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參與2024年11月舉辦美國大選的各方候選人在國際經貿政策上多有論述,但未來在美中競爭更加激烈下,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只會加劇。其中,國際上軍民兩用科技(dual use technology)的規範將更為嚴格,此一舉措不但影響全球經貿格局,同時也將衝擊各國的國防產業。
攝影:北美智權/唐銘偉
美國的軍民兩用技術再次從冷戰回歸
軍民兩用科技的興起反映冷戰後研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R&D)型態的改變。在冷戰最激烈的時期,美國國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透過分包商將資金輸送到美國矽谷(下稱矽谷),此外,美國州和聯邦法律的結合幫助矽谷發展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軍民兩用科技的技術中心;冷戰結束後,美國民營企業承接這些技術並投入商轉,進一步建立強大且快速發展的創新生態,同時透過商業應用推動經濟成長並滿足國家安全需求。
全名為Defence Innovation Accelerator for the North Atlantic,是北約推出的北大西洋國防創新加速器,為深度技術和軍民兩用新創提供盟國資源,DIANA專注於九項關鍵的新興軍民兩用技術:人工智慧、數據分析、量子技術、自主科技、生物技術、超音速、新型材料、能源、太空技術。
BLAST
全名為Boost and Leverage Aerospace and Defense Technologies,總部位於法國巴黎,是早期加速器計劃,專注於航空、航太和國防垂直領域的新創技術;該加速器與公共投資銀行(Bpifrance)、ONERA、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SATT Paris-Saclay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法國跨軍種太空司令部和法國國防創新局合作。
在技術領域上,商業開發的新興技術即使最初不是為國防單位開發,但也具有被拿來運用的潛力。例如加密軟體可用於軍事安全通訊和隱藏非法活動,這些技術不僅可以增強國家防禦平台的殺傷力,還可以提升國防支出的效率。此外,電纜、伺服器、微晶片、半導體、CPU、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和電池等物品不僅是科技產品,相反地,由於上述產品被歸類為雙重用途,因此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流程來進行出口作業;雖然各國通常皆會有控制軍民兩用物品的監管框架,但不同國家的具體法規和控制機制可能因為一些因素(國家安全考量、外交政策目標和產業能力等因素影響出口貿易管制措施的嚴格程度等)存在差異。在軍民兩用科技領域上,單一且普遍可採用的「全球標準」概念目前並不存在,但美國近期在該領域的話語權逐漸增加,未來是否會由西方國家主導來管控軍民兩用科技的統一性標準,值得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