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大陸人工智慧發展,就不能不提到中關村。中關村號稱大陸的矽谷,中關村擁有大陸一半以上的人工智慧核心研究單位和知名專家、團隊;擁有人工智慧企業約250家,累計專利申請數達到7,800餘項,中關村內的AI企業和專利申請數均位列全國第一。大陸有42.9%的人工智慧新創企業來自中關村,商湯科技、寒武紀、地平線等大陸企業,已成為人工智慧各個細分領域的創新企業,百度被國際認定為人工智慧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之一,而聯想則是大陸發展並且國際化的一個縮影。在今年12月工業總會舉辦的2018兩岸專利論壇中,首先登場主題的就是目前全球最熱的人工智慧議題,並由聯想人工智能實驗室規劃及運營總監陳鋼特地來台,分享「大陸人工智慧的發展之路」。
圖一、聯想人工智能實驗室規劃及運營總監陳鋼
唐銘偉/攝影
人工智慧正在促進大陸企業轉型
陳鋼演講時指出,人工智慧在大型國際企業裡的應用,包含產品、流程和宣傳三個層面。在產品和服務方面,企業可以利用AI 打造用戶的黏著度,提升軟硬體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力;流程方面,通過AI的優化與規劃,可改善製造、CRM、物流、營銷等各方面流程,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最後則是AI的宣傳效果,通過AI產品可提高企業及品牌感知度,甚至提振公司股價。觀察大陸市場的營運狀況可發現,除了聯想之外,Google、微軟、百度、騰訊、蘋果、華為、小米、IBM等國際大公司都在積極布局人工智慧,以協助公司變革轉型。
圖二、人工智慧與企業變革轉型
資料來源:2018/12/11「2018兩岸專利論壇」,陳鋼簡報資料
從聯想規劃AI及營運的角度,陳鋼認為,企業人工智慧的戰略是多面向的,涉及數據、人才、法律、科技、商業策略;而專利會是企業法律策略的重要環節,企業發展AI除了要規劃無形資產策略,還必須有開源軟體(Open source)的相關策略。
圖三、企業發展人工智慧的五大戰略
資料來源:2018/12/11「2018兩岸專利論壇」,陳鋼簡報資料
在2009~2017年間,統計大陸人工智慧三大技術,專利授權最多的是在「垂直應用」,其次是「基礎演算法」,再來則是「基礎硬體」,2017年授權件數分別為15,671件、1378件、428件。
圖四、2009~2017年大陸人工智慧三大技術發明專利歷年授權情況(單位:件)
資料來源:2018/12/11「2018兩岸專利論壇」,陳鋼簡報資料
聯想全球有效專利資產超過2.6萬件、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四年位列大陸前十、發明專利授權量亦連續兩年位列前十。在2017年大陸向外申請專利排名前20的專利權人中,聯想以214件排名第三,數量僅次於大疆創新和華為。
圖五、2017年大陸向外申請專利排名前20專利權人(單位:件)
資料來源:2018/12/11「2018兩岸專利論壇」,陳鋼簡報資料
聯想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五大研發領域
2016年11月,當時聯想挖角負責領導微軟人工智慧團隊的芮勇加入聯想,並在2017年3月成立「聯想研究院人工智能實驗室」,先找來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DFKI)首席研究員徐飛玉擔任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同年6月,又延攬DFKI柏林所所長、歐洲科學院院士漢斯·烏思克爾特(Prof. Dr. Hans Uszkoreit)擔任AI首席顧問。DFKI成立於1988年,至今超過30年,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覆蓋了自然語言處理、知識管理、電腦視覺、電腦圖形學、機器人、智慧數據、智慧製造、智慧零售等20餘個研究方向、擁有800多位研究人員,DFKI得到德國和歐盟政府的資助外,也獲得Google、Microsoft、Intel、SAP、西門子、德國電信集團、戴姆勒汽車(Daimler)、德國證券交易所等國際知名公司的投資。聯想研究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目前與DFKI維持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在人機交互對話系統(User Machine Interaction Dialogue System)和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等領域都有深度合作項目。
圖六、聯想人工智慧創新生態示意圖
資料來源:2018/12/11「2018兩岸專利論壇」,陳鋼簡報資料
