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台灣的資通訊業者與醫療院所間開展了不少的合作案。有了資訊科技的資源挹注,每家醫療院所都累積了許多醫療大數據,但這些數據若不能互通互聯,應用價值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若要看到台灣的醫療產業發展出新商業模式,共通數據平台將不可或缺。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台灣的醫療與資通訊產業合作,可望在近期看到顯著進展。根據媒體報導,衛福部將從明年開始推動5年期的「次世代數位醫療資訊升級計畫」,建立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互通標準,以利後續的AI應用導入、國際合作和介接醫療儀器。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更表示,這個計劃的最終目的,是讓目前分散在各家醫療機構的病歷資料,在未來能改以病人為中心,達到「病例帶著走」的目標。
疫情期間,數位醫療新創募資額再創新高
在國際上,醫療與資通訊的合作不但一直持續,更在疫情中間愈發旺盛。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研究,全球在高齡化、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對於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大幅提升。統計資料顯示,數位醫療與健康領域的新創募資金額與件數,在過去數年間一直穩定成長,2021年的總募資金額更超過1200億美元(圖1)。
圖1:2011至2022年上半季全球數位醫療與健康新創募資金額與比數變化
資料來源:Crunchbase,MIC整理,2022年10月
MIC產業分析師盧冠芸也觀察到,2021年與2022年上半季的平均募資規模分別為1880萬美元與1970萬美元,比起以往有著明顯提升,「尤其2022年受到升息、縮表影響,新創募資市場預期會降溫,但平均募資金額的規模還是比前一年增加。」
這十多年來不論景氣好壞,投資人始終願意投資醫療科技,顯示這個領域確實有利可圖。其實,早在今年8月,衛福部長薛瑞元在一場研討會中,就已經透露台灣醫療產業的下一階段發展方向中,與資通訊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他當時指出,包括AI、遠距醫療、智慧醫院等等,關鍵在商業模式,也就是「人家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
對醫療事業一直很有興趣的Amazon,今年7月出手併購美國一家會員制診所公司:One Medical,踏出了探索商業模式的第一步。回顧近年來Amazon在醫藥、疾病診斷上的諸多投資,盧冠芸認為,其中雖有成功案例,但也不乏最後以失敗收場的投資,「關鍵就是缺乏自有的電子健康紀錄(EHR)系統,沒辦法開展商業模式。」
著眼虛實整合,Amazon出手併購One Medical
因此,Amazon此次買下One Medical,剛好可以補足醫療事業中懸缺已久的關鍵拼圖。One Medical的營運模式為提供個人或企業會員診所服務,在全美25大城市中有188家診所,會員若有醫療需求,可以選擇使用視訊的遠距問診,或者預約當地城市的One Medical診所進行實體問診;One Medical對於客戶的實體或虛擬門診、用藥、檢測紀錄也有完整的紀錄系統,就能夠實現Amazon一直以來的虛實整合、資料串接開展商業應用的目標。
圖2:One Medical的會員可以透過手機App進行遠距問診或預約實體門診時間,並查詢醫療紀錄
資料來源:https://www.onemedical.com
醫療數據的範圍也不僅在醫療場域而已。盧冠芸指出,從健康管理、預防,一直到後端的復健、照護,在使用資通訊科技後,都會累積大量的數據;「像術後的疾病管理,可以用遠距的視訊訪視進行,醫院用遠距監控的方式追蹤病患復原狀況,」她認為,充分導入資通訊科技後,不但醫療服務量能可以提升,甚至現有的商業模式包括健保、商業保險、自負額也可能加以調整,讓醫療產業找到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催生共通的數據標準以外,衛福部也在日前宣布,鬆綁財團法人醫療院所的事業投資限制。未來,只要符合一定條件,醫療法人投資單一公司不必再受到公司資本額20%的限制,可以充分地以自有技術或資源發展新創事業,這也讓台灣醫療與資通訊之間的合作,充滿更多想像空間。
資料來源:
- 衛福部推「次世代數位醫療發展平台」 薛瑞元:整合成4、5個系統,商業模式才出得來,未來城市Future City@天下,2022/08/29
- 「新世代醫療:虛實科技導入醫療場域之變革」研討會資料,MIC Forum Fall,2022/10/04
- 病歷可望帶著走! 次世代數位醫療辦公室 年底成立,工商時報,2022/11/07
作者: |
蔣士棋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主編 |
學歷: |
政治大學企管系 |
經歷: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