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經濟
日本、印度合作抗陸 台廠應積極尋找切入點

張瑋容╱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3.01.16
         

印度Business Standard 日報報導,印度已是日本第二大對外投資地點,僅次於中國大陸。58%的日本公司計畫到印度投資,兩國之間的《全面經濟合作協定》自2011年8月生效後,日印經濟關係更是飛速發展。以人口計算,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中產階層佔全國人口比例持續增加,複合年均成長率也持續上揚,為數龐大的中產階級是台商不能放棄的一大市場。


根據CEIC 中國數據庫的報告(圖一),2010年第一季,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達12.6%,但到了2011年第三季,年增長率僅6.7%,是自2008年第四季以來,即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最小的增幅。但在2010年,縱使國際金融危機未除,印度的GDP增長率仍達10.1%,僅次於中國的10.3%,超越巴西的7.5%和俄羅斯的4%。就算處於國際金融危機浪潮中,印度經濟表現仍不俗,加上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政治敏感,不少日本企業紛紛將戰場轉往印度。在印度Business Standard 日報報導中也指出,印度已是日本第二大對外投資地點,僅次於中國大陸。而日本國際合作銀行(JBIC)對日本620 個大型企業所作的調查顯示,有58%的公司計畫到印度投資,僅次於赴中國大陸投資的74%,越南則以31%居第3。由以上種種數據報導可知,日本企業與印度的互動頻繁,顯示日本在新興國家欲開發強大市佔率、並藉此提振相對疲軟的銷售市場,因此其投資佈局、策略運用值得國內業者關注與參考。

圖一、2009年至2011年印度經濟狀況顯示圖
chart
資料來源:CEIC中國數據庫

24小時合作模式 印度軟體開發效率奇高

Nokia預期印度行動通訊市場成長潛力大,通訊產業將於2014年成為印度規模最大的產業,產值將佔GDP的15.4%。而同樣是金磚四國,為何日本企業挑中的是印度,而非俄羅斯或巴西?印度的優勢何在?首先,印度設有專為科技產業服務的中央級資訊產業專責部門,顯示印度深知自己國家的優勢,並在政策擬定上善用優勢。根據印度政府新聞資訊局(Press Information Bureau, Government of India)的說明,印度政府已經同意依「公私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模式增設20所新的「印度資訊科技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IITs),以公私部門合作方式增設IT學院,強化國家IT教育。

另外,在法規政策的擬定,印度資訊部透過印度軟體協會,來協助印度軟體業者成立專案小組與國際軟體標竿標準小組 (International Software Benchmarking Standards Group, IBSG),並與國際軟體標準制訂者密切互動,以確保國內軟體業者能與國際同業同步更新軟體標準法規。再者,印度國內的軟體公司相當注重開發的流程管理,發展24小時生產線模式的軟體品質管理制度。挾著與歐美時差之便,國外客戶可以在下班前利用網路將專案外包,「下單」給印度的軟體公司,第二天上班再以網路收件。,IBM、Accenture、Wipro、Infosys、TCS、Patni 等國際大廠在日本的公司都已將工作外包至印度,印度與境外公司幾乎是以 24 小時邊開發邊交件的合作模式進行著,開發效率高,也因此形成印度發展軟體外銷最大的優勢所在。

Panasonic, Sony, Sharp, Canon 印度表現亮眼

經濟成長不俗,加上上述政策與公司開發流程的優勢,使日本企業逐漸轉向印度拓展市場。印度與日本的關係不僅發展迅速,兩國領導人已經決定每年舉行會晤、商談合作方向,日本《外交學者》雜誌認為日本首相安倍視印度為「可靠夥伴」。依據印度工業總會的估計,2000 年至 2012 年這12年間,日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累計高達 129 億美元,占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 9%,僅低於英國。在印度的日本公司為印度人提供了 15.2 萬個就業崗位。
依據駐印度代表處經濟組的新聞稿,截至2009年底為止,日本約40%的資訊科技工作是在印度完成的,且近年內將會達到60%。日本除資金大量流向印度外,技術亦向印度轉移,在印度政府核准的 8,000 多項技術轉移專案中,日本占10.88%,僅次於美國及德國。在印度投資的日本科技企業,包括 Panasonic, Sony, Sharp, Canon 等都有令人驚豔的表現。

據DisplySearch及南韓電子時報報導(圖二),自2011年第二季之後,Sony在全球第3大電視市場印度,平面電視出貨量已勝過韓國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及樂金電子 (LG Electronics),成為印度第一名的平面電視大廠。

圖二、2011年Q2大廠在印度的平面電視出貨表現

資料來源:DisplaySearch

除了基本家電產品,Panasonic 於2012年12月在印度也新建了空調和洗衣機生產廠,並著手生產採用其自主開發的節能技術的產品,以備印度內銷所需。印度媒體Business Line報導 Panasonic 在2011年的印度市場擁有11億美元的營收。夏普 (Sharp) 則在 2011 年推出4款手機進入印度市場,價格從146美元到404美元,並表示將持續發展印度手機市場。另外,Canon 的印度發展中心也計畫將重點產品轉向高階相機及單眼相機。

日本與印度兩國之間的《全面經濟合作協定》自2011年8月生效後,日印經貿關係發展更上層樓,企業之間的互動頻繁熱烈。不僅日本企業對印度投資有餘,印度公司也積極向日本取經。由於印度基礎設備仍有待加強,電力供給並不穩定,所以印度公司對鋼鐵廠的煉焦爐所產生的餘熱來發電的技術相當感興趣,也因此印度各家鋼鐵公司向日本JFE鋼鐵、神戶製鋼等公司引進廢熱回收等相關節能技術。

投資印度門檻高 軟硬體尋求互補

儘管日本企業在印度投資日益增加,仍有相當大的挑戰有待克服。如開發中國家的消費者通常偏好平價商品,如何改良生產流程並蔡速量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加快鋪貨速度,將是日本廠商需面對的第一個挑戰。二是全球在硬體製造方面的技術已逐漸標準化,向來強調技術本位的日本已優勢不再,日本應思考硬體製造技術與印度軟體合作的結盟發展,與印度之間的合作關係重新定位。

日本與印度的友好發展值得台灣廠商參考,從台商投資印度的門檻因素來看,對印度政府的官僚與效率遲緩、交易習慣的差異、加上對當地法令的陌生,投資印度可能令台廠卻步。然而所有外資在初進印度市場時,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如貪污情形嚴重、社會種姓階級制度、語言文化的溝通障礙、有待加強的基礎建設、法規及稅制規定繁雜不清等,在在增添了投資印度的門檻。然而以人口計算,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但中產階層佔全國人口比例持續增加,複合年均成長率也持續上揚(圖三),為數龐大的中產階級是台商不能放棄的一大市場。再者,台灣的半導體、硬體強項,正能與印度軟體優勢互補,對台灣而言,印度市場仍極具開發潛力。

圖三、印度中產階級人口逐年增加
chart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