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7億美元:35.2億美元」。
前者是海信2015年收購夏普(SHARP)墨西哥工廠及南美和北美5年品牌使用權的代價,而後者則是富士康2016年接手夏普控股權的代價。
可以看到,標的物同樣指向夏普,但是,海信的收購行爲屬於「以小博大」,花費很少的代價就獲得了長達5年的夏普品牌在美洲的使用權,這對於扭轉海信在海外市場「廉價電視廠商」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而爲了掌控夏普,富士康付出了相當于海信代價的149倍,而這種投入上的懸殊及對收益的期待,自然會讓雙方在美洲成熟市場上的爭奪之戰顯得更加激烈。
而這也是夏普和海信在美國開打訴訟戰的重要原因。
圖片來源
撿便宜:海信花小錢將夏普美國重要資產攬入懷中
圖片來源
2015年7月31日,海信集團和夏普聯合對外宣布,海信將以237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夏普墨西哥電視廠的所有股權和資產,並擁有在北美和南美地區使用「夏普」品牌及其所有通路資源的權利。
當時,海信談及收購夏普此部分資產時曾表示,夏普是「液晶之父」,無論是技術積累、還是生產能力以及通路資源,都是海信心儀已久的,「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不僅有利於解决美洲產能瓶頸,同時,通過夏普品牌的授權,我們能更多地獲取通路資源,從而實現海信在美洲市場的快速成長,增強我們在通路以及規模上的議價能力。」
此外,談及品牌定位回報時,海信表示,對夏普定位於高端品牌,海信定位於中高端品牌,預計美洲業務將增加20億元美元的收入。
顯然,「0.237億美元的投入」將換回「20億元美元的收入」,這筆交易怎麽看都是合適的。
心不甘:美國市場很重要,但富士康接手後無法入嘴
圖片來源
在經歷了2012財年巨虧、2013年扭虧、2014年再虧、2015年巨虧之後,夏普終於在2016年出售給富士康。
2016年4月2日,富士康和夏普在日本正式簽訂收購協議,富士康將收購夏普公司66%的股份。
日前,夏普總裁戴正吳公布的三年發展計劃,夏普計劃在截至2020年3月的財年實現1500億日元的運營利潤,而截至2017年3月財年的運營利潤爲620億日元。此外,營收將達到3.25萬億日元,增長58%。
而在過去的三年,夏普總計虧損已達45億美元。
夏普公布的發展計劃還包括大規模投資。公司預計,未來三年的投資額將超過4000億日元。戴正吳還證實,夏普有意在美國建立一座顯示面板工廠。
他說:「如果條件適合,我們願意在美國建立一座新工廠。美國是我們的最大市場,但我們在那裡還沒有一座工廠。」
但是,由於富士康接手前,夏普已經對其美國資產進行過一番處置,其美洲地區的品牌已經授權給海信使用,這使得如今富士康的夏普,雖看重美國市場但無法下手。
而早在2016年10月27日,海信拒絕了夏普回購美洲電視品牌使用權的提案。而這也給夏普與海信合作埋下了隱患。
夏普美國宣戰海信,旨在奪回品牌控制權
圖片來源
2017年6月9日,夏普先後在美國的紐約、加利福尼亞州對海信提起訴訟。
2017年6月16月,夏普撤回了其在紐約發起的訴訟,因此,夏普與海信的美國訴訟大戰就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法院的案件了。
在加利福尼亞州法院的案件中,夏普訴稱海信涉嫌濫用夏普品牌銷售低端產品,進而損害了夏普的商標權益,包括: 1)7款型號涉嫌尺寸標注不當,比如標注75英寸,實測僅有74.55英寸;(2)零售店購買的28台海信生產的夏普牌電視中,有11台電磁干擾超過了FCC排放標準;(3)海信網站上展示的夏普牌電視中,至少有一款亮度比實際規範高35%;(4)只有合格的低分辨率UHD規格的4K產品。
夏普訴稱,海信的做法給夏普的商譽和聲譽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害,並提出高達1億美元的索賠請求。
從海信的角度看,夏普品牌的電視機十分暢銷,不可能輕易放棄之前已到手的夏普品牌5年美洲使用權,更重要的是,海信此前次斥資2370萬美元,希望獲得的不低於20億美元的回報。
而對已被富士康接盤的夏普來說,如果不廢止其與海信的合作協議或重新達成新的協議,將意味著在5年內夏普不能涉足美國電視市場,而這顯然不是富士康或夏普所期望的。
因此,短期來看,夏普與海信就品牌授權合作的紛爭很難平息。
一方面,夏普不可能出20億美元回購品牌,另一方面,海信也不會輕易將預期的20億美元增收打折轉讓。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
|
作者: |
李俊慧 |
現任: |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簡介: |
作者李俊慧先生為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關注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以及其相關監管政策和法律問題(大陸地區)。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