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創企業融資平台Gust在2016年的調查,全球有將近六百個創業加速器(Accelerator)計畫,協助超過1萬家新創企業完成創業夢。現在,台灣也有愈來愈多加速器成立,他們如何讓台灣豐沛的研發創新能力,轉化成有商業化能力的創業機會?
為舉辦2017年世大運而建造的林口選手村,在世大運落幕後被賦予了新的任務。去年九月,由選手村活化轉型的林口創新園開幕,定位成國際級創新聚落,目標是吸引國際加速器和國際級新創企業進駐,再沿著高速公路串起桃園的亞洲矽谷以及新竹科學園區,奠定創新創業的基礎。目前已經有微軟(Microsoft)、盛宇創新(Startupbootcamp)這些國際級加速器進駐,國內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也在今年三月底進駐並成立scale-up創業成長加速器。
「台灣的新創聲量其實很大!」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育成組組長謝戎峰指出,許多國際級的科技業者,例如Google、Amazon都已經宣布要在台灣擴大延攬人才,投注更多研發資源,在全球經濟論壇(WEF)中,台灣的創新能力也高居全球第四;「可惜我們的國際化和市場能力不夠,往往都是悶著頭自己做。」
台灣研發能力強,但常常是悶著頭做
對於這個現象,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總監賴荃賢詮釋地更直接,「在台灣,創新跟創業未必能劃上等號,」他補充,「因為創新到最後不一定都能成功創業,而真正創業的,可能也沒那麼創新。」
從資源取得的面向來看,賴荃賢解釋,創新在早期「往往大家都看不懂」,而正因為了解的人少,所以在募資上相對困難;尤其是以技術研發為主的創新,幾乎把每一分資源都投注在研發上,但當技術成熟、可以投入市場時,資源也差不多用光了。
圖1:賴荃賢(左2)認為,要成功創業不能只靠研發能量
其次,經營管理的重要性,也常常被新創企業忽略。「創新到創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賴荃賢舉例,從掌管技術研發的研發長,到負責公司營運的執行長,挑戰跟難度都天差地遠,而許多新創企業正是在這裡遇到瓶頸。
第三是市場開發的能力。「企業剛起步的時候,對於外部市場網路的連結,甚至商機的掌握都不夠健全,只懂得拼命研發,」賴荃賢總結,台灣的研發能力無庸置疑,但若想要成功創業,單靠研發能力還遠遠不夠。
資源取得、經營管理、市場開發:台灣新創三大罩門
相反地,如果能抓住市場脈動,不只新創企業的成功機會大增,老企業一樣有辦法獲得重生。邁特創新基地的母公司:邁特電子在2005年以前只是家普通的科技製造業,幫著國內的科技大廠做代工,後來跟著趨勢到大陸設廠。
「我們是從2005年開始,才認識到新創這個區塊,」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戴憶帆解釋,當時一家美國剛創業的小公司找上他們,希望跟他們合作生產,「那家公司的領域是做無線通訊,我們完全不懂,但跟對方合作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成長非常快,我們也學到不少。」
後來,這家叫做Ubiquiti Networks的小公司,在創業六年後成功於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當初跑來台灣要求跟邁特合作的創辦人Rebert Perta,也成了美國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之一,而邁特也從此走出傳統領域,為新創企業提供研發、生產設計服務,甚至還提供行銷規劃。
圖2:專精於物聯網產業的Ubiquiti Networks在2005年找上邁特電子合作,
6年內完成上市目標。圖為Ubiquiti之產品。
圖片來源:https://www.ui.com/
邁特現在扮演的角色,就是所謂的創業加速器。資誠創新創業服務執行長羅沁雯解釋,加速器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協助新創企業突破成長關卡,尤其是在概念驗證(PoC)後到站穩腳步前,陪新創企業走過一連串募資、管理、市場開發的考驗。
「我們的目標,是以企業客戶為主(B2B)、研發導向、最好已經有產品或服務原型的新創企業,」羅沁雯補充,經篩選進入資誠的加速器後,會透過主題工作坊、養成班來培育創業能力,對於企業募資能力和時程進行輔導,獲得投資後也會就財務、行銷、市場、經營管理等面向提供客製化輔導,或者協助引介市場機會跟必要資源。新創企業離開加速器後,也會持續追蹤協助。
創業是條充滿崎嶇的路,但若能在這條路上有多一點人幫助創業者做好準備、取得資源,就算道路依然崎嶇,但也能增加幾分成功的機會,讓台灣的產業轉型多一些希望。
資料來源:
- 「PwC Scale-up創業成長加速器成立大會暨創新創業論壇」會議資料,2019/03/28
- 林口新創園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