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期
2017 年 11 月 29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從科技人到法律人 世新智慧所所長葉雲卿的心路歷程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自2018年8月始,世新大學的《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所》將更名為《智慧財產暨傳播科技法律研究所》,此更名計劃已經報請教育部,並已獲准。究竟為什麼要更名?為什麼智慧財產與傳播科技要揪在一起?這個就要由世新《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所》所長葉雲卿來說分明。此外,在跨領域才是王道的年代,葉雲卿還會分享如何從一個科技人轉型成為法律人的心路歷程。

在以前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般大眾都沒有「廣播」(broadcasting) 的權利及能力,必須要拿到執照及許可,才可以從事大眾傳播及媒體業,才可能進行「廣播」,一般普通人只能在自己小圈圈進行小眾傳播;那時候幾乎一套廣電法就可以涵蓋大眾傳播業的法規需求。然而,在網路盛行、網路社群發達、數位匯流蓬勃發展的今天,人人都可以當主播、隨時隨地可以網路直播;辦媒體、做廣播,完全不需要執照或經相關單位許可,所傳播的內容也不需要經過事先審批。在這種情況下,一套廣電法已完全不敷使用。為此,政府遂草擬數位匯流五法以因應。然而,數位匯流五法並沒有針對新興媒體於智慧財產權方面的議題著墨。也許有關單位認為不管以什麼形態出現,所傳播的內容的「智慧財產權」是不變的;然而,其實還是有很多部分是不一樣的,例如就侵權的查緝及搜證的部分,於新興媒體即面臨很大的挑戰。

圖:世新智慧所所長葉雲卿

圖片來源:葉雲卿提供

智財 + 傳播科技 = 兼容並蓄的特質

以上就是促成世新將其法研所下面的傳播科技組併到智慧所,再更名為《智慧財產暨傳播科技法律研究所》的背景。明年將正式招生的《智慧財產暨傳播科技法律研究所》會是一所既有傳播科技面向,又有智慧財產權面向的研究所。現任世新智慧所所長葉雲卿指出,「現在新媒體興起,媒體為王,因此將智權財產權加入傳播科技是必須的;因為數位匯流蓬勃發展的關係,學校教育也應與時並進。傳播科技牽涉到數位匯流、大數據、還有隱私權、智慧財產等法律問題,這部分最近很熱門;比起以前,傳播人也需要具備更豐富的法律素養」。

往後《智慧財產暨傳播科技法律研究所》的學生在選擇論文題目時,也有比較大的彈性,因為既可選擇傳播科技方面,又可以針對智慧財產權著墨。而在課程的部分,也會在原本智慧所的課程上注入更多通訊方面的法規(例如新的數位匯流五法﹝草案﹞)。

從工程師到律師再到教職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跨領域」不是一個新興的詞,但隨著數位科技發達,「跨領域」在職場已從「優勢條件」變成「基本配備」。其實跨領域最好就是從學校開始,像葉雲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葉雲卿自台大環境工程所工程碩士畢業之後,先考上了工程師,然後開始在顧問公司上班,負責企業環保ISO 14000的認證顧問工作;接下來她又考上公務員,開始在彰化縣環保局上班。由於在環保局任職時負責政府採購的工作,會用到很多法律常職,因感覺自身的不足,她毅然放棄了公務員的鐵飯碗,回到學校進修,而這就是她跨領域的開始。

當時葉雲卿考上了政大法律研究所(乙組),然後就在研二的時候考上了律師。由於研究所期間已經考上了律師,所以在政大拿到法律碩士之後,即開始在台灣的律師事務所執業。在台擔任律師一年多期間,她主要負責跟公共工程有關的案子,像是政府工程外包或是BOT等重大工程的議約,這算是讓她跨領域技能得到極致運用及發揮的舞台。

雖然只是短短不到二年期間,葉雲卿已負責過不少案子,包括京站等BOT案。但執業生涯,總有遇到瓶頸的時候。現在回想當時決定出國進修的心情,她說:「台灣公共工程案件法律市場其實不大,那時候BOT的案件的律師服務已經飽和,預估市場可能會委縮,而且到了後來,BOT議約已經很制式的時候,價格也被壓得很低。另一方面,那時候覺得律師工作壓力蠻大的,每天工作時間長,手邊案件也很多,幾乎沒有個人時間。」。

