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期
2019 年 12 月 25 日
  北美智權官網 歷期電子報   電子報訂閱管理  
 
科技業與生醫業攜手合作,瞄準精準健康商機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最重要的生技產業組織: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剛於今年(2019)11月完成新一輪的理監事改選。讓外界意外的是,台灣的科技業廠商在這次改選中,成為了生策會的一股新勢力,讓外界對於科技業和生醫業日後的合作,充滿無限想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仔細看這份名單,可以發現包括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和碩聯合董事長童子賢、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科技業領導者在內,在生策會35席理事名額中,出身自科技業的理事人數就高達三成,而林百里更擔任了生策會副會長一職。這是台灣生技與科技業的首次大規模整合。

台灣科技業廠商中其實不乏投資醫療相關產業的例子。布局腳步最早、最積極的業者之一,當屬明基在大陸成立醫院事業,也透過併購積極切入醫療器材和設備領域;而光學鏡頭大廠大立光轉投資的星歐光學,經營隱形眼鏡市場也已經有14年的時間。如果再加上半導體或科技製造業的為全球各大醫療設備廠提供的設計、代工業務,科技業與醫療產業的互動歷史可能還更久遠。

台灣科技業對醫療並不陌生

但這一次,不同於以往的純代工或者事業多角化,台灣的生技業與科技業彼此都有必須合作的理由。以生醫產業來說,雖然新藥研發的成果逐漸顯現,許多藥廠已經在主要市場拿到藥證,也開始有授權金收入,但由於新藥研發不確定性實在太高,使得新藥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不受台灣投資人青睞。如何突破高風險、研發期間長的瓶頸,是台灣生技業能否再成長的關鍵。

另一方面,科技業長久累積的製造實力與研發資源,也急著尋找新機會。生策會副會長、前台大校長楊泮池指出,台灣科技龍頭大廠的年營收總額約12.6兆元台幣,其中研發經費佔比約2.85%;「只要能夠提撥1%的金額到健康產業裡,那就是一年1260億元的民間投資!」因此,楊泮池認為,未來生醫、健康產業的成長動力,將來自於ICT產業。

圖1:「精準健康」產業的成長潛力,遠大於精準醫療

資料來源: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台灣醫療大健康產業願景」專題演說資料, 2019/12/13

楊泮池更認為,包含預防、早期診斷、精準醫療在內的精準健康產業,將是生醫產業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精準醫療也許可以很有效地處理疾病,但精準健康的範圍更廣,」他指出,社會上真正罹患疾病的人口還是少數,絕大部分還是處於健康狀態,或者是部分生理機能不適、卻又未達疾病程度的「亞健康」狀態──這兩群尚未患病的人口,就是精準健康要服務的目標。

比起精準醫療,精準健康更仰賴日常大數據分析

換句話說,精準醫療的服務場域,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的醫院中,提供精準診斷、精準治療、智慧照護等服務,但精準健康卻是在醫院以外,進行潛在的疾病評估、預防、健康促進。比較起來,精準健康的面向更為多元,也更加個人化,也更仰賴大數據分析;而根據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估計,在2020年,全球健康醫療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7兆美元的規模,其中絕大部分的成長動能,就是來自個人化的醫療照護和營養保健。

「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我們完整的ICT產業供應鏈,還有國家級的AI、5G發展策略,」楊泮池舉例,DNA基因定序的價格之所以能降到人們皆可負擔的程度,台灣ICT產業的貢獻其實相當卓著。「Illumina的定序儀器裡面,都是台灣IC產業的設計製造的晶片,」他補充,台灣在DNA定序晶片產業影響力,其實並不亞於半導體產業,如果能和臨床試驗、健保資料庫相結合,未來絕對大有可為。

因此,楊泮池呼籲,台灣應該盡快整合ICT與生醫產業,找出關鍵市場與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檢討不合時宜的法規,讓醫療臨床試驗和醫療產品與服務的研發能更有彈性,對於醫療資料庫數據的使用也應該站在鼓勵於非限制的立場。如此,才能使科技與生醫產業互助的醫療創新,有得以實現的機會。

 

作者: 蔣士棋
現任: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感謝您閱讀「北美智權報」,歡迎分享智權報連結。如果您對北美智權電子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欲獲得授權,請洽:Editorial@naipo.com
本電子報所登載之文章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本公司授權, 請勿轉載!
©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 版權所有     234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389號五樓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