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濟學家觀察到存在於各個經濟體中的兩種形式變化:除了通常反應時間較為迅速的週期性變化,更值得留意的是結構性變化。結構性變化一般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形成和顯現,而且往往會加重對事件的擔憂程度,例如各國央行現在開始擔心通貨膨脹情形將不再是短暫的現象,而會變成一種常態。
KPMG針對經濟現狀與展望提出觀察,發現恐懼現象普遍存在各經濟體中,這些景氣循環下的結構性變化,很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的軌跡,不僅使全球更容易受到供應鏈衝擊和升息的影響,人工智慧(AI)的新進展也會對現有的商業模式造成新的挑戰。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今年前兩季美國經濟表現顯韌性、中國失去動能
美國2023年第一季GDP成長率向上修正為2%,消費和出口保持成長力道,住房收縮幅度變小;美國州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增加,主要用於公立學校升級、新建晶片和電動汽車(EV)工廠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而美國公司停業清算是拖累目前經濟成長的主因。美國第二季經濟初步資料同樣樂觀,儘管經濟成長速度有所放緩,消費者仍具消費力。
KPMG安侯建業專業策略長池世欽指出,美國房地產市場不像先前那樣的低迷,建築商正在利用次貸危機期間常見的房屋抵押貸款方式,使千禧一代不再壓抑購屋。此外,在進口仍高於出口的情況下,美國貿易呈現疲軟。美國政府對特定產業進行補貼以刺激投資,其中又以晶片和電動車為主。預計美國第二季實際GDP年成長率為1.8%、接近第一季的2.0%,然而,在美國尋求以和緩的經濟衰退來抑制通膨的作法之下,就目前美國的GDP成長率來看,打擊通膨還有一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一直保持著強制儲蓄、出口和政府投資的模式,促進了非生產性投資,尤其是對房地產過度投資,引發泡沫危機,助長了債務累積。疫後中國的經濟重啟結果不如預期,使得中國經濟陷入倒退的局面,加上中國的總人口數正在萎縮,從目前的人口組成和下降的生產率顯示,未來幾年中國的潛在經濟成長率可能低至2.5%,與2000年至2010年初期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兩位數增幅相比,被視為出現巨大的衰退。
慣性的通貨膨脹引發危機
疫情引發長期的通貨膨脹,時間長到足以改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員工期待企業調薪作為通膨補償,而企業則希望保有利潤,這當中的落差形成了所謂的「利潤與工資螺旋式上升效應」(profit-wage spirall),也是造成60和70年代通貨膨脹根深蒂固的原因。KPMG觀察到,「利潤與工資螺旋式上升效應」正顯現於部分歐洲地區,因此英國、澳洲、歐洲中央銀行(ECB)和幾家北歐銀行,都在今年6月施行升息以作為回應。
美國聯準會(Fed)在今年7月份升息1碼,把利率區間提高至5.25%~5.5%,是逾22年來新高。6月份美國的經濟概要(the Summary of Economic Projections in June)顯示,官方多數看法是今年至少會再有兩次的升息。即便金融市場在降息時機和規模上始終領先於央行,然而礙於美國央行決定維持升息的步調,導致市場依然身陷緊縮週期之中,且降息時程延後。
已開發和發展中的經濟體受到疫情和俄烏戰爭的影響而大量舉債,加劇了全球金融危機後遺留的債務。加速的通貨膨脹引發利率上升和償債負擔加重的連鎖反應,伴隨而來的是對於償債能力隱憂,不論是發展中或已開發的經濟體都岌岌可危。池世欽指出,2022年9月,英國政府試圖通過一項缺乏資金支持的減稅計畫,結果導致利率飆升、英鎊大幅貶值,就是一個證明。
在美國聯準會快速升息的壓力下,拉丁美洲多國貨幣利率上升,造成經濟活動減少,公司和家庭負債增加,從拉丁美洲到非洲和中東的國家,都在面臨惡性通貨膨脹的摧殘。土耳其央行今年6月將利率幾乎翻了一倍,從8.5%提高到15%,就是為了應對高達38.2%的通膨率。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仍在處理上一次全球金融風暴所遺留的債務,阿根廷卻又因嚴重通膨陷入經濟動盪。中國就其「一帶一路」倡議所提供的貸款,強迫借款方以延期方式償還債務,而非予以債務減免。參與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國家正醞釀新一波經濟危機,甚至紛紛向IMF求助;IMF估計有60多個國家正陷入違約欠款的困境。
