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產業與經濟           
 
巨頭爭相免費開放專利所為何來?
李俊慧/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015.04.22

「50件專利,不要錢,免費用」。

這不是電視購物頻道中「激情」主持人們的「廣告詞」,而是消費電子巨頭松下 (Panasonic) 的「專利開放」宣言。

日前,在美國加州聖荷西的嵌入式LINUX會議上,松下表示,爲推廣物聯網產業發展,將開放自己約50件物聯網相關專利,內容涉及用於家庭監視系統的軟件和用於太陽能以及零售業的雲設備技術等。
無獨有偶,豐田汽車之前在2015年的CES展上也曾宣布,其所擁有的5600多項燃料電池以及相關專利,都可以在免收授權費用下自由使用。

對企業而言,專利不僅是保持自身領先優勢的「法寶」,也是遏止競爭對手的重要「工具」。與此同時,專利許可授權也成爲很多企業營收的重要來源。

那麽,這些專利巨頭們緣何愛上了免費「開放專利」?松下就其免費「開放專利」給出的理由是:期待其他大型生産商擴大物聯網相關業務。

但問題是,專利的研發和積累需要耗費企業大量時間和資金成本,如今,它們爭相將自己花費巨資多年研發積累的專利免費開放,真的只是發揚「雷鋒精神」無私奉獻,希望幫助其他廠商快速進入相關市場或擴大相關業務?還是另有所圖呢?

通過對專利巨頭們開放專利的特定領域、所屬行業以及市場競爭等將進行分析,或許會發現專利巨頭們的「無私」其實是附條件的。

首先,專利巨頭們免費「開放專利」的領域較爲特定。事實上,松下並不是首家主動且免費「開放專利」的專利巨頭,在此之前,豐田汽車以及電動車「新貴」特斯拉都曾列出免費「開放專利」清單。

再往前追溯,藍色巨人IBM在2005年也曾做過「開放專利」,當時其宣布向業界開放500多件軟件專利權,人們可以使用這些專利「獲得發展,並創新開發出新的東西」。

這種免費「開放專利」的做法,有點附期限「專利開源」的意思。雖然時間有早晚先後之別,但是,這些專利巨頭們開放專利的領域特定性却有相似之處。豐田汽車之所以免費開放數千件燃料電池相關專利,一方面,是爲了回應特斯拉的免費「開放專利」,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分羹潛力巨大的電動車市場。而松下之所以選擇免費開放其相關監控技術專利,則是爲了將自己的監控技術或應用順利推向「物聯網」之中。

顯然,不論是豐田汽車,還是松下,它們選擇免費「開放專利」的領域都較爲特定,集中在新技術、新應用或新市場所在。

對於傳統領域或市場,數量龐大的專利依舊是他們「攻城略地」的重要支撑所在,因此根本不會考慮免費開放專利。

其次,專利巨頭們免費「開放專利」是爲爭奪話語權。不論是電動車市場,還是物聯網應用,這些領域或市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尚未成熟」。

所謂「尚未成熟」,不僅表現在相關領域或市場的標準缺失,還表現在該領域或市場競爭激烈,處在「跑馬圈地」的關鍵時期。

對於傳統專利巨頭來說,針對新市場的開發策略,如果選擇孤注一擲則顯得風險太大,更重要是,在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時,需要有更多的玩家參與,才能把市場做熱、做熟,這不僅體現在用戶規模要快速擴大,更體現在技術研發上要百花齊放。

顯然,在新市場或新領域,需要相關應用産業鏈條上的各個參與者都能全力投入,才有可能用較短時間,把市場做起來。

傳統專利巨頭們選擇在這些新市場或領域採取免費「開放專利」,一方面,是爲了相關市場或領域的參與者降低階段性進入門檻,吸引更多的廠商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則是爲了把自己的專利「嵌入」相關鏈條之中,成爲相關領域或市場的「標配」。

通過免費「開放專利」使得這些廠商的專利有可能成爲相關領域的「標準必要專利」(SEP),成爲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三,專利巨頭們免費「開放專利」多是階段性選擇。衆所周知,專利本身就具有獨占、排他的特點,在很多領域或大多數情况下,專利巨頭們通過構建專利組合,建立知識産權壁壘,既確保自身的領先優勢,同時也通過專利組合遏止競爭對手發展。

這些專利巨頭們選擇免費「開放專利」的本意,目的是通過免費開放其專利,使得相關産業廠商採用其技術或依托其技術做進一步開發或延伸。簡單說,松下、豐田、特斯拉等專利巨頭們,通過免費開放其專利,實現了自身業務在特定領域或行業的産業鏈布局和融入。

不容忽視的是,所有專利都是有「期限」的,一旦期限届滿,相關專利所涉技術就成爲現有技術,不再可能給相關專利持有者帶來保護和收益。

與特斯拉等新興廠商相比,不論是豐田,還是松下,這些老牌專利巨頭們手中持有的專利正在加速「失效」中,失效原因也恰恰是「期限届滿」。

因此,專利巨頭們爲了不讓自己的專利白白作廢,面對新技術、新應用或新市場的誘惑,其最優選擇也是儘快讓這些應用普及,讓市場壯大,這樣他們的專利技術才有可能持續給他們帶來保護和收益。

鑒於這種現實考量,免費「開放專利」自然成爲專利巨頭們的「最愛」。通過階段性的免費,加開催熟相關市場,相當於變相延長了自身專利的有效期,此外,還可以通過持續的專利研發投入,來確保自身在相關領域的長期主導地位和收益保證。

那麽,面對專利巨頭們拋出的「開放專利」橄欖枝,相關産業的企業是應該選擇接受,還是拒絕呢?
雖然專利巨頭們實施免費「開放專利」策略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但是,相關企業無須因此而拒絕。
理由很簡單,這些專利巨頭們階段性的「開放專利」,不僅將大幅降低相關企業的專利成本,還能幫助相關企業節省時間。

對於選擇接受專利巨頭們「開放專利」的企業來說,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免費使用這些專利進行新産品或新技術研發時,需要同步積累或形成自有專利體系,壯大自身專利實力。這樣即使未來專利巨頭們收回「開放專利」,自己也有與之形成交叉授權或討價還價的可能或成本。

從長遠來看,這種免費「開放專利」可能會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出現「跨代式」的技術或産品革新,由于各家不可能做到「全能」或「全通」,爲了不讓自己被排除在相應産品或技術之外,最優的選擇就是通過免費開放專利,讓自身專利成爲新産品或技術的標配。

而這對於廣大消費者、相關廠商和市場來說,免費「開放專利應該都是好事,畢竟它會加速相關市場或應用的成熟,讓消費者提前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全新體驗。

 

李俊慧  
作者: 李俊慧
現任: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簡介: 作者李俊慧先生為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關注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以及其相關監管政策和法律問題(大陸地區)。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