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製藥同屬生技產業的醫材產業,即使被社會追捧的程度較低,但發展的腳步一直沒停過。只不過,醫材產業在國際化時所面臨的困難,一點也不比製藥業低,即使是較為熟悉的中國大陸,在國際龍頭大廠與在地國產廠商的雙面夾擊下,也得審時度勢,因地制宜才找得到出路。
台灣的醫療器材產業就像科技業一樣,成本控管能力優異、產品性價比高、而且生產彈性大。不過,因為醫療產業在各國都有嚴格的法規監管,再加上醫療或保險體系的差異,使得醫材產業在邁向國際化,尤其是直接在海外以自有品牌銷售時,遭遇的阻礙都比科技業還來得更大。
但即使如此,台灣仍然不乏能在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站穩腳步的醫材廠商,聯合骨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1993年就成立的聯合骨科,是台灣少數能以自有品牌、在人工關節和相關手術器械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企業。聯合骨科董事長林延生表示,公司從2001年進入大陸市場,2005年開始在西安設立手術器械的製造工廠;2016年時,與山東新華醫療集團合資,並於2017年在淄博設立人工關節的工廠,產品預計將於2019年在大陸上市。
法規嚴格,但有助於導正市場競爭
圖1:聯合骨科董事長林延生
攝影:蔣士棋
雖然近年來大陸的經營環境已經改善不少,但林延生表示,法規遵循成本增加就曾經讓他們吃過苦頭。以醫材產品的認證為例,林延生分析,台灣衛福部的認證所需費用一次大約10萬元台幣,但在大陸就至少5萬元人民幣;此外,大陸也經常執行「飛檢」,突擊性地對廠商是否遵法進行檢查。「這些當然都會增加我們的營運成本,但也會把一些不正規經營、實力不夠的公司淘汰掉,」長期來看,他認為,這些改變都有助於將市場導向公平競爭,自然有利於正規、守法的廠商。「所以我們需要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在法規上持續精進,」林延生說。
此外,大陸對於內、外資企業的不平等待遇,是另一個必須克服的難關。「醫院採購招標、醫療保險給付都對大陸的國產品傾斜,某些醫院更乾脆訂明不用進口品,」林延生指出,來自台灣的醫療器材,夾在有在地與價格優勢的國產品與高價、品牌加持的進口品之間,如果要找到出路,就必須更深入研究市場變化。
「大陸的大醫院會嚴控『耗佔比』,也就是一項醫療行為中,耗材費用所佔的比例,」他指出,醫院如果要降低耗佔比,勢必得抓緊醫療器材的預算,結果就是過去非高價進口品不用的三甲級醫院,也得往價格較低的產品區間採購。「在某些地區跟醫院,我們也有成功爭取到國產品待遇,把原本的劣勢扭轉過來,」不過,林延生強調,台灣產品既有的高性價比優勢還是要一直維持,才能成功爭取大醫院客戶的青睞。
目標清晰,策略執行才會到位
不過最重要的,林延生認為,企業必須要有清晰的策略目標,知道自己要什麼。以聯合骨科的合資企業為例,台灣方的出資比為49%,意味著主導權其實掌握在對方手上。「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市場跟獲利,」林延生強調,這樣的股權設計,是希望能利用合資夥伴的資源來開拓大陸市場,而且既然技術和製造都掌握在自己手裡,產品也完全比照美國FDA標準生產。「我們以後還是會用雙品牌策略,也就是台灣的進口品跟合資的國產品同時行銷。」
總結來看,林延生認為,大陸的醫材市場「小的沒法做,新的很難進,不正規的無法得逞,」只有清楚了解自身的相對優勢,借助當地力量找到挑戰背後的機會,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資料來源:
- 「台灣生醫產業躍進大陸掌握先機」論壇,2018/04/10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