居家辦公正在重塑城市中心
池世欽指出,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WFH)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消失,實行混合工作模式有助於企業的人才招聘和提升留任率。根據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近期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3年期間,在家辦公的人數激增5倍;將近40%的高技術和低技術性勞工,每週至少有一天在家工作。雖然因為溝通、指導、人際交流和自發性方面的問題,全面遠端工作的員工,在工作效率上比起全天候在公司工作的員工低了10%,但對企業來說,完全遠端工作所降低的成本,仍可抵消部分的生產力損失。
為了彌補完全遠端工作所產生效率問題,採用混合的工作模式則不會減損生產力。其中,撫養幼兒的女性和少數族裔更傾向不回到辦公室工作,為了獲取多元文化團隊帶來的決策優勢,企業實行混合工作模式有助於人才招聘和提升留任率。
居家辦公所帶來另一個層面的影響,是衝擊一些曾經最熱門的商務城市,由於辦公空間的使用率下降,美國幾個大型城市中心的辦公大樓閒置率接近19%並持續攀升,導致建物過剩待拋售,嚴重程度與90年代初期美國的儲蓄和貸款危機不相上下。
池世欽指出,建物過剩待拋售的問題,使得放款人和整座城市因大量閒置空間面臨各種損失,即使是疫情期間較不受影響的城市,例如美國德州的休斯頓和達拉斯,其辦公大樓亦僅有約60%的使用率。考慮到辦公大樓租賃一般為多年期性質,許多租賃契約將於兩年後重置,預期辦公大樓的估值將會下降、租賃貸款損失將上升,帶來的影響衝擊勢必會再延續一段時期。然而,產業聚集的現象是商業本質之一,科技樞紐僅是轉移至其他地方而非讓城市消失。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前景及風險
由於創新與商業化之間存在時間落差,在商業化過程將產生必須克服的障礙與難關,特別是顛覆現有商業模式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投資者無法在未確認誰是贏家的情況下就下注,生成式人工智慧也遇到了這樣的商業化難關。
池世欽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資料隱私和使用標準的監管進度,在美國一直處於落後狀態。因為深度偽造的影像和內容能操縱選民,所帶來的威脅性不容小覷。美國2024年總統大選的候選團隊已接觸和嘗試這項技術,但因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而造成的網路安全威脅,意味著企業致力於提升技術與量能的同時,還必須分配更多資金來防禦攻擊,須留意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能被用來破壞人民對體制和法治的信任,進一步分化選民。
氣候變遷造成再升級的紛擾
人類正歷經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劫難:全球氣溫屢創新高,引發火災、加劇乾旱和洪水等危機,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和頻繁斷電。在停電的情況下,工作和生產都受到極大影響,從澳洲到阿根廷的糧食供應都遭到中斷;旱災限制了行經巴拿馬運河的船隻大小和重量。即使電動汽車生產的腳步正在加速,但打造綠色基礎設施需要相當可觀的成本,電動汽車充電所需的基礎設施卻無法迎頭趕上。同時,生產電動汽車還需要解決礦產和稀土的開採問題。極端氣候事件的強度和頻率將增加,某些地區將無法居住。
池世欽認為,慣性的通貨膨脹形成利潤與工資螺旋式上升效應,加上俄烏戰爭、利率持續上升的影響,國家債務負擔持續加重,全球經濟更加分崩離析,供應鏈更容易受到衝擊。在這股恐懼驅動下,各國選擇沉潛的同時也逐漸增加國防支出,對於軍備競賽皆不敢掉以輕心,並對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半導體和電動車產業進行補貼。
資料來源:
2023/7,KPMG Insight:經濟現狀與展望 - 經濟結構性變化觀察清單 。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