的校園內開始可以看到小朋友在補習籃球,因為,那是體育成績。遊戲規則改變,立刻引起許多家長反彈,擔心自己小孩在教育競賽這條路上翻船,接著各種民間補習班看見商機,很快就出現因應各種考試而生的補習課程,教育改革依然原地踏步。

每個家長的能力與社會人脈不同,到底是要培養學生,還是要培養家長???

每個人天生就有不同的能力,要用一套考試標準立定高下,難度是相當高的,就像奔跑、游泳和飛行是動物最重要的三個技能,有的小孩天生像「老虎」擅長奔跑,有的小孩天生像「鯊魚」擅長游泳,有的小孩天生像「老鷹」擅長飛行,當教育局宣布考試考奔跑,「鯊魚」和「老鷹」就反對了,當教育局宣布考試改為游泳,「老虎」和「老鷹」又反對了,為了兼顧公平,教育局改為三項都納入考試,這樣的結果變得如何,「鴨子」這種剛好在三個領域都「略懂」的小孩大幅提高勝算,於是過去的台灣教育幾乎只有利於擅長讀書的學生,但是在音樂、體育、人文、電腦程式、設計等領域,學生完全無法發揮,或者興趣早已在中學時期被消磨殆盡,大量的考試複習和獎懲制度扼殺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只為了加入智力的軍備競賽。

如果你在澳洲和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實地觀察當地的中小學教育,體會到多元化的自由教育,他們的教育概念類似,讓小孩自己去嘗試各種領域,如果不排斥,那就讓你自由去學習,沒有興趣的項目則篩選掉,製造低成本的多元環境,減少干預,沒有強制所有科目都要學習,真實世界裡面的創造性人才,通常也不會是全面性發展,讓小孩有更多時間發展自己喜歡的領域,這就是為何看到吳季剛、陳士駿、林書豪在美國發展可以成為「台灣之光」,但是如果他們在台灣土生土長,很大的機會無法成為各領域的頂尖人物,因為非智力導向的優秀人才,台灣的教育和社會落後的價值觀,在小時候就扼殺了他們的興趣,根本沒機會發揚光大,諷刺的是,能夠成為「台灣之光」,是因為他們早早就離開了台灣,如果他們沒有到海外發展,很可能現今還只是默默無名的社會底層窮忙年輕人。

現今的12年國教,有從根本改革這一切嗎?

台灣的教育根本依然沒有改變。因為台灣的教育改革,總是從學生下手,但改革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家長,只要有考試、只要有學校排序,家長就不會希望自己的子女落後,台灣的教改也就永遠不會成功。只要有考試、有排序,家長就會從家庭教育逼迫學生,父母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進入明星高中,接著明星大學,然後碩士和博士,一帆風順的讀上去,即使小孩的書讀得不好,大多數台灣父母依然會勸孩子讀書,孩子痛苦,成績不好,父母也痛苦,無限循環迴圈。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近年來又逐漸興起實施分組教學的風潮,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按照學生能力分組,區分不同等級來教學,因材施教,為不同能力小組的學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活動與課外作業,大多數美國父母都會讓小孩選擇自己想要的等級,選錯了還可以自由升級或降級,重要的是提升小孩的學習興致和熱誠。

但類似這樣的制度在台灣就不可行,讀者可以想像這樣的情況,當父母知道小孩要進行能力分組,肯定會讓小孩在正式上學以前就先修課程,於是軍備競賽提前開打,有些小孩是與生俱來的資優,但大多則是後天補救的偽資優生,甚至是只會應付考試的假資優生,不管真正的能力如何,父母都會搶盡辦法把小孩塞進資優班,進入最高階的能力分組,孩子不斷的被送到補習班補習,準備考資優班,小孩出社會以前的命運已經注定,國小資優班、國中資優班、高中資優班….,一路都是拼命擠進資優班,小孩的興趣學習完全失敗,能力分組策略也失敗,小孩完全失去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機會,只能反覆練習補習班幫他們整理過,硬塞給他們的資料,不停地重複演算,然後得到好成績,父母以為在替小孩鋪路,實際上卻埋葬小孩的自我思考和分析能力,完全是揠苗助長。

花了3兆、供養教育部二十年,制度改不好、連家長心態的處理對策都沒有,台灣的教育核心概念當然只能是學習軍備競賽;二十年後,還被教育部改成超級軍備競賽。這一場教改亂局,提供戰場跟作戰方式的是教育部,指揮軍備競賽的是家長,上戰場陣亡的是學生。最後,讓戰爭升級、變成大亂鬥的,還是教育部。

教育部歷年預算表                                                   單位:新台幣

年度

教育部預算

84

98450358

85

101265942

86

97305842

87

102779645

88

118943789

89

184836042

90

151422135

91

154128891

92

146145733

93

141653195

94

143125289

95

145938965

96

148443604

97

152988157

98

168742471

99

168278088

100

179146435

101

192736888

102

200482576

103

207155018

合計

3003969063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