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宣布華為禁運,讓美中貿易戰升級成科技冷戰,捷克布拉格5G安全會議更是排中國與華為,讓人聯想起二次戰後西方國家為圍堵社會主義國家的禁運機構:巴黎統籌委員會(CoCom)。事實上,科技冷戰的較勁和華為禁運,讓華為正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任正非總裁對外談話,希冀切割民族主義情緒的枷鎖和強調與美國的互賴關係,頗值得讀者反覆推敲,而科技冷戰若引發科技業供應鏈大重組,更會增添全球政治的不穩定性。
中國網民瘋傳一段對話,調侃美中貿易戰:
川普:10元。
劉鶴:5元。
川普:10元。
劉鶴:6元。
川普:10元。
劉鶴:7元。
川普:10元。
劉鶴:8元。
川普:10元。
劉鶴:9元。
川普:成交。
習近平:5元。
川普:25元!
華為禁運讓貿易戰升級為科技冷戰
這條段子是從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一條推特而來。他當時表示:美國要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把關稅從10%升到25%,還威脅剩下的3,250億中國商品,也會在短期内考慮徵收25%的關稅。尤甚,川普還抱怨還雙方貿易談判進度太慢,中國不遵守原先談判協議,還想重新談判,他的答案是「不」。於是才有劉鶴率團訪美談判,見到川普對話的段子。
但比起最新的華為包圍手段,關稅高低就顯得無足輕重了。繼去年的中興通訊事件後,美國這次是對華為下了一記重手:將中國的科技龍頭華為列入黑名單的出口管制,Google也立即宣布切斷與華為的軟體應用服務,包含英國、日本、澳洲、紐西蘭、台灣等國家地區,也宣布配合美國政府行動禁運華為,不過南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顧及對中國市場的出口,並沒有直接配合禁運華為行動。從整體銷售看,即便在美國完全禁運下,華為應該能生存下去,因為華為早在開發中國家地區紮根,但隨著使用功能的受限,手機銷售量勢必會下降。
今年5月的捷克布拉格5G安全會議是另一個重要分野,這場會議意在建立32個國家電信主管之間的信任基礎,愛立信(Ericsson)、高通(Qualcomm)、諾基亞(NOKIA)等5G供應商也都悉數到場,但會議中沒有邀請俄羅斯與中國。此外,5G通信業務遍布世界的華為也沒有被邀請。
會議上,32國商定出一個《布拉格提案》,提案雖然沒有提到華為,但內容卻顯示:「對供應商和網絡技術的安全性和風險評估,應考慮法治、安全環境、供應商不當行為,以及在開放、互操作、安全標準和行業最佳實踐方面的遵守情況。供應商還應遵守關於網絡安全、打擊網絡犯罪或數據保護的多邊、國際或雙邊協議作為安全標準。」美國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Sanders)上週五也立即發表聲明說:「美國政府計劃將《布拉格提案》作為指導,以確保我們的共同繁榮和安全。」意指的,還是華為。
華為被美國列入禁運名單後,全球5G通信設備業務面臨嚴重打擊
圖片來源:HUAWEI
禁運措施讓人聯想起巴黎統籌委員會(CoCom)
美國宣布華為禁運及布拉格5G安全會議在時間點尚有太多巧合,讓人聯想起已經消失的巴黎統籌委員會(正式名稱為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簡稱CoCom)。CoCom是二戰後的冷戰時期,西方反共國家建立的一個針對社會主義共產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不公開對外、沒有條約的非正式國際組織。該委員會於1950年1月開始活動,其組織運作可以分為三項:首先,是決策機構:諮詢小組,由各會員國派高級官員參加;其次是調整委員會:執行對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的禁運;第三,是1952年成立的中國委員會:對中國禁運的執行機構。
被CoCom列入禁運清單的包含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和技術,被CoCom禁運的社會主義國家或與美國有科技上有競爭關係的國家自然深受其害,因此巴統禁運措施可說是瓦解蘇聯集團且讓美國一枝獨秀的關鍵。至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CoCom的禁運措施與世界經濟科技的激烈競爭形勢也不相適應,一些西方國家又把巴統作為相互進行貿易戰的工具。CoCom於1994年3月31日正式宣布解散,它所制定的禁運物品列表後來被《瓦森納協定》所繼承。然而,近期華為禁運的議題又讓人開始擔心CoCom是否又會死灰復燃?