這時候葉雲卿想,律師的工作已經歷過了,應該還可以去嘗試別的事情……,於是,她於2005年的時候,到美國唸智慧財產權。2005年的時候,智慧財產權並沒有很熱門,但已經開始被重視。

剛到美國的時候,葉雲卿先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唸一年法律碩士 (LLM),把英美法的基礎先掌握好,特別是很多英文的legal term要先弄懂記熟。接下來就在美國舊金山金門大學唸了三年,拿到法律博士(SJD)。後來為了爭取實務經驗,她在美國先當了一陣子法務才回到台灣。

回想當年進修法律,葉雲卿說:「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想改變生活形態,因為我當過工程師,也當過公務員,這跟我想要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像是基層公務人員工作相當制式,這不是我想要的」。

後來從美國回台之後,葉雲卿寄了履歷去台科大應徵,雖然沒有什麼教學經驗,但當時台科大專利所所長郭中豐本身就是科技人,他認為科技與法律要結合,而葉雲卿就是這方面表率,所以很順利的被錄取了。

凡走過必留痕跡,從最早的工程師、到法律顧問、律師、以及現在的大學副教授,葉雲卿的學歷及經歷都印證了跨領域可以為自己的競爭力大大加分。

智慧所都學什麼?學生出路如何?

回想剛任教的時候,大概是7年前,葉雲卿說那時候台科大專利多數為理工科學生,文科學生占少數。至於在世新智慧所則是一開始招生分法律跟非法律組,而非法律組就有原本念理工的學生,但後來變成法律組的學生比較多,漸漸便沒有再分組了。

葉雲卿指出,以前在台科大任教的時候,覺得理工背景的學生都不想唸法律,只想知道專利,主要目標是考專利師;反觀選擇在世新唸智慧所的非法律系的學生,多是因為對法律有興趣,想考律師。其實這個現象很容易理解,因為理工畢業生如果在公司當RD,也需要對專利有所了解,但不需要懂那麼多法律,所以,很多都只對專利有興趣。

唸完智慧所之後,葉雲卿將出路歸納為3大類:(1) 參加國考。據統計,在律師考試4科選考科目(智慧財產法、勞動社會法、財稅法、海商法與海洋法)中,近年來選擇智慧財產法的考生人數是最多的。(2) 找智財法務相關工作,通常是非訟(如合約審閱)的,而大部分都在科技公司,很少在傳統傳產公司。如果是理工背景的話,很多都去當專利工程師(不需要專利師執照)。(3) 在專利事務所負責商標申請工作(也不用專利師執照)。

此外,葉雲卿也提到一次獨特的經驗。她說有一次與科技大學的應用英文系老師交流時,突然想到在專利商標事務所中很多時候會用到日文、英文程序,而外文系學生在進入職場時,單靠語文是不夠的,所以如果他們來唸智慧所,這樣的跨領域應該會有不錯的發展。

經過多年的教學生涯,葉雲卿也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理念,主要有3點:

因材施教:每個學生的素質都不一樣,說白話一點,不是每個都是台大學生,所以不能每個學生都用台大的水準來教。應該要照依照學生的能力去教,在成績評鑑上盡量彈性,但該教的還是要教,至於吸收多少就要看學生自己。理由很簡單,如果太嚴厲,反而會讓學生怯步、反感,甚至失去學習的熱忱。

跨域學習:因為本身是跨領域的,所以葉雲卿覺得在研究所階段不用再focus在基礎法學,特別是大學是法律系畢業的學生,應多向其他領域探索。她指出學校會盡量安排這種跨域環境,但畢竟學校能提供的有限,所以學生也不要排斥自己主動尋找接觸的機會,例如到外系上課。她說:「由於社會變化太快了,連老師本身都不敢預測學生現在唸什麼東西將來一定用得到。但如果你對那方面有興趣才會有熱情,有熱情才會朝那方面去研究」。

職場倫理:學生從學校進入職場會有一個gap,不管是技能或是態度均是如此,葉雲卿認為不管是態度還是技能上,學生於在學的時候,應該要與企業有一個連接,不管再短也好,而這部分則需要企業幫忙,提供一些機會讓學生接觸職場。她說:「態度跟技巧都很重要,學校的課程應該與企業有一些連接。像現在世新智慧所與資策會科法所合作,讓學生可以到資策會科法所實習,對其態度與技能提升有很大幫助。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