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創新社會透視
2012年度字為「憂」?    台灣,你的路該轉彎了!

Joe╱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2.12.17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台灣的製造業優勢遠遠不如以往。工業生產的重點已經不是產能,而是「產值」,一旦市場已經飽和了,再生產下去的結果就是「產值」暴跌,台灣出口蕭條的來源並不是生產力減少,而是生產力過剩所產生的結果,要改善勞動薪資,必須先有營運利潤的產業,勞工工會要有掌握和資本家談判的力量,以龐大的勞工數量來引導政府照顧勞工,引導勞工均衡往各種領域發展,避免特定產業人數集中,勞動力分配不均。


近十多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政府官員施政低效益,官僚貪汙腐敗,2011年以來,台灣籠罩在一股景氣低迷、無力感的氛圍中。時至2012年底,據報導年度字為「憂」,顯示大多數人對產業、社會及國家未來的憂慮。那麼其他國家呢?1990年日本、2008年英國和俄羅斯、2010年歐盟,經濟發展都在驟短時間內由盛轉衰,它們其中的共同因素是,國家的人口結構出現了趨勢反轉(圖一),一個國家的勞動比例上升稱為人口紅利,下滑則曾為人口負債結構。

圖一、1950年至2030年日本、英國、歐盟、俄羅斯勞動力走勢



台灣人民刻苦耐勞工時長,可是為何十多年來,扣除房地產相關消費以外的民間消費難以大幅成長,台灣人民的收入幾乎無成長?如圖二所示, 2011年,受雇階級每個月主要工作收入3萬以下的勞工,比例仍然維持在42~45%之間,3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63%月收入低於3萬,20歲以下的年輕受雇階級甚至有78.6%不到NT$2萬元,全台受雇階級每個月主要工作收入,有42.9%不到NT$3萬元(圖三),30歲以下的年輕受雇階級,只有4.7%每個月主要工作收入超過NT$5萬,人民辛苦的代價蕩然無存。

 

圖二、1995年至2011年台灣薪資組距變化

 

圖三、2011年台灣受雇就業者每月主要工作之收入按年齡區分


台灣經濟高速成長,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讓經濟持續成長,製造業出口興盛,科技產業發達,可是為何政府稅收府庫財貨日漸空空,負債年年成長,2012年的負債比甚至佔 GDP 逾 40%(圖四)?

 

圖四、2001年至2012年政府負債佔 GDP 比重

台灣地處熱帶和副熱帶交界,農產品豐富品質極佳,可是為何台灣農業貿易逆差逐漸擴大,進口總值逐年增加,且糧食自給率日漸下滑呢(圖五)?

 

圖五、1997年至2010年台灣農產品貿易變化

 

台灣位於東亞和東南亞航運貿易的必經之地,國內基礎建設完善,對內公路、鐵路、高鐵因應俱全,對外碼頭、機場 四通八達,可是為何國際運輸樞紐重要性逐漸下滑?(如表一)

表一、2002年及2010年貨櫃吞吐量排名
貨櫃吞吐量排名 2002年(貨櫃數量) 2010年(貨櫃數量)
1 香港(香港)(19144) 上海港(中國)(29069)
2 新加坡港(新加坡)(16941) 新加坡港(新加坡)(28431)
3 釜山港(南韓)(9436) 香港(香港)(23699)
4 上海港(中國)(8620) 深圳港(中國)(22510)
5 高雄港(台灣)(8493) 釜山港(南韓)(14194)
6 深圳港(中國)(7614) 寧波港(中國)(13144)
7 鹿特丹港(荷蘭)(6515) 廣州港(中國)(12550)
8 洛杉磯港(美國)(6106) 青島港(中國)(12012)
9 漢堡港(德國)(5374) 杜拜港(阿拉伯聯合王國)(11600)
10 安特衛普港(比利時)(4777) 鹿特丹港(荷蘭(11140)
12   高雄港(台灣)(9180)
資料來源The World's Busiest Ports

  

薪資成長低於當地物價通貨膨脹,容易造成該地區人民生活痛苦指數上升,2007~2010年全球勞工薪資成本負成長只有台灣和日本(圖六),但日本長期通貨收縮,台灣則是通貨膨脹,相比之下,這恐怕是台灣人民所不樂見的生活壓力。

 圖六、2007年至2010年各國勞工薪資與當地通貨膨脹差距

 

在 2014年左右,台灣的勞動力比例即將出現歷史性的趨勢反轉(圖七),觀察國外衰退國家經驗,當前的經濟狀況異常的惡化,但政府仍然把政策放在加強中國與台灣的外交內閣,無法改善閒置勞動力和失業人口,製造業出口不振,民間消費減弱,台灣面對的不只是外部的貿易問題,連國內的教育、政治、經濟、勞動市場、社會福利、產業發展、民生住宅無一不出問題,但總統、各院院長等領導階層問題更大,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圖七、1975年至2010年台灣勞動力走勢

 

全球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求新求變,新興市場的製造業企圖往中高階製造業發展,大家都在求能製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或商品,如何將台灣現階段生產「供給」超過「需求」的商品,轉變成生產「供給」小於「需求」的商品,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短期內是無法改變了,新生代的觀念和技能養成,可能至少得經歷數年才能出現突破,這期間必須要政府從政策、教育、產業發展等多方面輔助,所以產業改革也是需要政府的變革相助。目前的問題在於台灣不求「變」,社會氣氛非常「保守」,革命有三種,政治、科學和思想,台灣缺少思想革命,社會民情、公眾事務、學術風氣等人文思想,長期以來守舊而無突破,儘管歷經多次政黨輪替,政治里程有所進展,但整體民主素質卻仍然沒有建立起來,而不良政府淪為官僚和資本家的免死金牌。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台灣的製造業優勢遠遠不如以往,工業生產的重點已經不是產能,而是「產值」,一旦市場已經飽和了,再生產下去的結果就是「產值」暴跌。 台灣的科技領域,晶圓、面板、太陽能、電子等相關產品可以成功開發出大規模量產,這是科學產業的革命,代工初期確實是Easy money,但長期安逸於出口代工到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貿易模式,產業沒有轉型的迫切需要,台灣出口產能逐漸被養大成生產怪獸,只要外國需求減少,台灣根本吃不完這些商品。因此, 台灣出口蕭條的來源並不是生產力減少,而是生產力過剩所產生的結果。若 要改善勞動薪資,必須先有營運利潤的產業,接著是勞工工會必須 掌握和資本家談判的力量,以龐大的勞工數量來引導政府照顧勞工,引導勞工 往各種領域均衡發展,避免人數集中於特定產業 ,造成 勞動力分配不均。如此一來, 擁有這些條件才能形成勞資雙方都願意妥協的薪資提升,但台灣的勞工至今仍不夠團結,如同一盤散沙,而要讓新產業可以蓬勃發展,需要包含創業投資者、企業主、各領域頂尖人才、政策法令、消費者等多個環節互相配合,才能產生有營運利潤的產業。因此, 改善薪資的核心關鍵又回到政府與勞工身上,而人民,實不應對政府決策及相關事務漠不關心。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www.wretch.cc/blog/joejoejoe)

作者簡介
作者:Joe(蔡佑駿)
現職: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