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為一位單親媽媽在臉書發起「我單親,我驕傲,政府不必為我宣告」活動,分享身分證欄位(主要是父母欄)對單親家庭的孩子所帶來的困擾,立即引來多方迴響及關注,後續更積極推行「身分證改革運動」。看到這則新聞時感覺很奇妙,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現在我們身份證背面都有父親欄、配偶欄、役別、出生地、住址的欄位,以前甚至有行業、職業、及教育程度等欄位,我們大部分人都視這些欄位為理所當然,很少懷疑過它們存在的必要性;但仔細一想,真的是理所當然的嗎?
毫無隱私可言
筆者數十年前從香港到台灣唸大學,當年一來報到就拿到身份證,還記得當時的職業欄是學生,住址欄是學校地址。很奇怪的是,當年拿到身份證之後,一點也沒有質疑為什麼身份證上面需要有那麼多雜七雜八的資訊,都把它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它們「本來就存在」;一直用了很多年,直到這個身分證欄位對單親家庭的孩子所帶來困擾的新聞出來,筆者才突然驚覺:為什麼身份證上面要有這些資訊?試想如果要拿身份證辦門號或是什麼會員卡,那不是連不相干的一個店員都知道我父母、配偶名字?或是丟了身份證檢到的人就會知道我的住址(假設戶籍跟住址相同)?這不只毫無個人隱私可言,而且對個人而言十分危險。
圖1是台灣跟香港的身份證比對。香港已經全面使用智能身份證,就是身份證上面有一顆晶片,很多資料都存在晶片中,只要一掃晶片就可讀取;像在香港海關過境時,筆者只要交出身份證一掃,就可以過關,因為海關一看電腦就會對持證人的入出境記錄一目瞭然。
圖1. 台灣身份證 vs. 香港身份證
香港的身份證欄目非常簡單,只有姓名、出生日期,簽發日期及身份證號碼。不過,不要以為是因為它是智能身份證才如此簡單,就算香港身份證尚未邁入「智能時代」,也是如此簡簡單單的,從未印過父母、配偶姓名,或是地址等蠢資訊。
本來就不應該是這樣!
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要討論身份證要不要放一堆雜七雜八的資訊,主要是想點出一個事實:很多時候不管是政府或是人民,很多我們一直覺得「理所當然」,「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事情,在「外人」看起來卻非常不以為然,認為本來就不應該是這樣。所以很多時候必須要以更宏觀的思維及角度來思考,比較具體的說法,可以說是國際觀。
這邊再舉一個筆者自以為理所當然的例子。前不久有朋友從香港來找筆者,住處大樓的管理員要求筆者的朋友留下身份證(或是護照)才可以上樓,雖然最後爭取的結果是不用留證件就可以上樓,但朋友一直對筆者抱怨,認為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規定。因為筆者之前有一段時間常跑新竹科學園區,拜訪廠商要用證件去換通行證已經非常習慣,所以就跟朋友說:「本來就是這樣,很多大樓要入內拜訪都是要留證件的」,結果就被朋友臭罵一頓:「當然不應該是這樣,身份證(證件)留在那邊幾個小時,被拿去影印、甚至拿正本去做什麼都可以,怎麼可以留證件呢?」
這時候筆者又突然驚醒了:「對啊,這不是太危險了嗎?為什麼以前都沒想過?(都覺得是理所當然)」。
都是「理所當然」害的
筆者在台灣生活了幾十年,比在香港生活的時間還長,所以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越來越多,偶爾也需要來個當頭棒喝,才會突然驚覺:為什麼會是這樣?
相信我們的政府也一樣,很多政策都是前朝或是古早就這樣,他們也認為理所當然就是這樣;就算公務員出國考察也大部分是觀光行程,很少帶回來「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樣?」的震撼。沒有懷疑就不會思考、不會思考也就不會改進;不管個人還是政府,都是一樣的。
作者: |
李淑蓮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主編 |
學歷: |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