陳鋼指出,聯想人工智能實驗室有五大研發領域,涵蓋「自然語言處理」(NLP )、「語音識別」(Voice )、「電腦視覺」(CV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AI 訓練平台(training platform )。在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兩大領域,聯想累積專利數量世界排名19 、在大陸排名第3 ,並研發出多模態、多媒體、多語言智慧客服系統,以及自主開發中文雲端的ASR 語音引擎「樂語音」。 在電腦視覺方面,聯想E-Health解決方案在全球肝臟腫瘤病灶區CT圖像分割挑戰大賽中,打敗來自全球35個國家的參賽者奪得冠軍,並成功開發出E-Health肝臟腫瘤智慧輔助診斷系統。
圖七、聯想人工智能實驗室五大研發領域
資料來源:2018/12/11「2018兩岸專利論壇」,陳鋼簡報資料
智慧數據:Big Data + AI=Smart Data
人工智慧研究源起很早,但能在近期出現巨大的進步,是拜大數據(Big Data )、機器學習、知識技術(Knowledge Techs )、互聯網技術(Internet Techs )和硬體(Hardware ;HPC )五大領域的技術進展所賜。 陳鋼也提到了「數據摩爾定律」,世界90%的數據是在過去幾年裡產生的。事實上,過去三十年中,全世界的數據量大約每兩年增加10倍,這數字遠遠超過了半導體領域的摩爾定律。陳鋼表示,過去大數據太深奧又太複雜,有AI之後,透過機器的深度學習,讓大數據變成智慧數據(Smart Data),讓資料從棘手變得搶手可用。聯想利用智慧數據來進行服務備件的預測分析,使用各種人工智慧演算法對聯想供應鏈系統數據分析及優化,並融合溫度、降雨量等外部數據來推估電腦的維修率,AI預測的準確率已經超過人工預測的7%以上,陳鋼強調,每提升1%AI準確率都要投入極高成本,7%準確率背後花費的錢,可以開好幾個人工智能實驗室了!
在演講最後,陳鋼也感性引用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之前對於AI的一番談話。馬雲曾說,「過去30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30年,我們將把機器變成人,但是最終應該讓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技術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機器沒有靈魂、機器沒有信仰,我們人類有靈魂、有信仰、有價值觀,人類有獨特的創造力、人類要有自信、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機器」[1] 。陳鋼認同馬雲的說法,但他認為人控制不了機器、也不應該控制機器,「因為AI就像我們的孩子,是控制不了的,只要社會環境越來越好,透過文明和價值觀的進步,我們的孩子就不會出大問題,如果想控制,反而會適得其反」,陳鋼樂觀相信,未來將會是一個人機共生的和諧社會。
本場議程由前科技部部長張善政擔任主持人,張善政引言時指出,專利與物聯網、新興科技的關係很密切,因為進入IOT時代後,已經沒有軟體硬體之分。從過去美國AI的相關專利看來,軟體方法類的專利相對較少,原因是當一項新的軟體方法開發出來時,第一要務是放在Open Source給大家磨練和測試,若直接去申請專利,會讓軟體方法不夠聰明,所以要等到適當時候才能申請專利。不過,張善政也看到了兩岸之間的合作機會,那就是台灣需要磨練軟體方法的舞台,可與大陸大型的雲端服務業者合作,前提是要先進行彼此競和之間的策略分析。
圖八、2018兩岸專利論壇「人工智慧前瞻對策」主持人張善政(圖中),圖左為台灣代表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
唐銘偉/攝影
在台灣人工智慧發展方面,今年請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進行台灣的經驗分享,相關內容可參考北美智權報211期相關報導:「自己的人才自己教!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開張 」。
資料來源:
2018/12/11「2018兩岸專利論壇」會議資料
備註:
資料來源:2017/12/搜狐「未来30年,我们将把机器变成人,人的工作更有尊严和价值 」。
延伸閱讀:
AI專題 人工智慧系列報導-4:中國AI發明專利統計出爐 大彊創新積極走出去
好消息~北美智權報有微信公眾號了!
《北美智權報》內容主題涵蓋兩岸、美國、歐盟及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新聞、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以及產業與技術新知等等,幫助專利業界人士與高科技企業在競爭的國內外環境中,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掌握專業資訊! 為進一步服務兩岸關心專利的讀者,除了簡中版《北美智權報》外,現在推出微信公眾號,歡迎大家加入關注並分享給您兩岸的親友。
立即關注北美智權微信公眾號→ NAIP_IPServices
~歡迎讀者分享與轉發~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