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期
2017 年 12 月 27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科技部推動五年人工智慧計畫,產學界怎麼看?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擁有完整的ICT產業價值鏈,學研界長期投入在類神經網路、專家系統等理論發展,近年投入在機器人的科學研究每年至少新台幣 1 億元,服務型機器人的研發、機器學習與大數據趨勢預測分析比重也逐漸增加,然而在演算法上的應用研究與開發則相對較少,且從專利的角度來看,相對於其他國家或主要國際廠商而言,台灣在AI 核心技術的專利數量及布局並不多,特別是在軟硬體系統整合應用與產品服務提供等方面,更是亟待突破。為促進AI核心技術及應用發展,吸引優質的AI技術人才,科技部宣布推動為期五年的AI創新研究中心計畫,每年投入10億元,並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啟動。

日前由工程科技推展中心主辦的「AI人工智慧產學媒合會」,邀請產學研界從不同角度探討AI時代的科創新優勢與市場機會。曾任微軟人工智慧團隊首席亞太區研發總監的「PTT之父」杜奕瑾,將2017年視為台灣的 AI 元年,並在今年3月創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杜奕瑾出席該場媒合會時指出,以前AI只是憧憬(vision)不是真實(real),因為電腦的判斷多半是錯的,準確度不夠還不能使用,AI 研究歷經過幾次低迷,甚至被認為只有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大數據資料挖掘(Data Mining)等特殊領域可行,但從2015年起,電腦在每個領域中的表現逐漸超越人類,現在電腦影像辨識比人的眼睛還準確,不僅介入能醫療輔助,就連語音辨識能力也在人類之上了。2017年開始AI更是全面爆發,各行各業都有AI可取代人力之處,當有一天電腦做得比人好的時候,很多事情電腦可以取代人力,就不一定需要人做。

圖一、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吳碧娥/攝影

談人才培育:台灣還缺少AI的靈魂

而科技部規劃的「AI創新研究中心」,是透過整合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等多方研究資源,以跨領域、跨校、跨國際的方式培養關鍵技術的人才,預計號召國內外逾300位AI專家學者投入相關技術發展與應用,目標是培育出3,000名AI人才。

圖二、科技部人工智慧發展與推動策略

資料來源:科技部

當天杜奕瑾以「眼睛是靈魂之窗」來解釋AI發展的關鍵,其實看到東西的不是「眼睛」,而是「靈魂」,大腦透過眼睛在腦中生成圖像,因此發展AI的「靈魂」才是重點。台灣產業很會生產硬體,但缺乏做靈魂的人,這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全世界在做人工智慧的時候,都會運用到台灣人做的主機,台灣雖然在人工智慧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問題是就算有很強的AI學術及研發能量,國內卻沒有產業可以去承接,造成台灣很多研發人才成為流浪在外的高級打工仔,因為低薪、血汗的就業環境,讓這些國際級的人工智慧人才無法回流,台灣也將失去發展AI的利基和機會。

台灣ICT代工產業發展AI的兩大方向

杜奕瑾呼籲,要思考為什麼台灣無法做高附加價值、高獲利的產業?人工智慧對台灣是非常好的機會,可以運用在各行各業,無論是製造業、醫療、生技產業,都能創造新的工作型態和方法。人工智慧的關鍵是「如何運用手上有的資源去做事」,就像網路剛興起時,所有人都在思考新興科技如何要運用,才能創造出大家沒有想到的價值,這價值就是杜奕瑾所謂的「靈魂」。

台灣ICT代工產業要思考兩個方向,首先是如何在原有的生產流程引入AI,增加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一個從外部角度,如何運用現有技術幫助人工智慧產業進行資料蒐集,協助產業革命。前者是必須把握時機盡快投入的,後者雖然比較困難,但報酬卻是非常大,台灣廠商千萬不可忽略。

當全世界都絞盡腦汁在思考AI這件事,杜奕瑾看到台灣有非常好的實力,發展AI不用人口多,只需要創意就足夠,他希望將AI的氛圍帶進台灣來,無論從硬體、軟體到各產業,對台灣都是很好發展的契機,希望大家齊心齊力,將台灣打造成世界級的人工智慧島。

製造業、服務業是台灣的機會,呼籲政府加速開放

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主任余孝先指出,人工智慧歷經幾波起伏,這算是AI第三波大浪潮,機器學習領域的變化最大,帶來的機會也最重要;但在AI快速發展之餘,也要小心各種泡沫化。在AI產學媒合中,產業界會挑是對台灣產業有幫助的主題,要談機器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有「資料」(data),而台灣有什麼獨特的資料可以供機器學習運用?美國總統川普正在大舉提倡製造業回流美國,未來趨勢並非降低勞動成本,科技變化會造成整個產業的大移轉,隨著人工智慧的進展,不需降低製造成本就能讓製造業回流。余孝先認為,製造業同樣是台灣的機會,因為製造業資料是我們自己擁有的,不像其他社交媒體(Social media)資料掌握在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等國外大廠手裡,雖然用來練兵很快,但要有實質的產業效益很難,因為資料掌握在他人手裡。除了已有工廠、製程、流程的改進和創新,國外報告也顯示,未來對於AI投資最大的會是財務金融產業,因為AI將會破壞原來的遊戲規則,新科技會創造出很多新機會,尤其會是服務業。

圖三、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主任余孝先

吳碧娥/攝影

余孝先強調,人工智慧的產學合作要對台灣有影響力,因此以製造業、金融業、醫療業為優先,但若是涉及「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台灣成功的機會就少一大半,因為必須設立一些制度來突破現有的限制,台灣不像大陸本身就是一個沙盒,根本不需要監理,當台灣還在談開放的時候,其他人都已經做得差不多了。但余孝先認為,這不代表台灣要放棄,而是要促使政府更快速開放才行。

AI利與弊

而在AI產學媒合會中,仍有許多對於AI疑慮的聲音,像是AI究竟會取代人類工作還是創造新的機會?發展AI是否會危及人類?對此杜奕瑾回應,從蒸汽火車發明的時代,人類面對產業移轉就不乏這樣的恐慌,AI只是科技進步的一個延伸,AI雖然強大,但目前在理論性的推理上仍有侷限,換個角度想,「如果家裡請了保母是否就能取代媽媽?」電腦只是越來越有能力代替人類處理的事情,同時也會釋放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AI只是產業轉型的過程,雖然會取代過去人類的工作,但也會創造出更多高附加價值的就業機會。AI完全取代人類並非不可能,但目前來看還需要有很長的進步時間。

圖四、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許輝煌

吳碧娥/攝影

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許輝煌表示,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已經成立22年,超過200位學界教授參與其中,今年在科技部大力推動下,產學研界更加重視人工智慧發展。學界將人工智慧分為強弱兩種,有意識、有情感、可以思考的「強人工智慧」,這是人類比較害怕的部分,很多人呼籲要立法限制人工智慧,應該是針對「強人工智慧」這部份,或是AI在戰爭上的應用。不過現在技術研發的重點仍在「弱人工智慧」,就像眾所皆知的AlphaGo,也只是在處理解決特定的問題而已,從過去科技的歷史來看,對於AI不用過度擔心;另一方面則是大家對於AI進展期望太高,許輝煌認為,雖然AI發展已有顯著進步,但應用條件還是在非常限制的環境下,很多人都擔憂AI會取代人類,因此協助社會大眾了解AI很重要,若有疑慮誤解要先破除;反倒是資安這塊比較讓人擔心,要注意駭客一旦入侵可能造成的漏洞。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