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昨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解構希拉蕊的外交政策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5.06
想要角逐下一任美國總統寶座的候選人逐漸浮出檯面,在其中最具優勢的,就是曾任參議員和國務卿的希拉蕊,目前歐巴馬正積極推動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就是出自她擬定的外交策略。也因此,如果最後由她出任下一屆美國總統,中、美兩國在西太平洋島鏈上的利益衝突將更加明顯,夾在中間的台灣該如何自處,也會更難掌握。

2016年11月6號美國將舉辦第58屆總統選舉,屆時將選出地球上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雖然目前還不知道誰能脫穎而出,但已經宣布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是目前美國主流媒體和民調中聲勢最高的人選,大幅領先檯面上的其他對手,極有可能成為美國新一任的總統。

圖1: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已經宣布將角逐2016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

圖片來源:美聯社

如果希拉蕊是美國下任總統,那麼她在國際外交上的態度對台灣就相當重要了,在任職美國國務卿四年之中,她主張聯合東協和中國的鄰國,策略性地抗衡中國的霸權擴張。中國高層對她顯然相對不友善,從南海主權相關問題、東海(釣魚台)主權相關問題,到婦女權益等人權問題,中國官方和希拉蕊都沒有共識;因此,在希拉蕊當選之後,台灣這個夾在兩大國之間的「緩衝炸彈」,勢必成為中國和美國的國際攻防重點。

希拉蕊曾經舉東歐的烏克蘭當作例子:烏克蘭在經濟方面對俄羅斯的依賴度相當高,而且主要能源進口來自於俄羅斯,所以俄羅斯可以透過控制能源價格或供應量來制衡烏克蘭,影響烏克蘭的政治和民生。她認為,必須擁有經濟獨立,才能達到政治獨立,避免國家經濟完全傾斜向單一貿易國或單一產業,對一個國家來說,這樣的風險相當高。

仰賴單一市場的風險太高

這對台灣來說是個警惕。近年來,台灣社會壟罩在一種迷思中,那就是「台灣的市場太小了」、「台灣需要中國的市場」;事實上,在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市場」早已不侷限在鄰國,而是把「市場」放眼全世界。全球有許多知名的小國,像是瑞士、比利時、以色列、新加坡、荷蘭,人口比台灣少,天然資源和台灣一樣匱乏,土地面積狹小,但他們的經濟和特色產業依然稱霸全球舞台。如果必須要有鄰國才有「市場」,那孤立在南半球的澳洲和紐西蘭,豈不是沒有市場可言?相反的,這些國家利用自己的特色產業和長遠規劃的國土發展來實質提升競爭力,反而成功打入國際,那才是真正的「市場」。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嚴重依賴另一個國家時,政治很難不受到影響。根據過去的媒體報導,希拉蕊認為台灣應該「衡量」到底要開放到什麼程度,才不會失去政治和經濟自主性,必須找到「到此為止,不能越界」的底線。其實這像是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關係,表面上中國和俄羅斯樂於在能源貿易上合作:俄羅斯出口能源,中國進口能源,各取所需,但實際上中國和俄羅斯根本不可能「真心」的合作,中國需要的是便宜的能源,但俄羅斯要賣的卻是昂貴的能源,兩國的核心策略是互相衝突的。台灣跟中國也是類似的情境,表面上中國是擴張台灣的貿易市場,而台灣則是提升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實際上,中國需要的是控制台灣的政權,台灣要的則是自由的國家發展,兩國的核心策略是互相衝突的,這種模糊的情勢其實相當不穩定。

但對於某些組織來說,遊走在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政治協商,表面上營造出只有他們才能讓兩岸「偽和平」的假象,事實上卻是特定的政商權貴趁機從中大發利市,把台灣的長期利益,壟斷或搜刮貿易財到少數財團手中,轉移成為「私人」的長期利益,更把台灣的國際市場鎖死在「兩岸」。這種特定人士趁國家有難,盜竊財富發「國難財」的行為不是第一次,二次大戰後期的美國總統杜魯門(Truman)曾經說過,中國國民政府在二次大戰期間,一批以蔣介石為首的政商權貴,把美國對中國的金援從中偷走了7.5億美元,轉移為私人財富,投資在巴西聖保羅和紐約的房地產。沒想到70年過後,又一批政商權貴仍然以「兩岸和平」來謀取私人利益。

表1:小國也能走出一片天

國家

面積(萬平方公里)

2012
人口(萬)

周邊國家

天然資源

2012年人均國民所得(萬美元)