CoCom運作期間,最受矚目的禁運制裁為東芝事件。1983年,蘇聯從日本的東芝(Toshiba)進口用於大型螺旋槳空間曲面加工的五軸連動銑床,該設備可用於軍用艦艇螺旋槳的加工,可大大減少艦艇的噪音,並增加潛艇隱蔽性,以至於美國的聲吶無法偵測到蘇聯潛艇的動向,東芝此舉雖然在商言商,卻讓美國人難堪至極。美國透過CoCom的禁運清單,認為機床屬於禁止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的戰略物質。因此,在1987年,美國人掌握了蘇聯從日本獲取精密機床的真憑實據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警視廳對東芝公司進行突擊檢查,查獲了全部有關秘密資料,並逮捕了涉案人員。透過輿論對蘇聯軍事擴張的操作,美國朝野群情激憤,再三譴責日本,背了黑鍋的東芝也受到日本政府的制裁。
CoCom之後的《瓦森納協定》,全稱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目前共有包括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40個成員國。儘管《瓦森納協定》規定成員國自行決定是否發放敏感產品和技術的出口許可證,並在自願基礎上向安排其他成員國通報有關信息。不過,此種「安排」時常受到美國所控制,當 某一國家擬向中國出口某項高技術時,美國甚至直接出面干涉。例如:2004年捷克擬向中國出口「無源雷達設備」時,美便向捷克施加壓力,迫使捷克停止這項交易。事實上,當美國宣布華為禁運之後,華為在全球佈局的5G網路通訊的基礎設施業務便近乎停擺。畢竟在CoCom時代已經有了前例,沒有人想成為第二個東芝。
北京當局對貿易戰誤判的反思
反觀,當中國高科技領域代表的華為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二流的學者還有義和團的民族主義情緒作祟,宣稱中國還有三張王牌反制美國等云云,迫使華為總裁任正非對外喊話:他的家人都在用蘋果手機,不能狹隘地認為愛華為就用華為,不要把華為和政治掛上鈎,千萬不能煽動民族主義。此外,任正非對美國仍是表達感激之情:「我想傳達給美國的信息是:合作和共享成功。在我們高科技的世界中,一個單一的公司或國家,越來越不可能維持和支撐整個世界的需求。現在再也不是工業時代了,在工業時代,一個國家可以製造一整台紡織機、一整輛火車、一整艘船。現在是信息時代,我們的相互依賴性非常高。」
但從中國經貿官僚的專業角度來看,貿易戰止戰或延長加賽,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改善本身的經商環境,繼續讓外資願意投資,使得對美國以外國家出口的產業鏈仍然留在國內。中國政府必須得積極考慮下調企業稅負、進口關稅、進一步開放服務業,並增加財政赤字以適度增加投資。尤甚,科技冷戰表示中國的產業結構將會出現劇烈的調整,此一改革可能符合部分人了利益,但也必然傷害原先的利益結構,此種衝突-利益的結構雙元關係,勢必讓中南海的層峰政治圈倍感壓力。不過產業鏈調整的影響可能不僅局限於經濟領域,尤其大規模的全球產業鏈重組,可能會擾動全球政治平衡並增加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屆時感受壓力的除了中南海,將會蔓延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東京霞關、以及台北博愛特區。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
|
作者: |
林士清 |
現任: |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
學歷: |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 |
經歷: |
台灣經濟研究院南臺灣專案辦公室/組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兼任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諮詢委員 |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