澳洲

769.2

2337

紐西蘭、印尼

原物料種類非常豐富

6.77

瑞士

4.12

786

德國、法國、義大利

山地高原遍布國內、資源匱乏

7.90

荷蘭

3.73

1669

比利時、德國、英國

曾盛產天然氣

4.61

台灣

3.619

2335

香港、中國、菲律賓

75%山地丘陵、資源匱乏

2.03

比利時

3.05

1091

德國、法國、英國

曾盛產煤、鐵礦

4.37

以色列

2.20

798

約旦、敘利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

50%山地沙漠、資源匱乏

3.24

新加坡

0.071

507

馬來西亞、印尼

天然資源、水資源匱乏

5.11

製表:Joe

從許多歷史經驗來看,小國從大國統治下獨立建國後,經濟或國力甚至有可能超過原本的宗主國。最著名的例子是1648年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還有1783年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剛獨立的美國,只有十三個州甚至是一個沒有政府的國家,大概是類似聯合國的大型區域性組織,包含管轄範圍內的原住民、奴隸和契約勞工,人口大約不到300萬人,為了對抗當時世界第一的海上霸主英國,北美十三州的大陸軍隊靠高額軍餉募兵,從巔峰4萬多人,到戰爭結束1.3萬人,光這些軍費支出,就足以讓美國在戰後欠款高達3500萬美元,1784,當時美國一年稅收37萬美元,連付欠款利息都不夠。為了打贏英國,美國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戰後簡直是民窮財盡。

200年前的美國,也曾經「什麼都不是」

在國際市場上,美國非常需要英國的貿易市場,但英國通過《航海法》,封鎖了美國商船的貿易,嚴格控制殖民地對外貿易的運輸和市場,並通過對市場的直接控制,嚴格限制美國的海外貿易,法國和西班牙達到了削弱英國殖民地勢力後,也斷絕了對美國的援助,解除對美國的貿易關稅優惠,美國對外出口貿易完全被當時的英國封鎖。

當時英國是一個擁有全球最強海軍的大型組織,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有被賦予的任務,有些生產原料,有些負責製造,有些負責消費,英國控制的地方包括印度、東南亞、非洲、美洲,北美十三州以外的區域都是英國直接或間接管轄,美國勢力只能被鎖在北美洲,獨立以前,美國在英國經濟政策的支配下,以家庭代工為產業主力,當時美國的主要職業是木匠、鐵匠、鞋匠等,沒有海外市場,美國製造業等於被封閉。

因為美國在1784到1787年之間,美國基本上屬於無政府狀態,債務龐大,民間債務因為沒有強制力,許多人索性不還債,大家欠來欠去,各州之間也很混亂,勢力較大的人甚至據地為王。當時歐洲人眼中的美國,基本上是政治上無政府、經濟上無秩序、國民間無素質的蠻荒地區,許多美國人開始思考是否要回歸英國統治,因為雖然英國在經濟上欺負美國,但沒有英國的管理,美國人生活過得非常不適應;打敗英國人的船堅炮利還算簡單,反而是要管理好美國內政才困難。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21世紀的美國霸權,人們應該很難相信,兩百多年後,美國會發展成世界第一的經濟體。18世紀美國面對英國的困境,和21世紀台灣面對中國的困境有些類似。台灣和當時的美國都想和外國進行經濟貿易,人們都希望有自由的生活環境,不希望被世界霸權打壓;。對比當時的美國,其實今天的台灣並沒有比較艱苦,而18世紀末,讓美國脫胎換骨的關鍵,正是美國的制憲會議,當美國有可以依循的完整憲法,美國的開國元勳們,擅長詳細體察各方利益,以「利益」為一切的驅動力,除了均衡分配權力,還要用政治技術封鎖多數人所導致的暴力,民主不是所有人一起參與管理國家,而是把適當的人才,分配到適當的管理職位上,避免權力失衡,然後提高政治運作效率,美國政府才能依法行政,國家運作才上軌道,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美國霸權。

回到台灣。我們一定得靠中國市場嗎?難道不能利用美國和中國這些霸權之間的矛盾,在夾縫中求生存?

在美、中之間的夾縫求生存,是台灣唯一的活路

美國與日本在2015年最近的外交國防「2+2」會議上,修改美日《防衛合作指針》,雙方決定把日本自衛隊與美軍的合作擴大到全球規模,還明確列出在尖閣諸島(釣魚台)的島嶼防衛議題上,美國承認日本堅定主權的態度,同時拉攏越南和菲律賓的支持;換句話說,美國已經聯手東亞島鏈的各國,防堵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軍事擴張。在希拉蕊擔任美國國務卿時期,她主導的美國亞洲外交主軸是「重返亞太」(Pivot to Asia Pacific),她的論述是聯合大部分的「東協」國家,釋出對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利多,再透過軍事實力和外交政策抗衡中國的霸權。若她在2016年順利當選,這項主軸勢必會延續下去。

當政治和經濟都能均衡發展,只有不完全倒戈到中國,或者倒戈到美國的台灣,才能完整設計一套適合台灣特色產業的長期經濟計劃,只有真正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把貿易市場推廣到全世界,而不僅僅是侷限在中國或是亞洲,降低對鄰國依賴度,這才是台灣的生存之道,在21世紀的全球化經濟中,國際外交和國內政治影響國家經濟非常大,面對美國未來在外交上可能出現的態度,台灣應該盡早做好應對之策。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