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經濟
跨海搶人才! 新加坡:人才培育不能等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 IP Academy 創辦人康長杰教授

張瑋容╱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3.04.02
         

台灣的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想唸 EMBA遭拒,新加坡國立大學跨海爭才,而教育部在總統指示「留人」才火速修法。新加坡只有三間大學,但是搶人才搶得很兇,國家內人才濟濟的現象讓各跨國公司爭相在新加坡設立研發中心。新加坡近年來積極發展知識產權,以全球第二的高薪網羅世界各地人才,設置獨特的課程模組架構來快速訓練知識產權人才,爭取知識產權領先地位。台灣何時能拋開論文迷思、在學界真正訓練出業界專才呢?


融合華人與西方文化的新加坡,由於語言之便(英語、華語、馬來語),向來是歐美國家開發亞洲的研發基地首選。新加坡已經簽署15個自由貿易協定 (FTA),居東南亞最多,蕞爾小國亦深知人才為增加國家競爭力之鑰,因此新加坡持續過去多年來的吸引人才政策,積極吸納國際人才、跨國企業,持續加深國際化程度。隨著跨國公司不斷進駐,新加坡發展知識產權的意識也水漲船高,在2012年四月新加坡知識產權局 (IPOS) 將智慧財產學院 (IP Academy) 重組、隸屬於 IPOS 管轄,並明定新加坡將發展成為亞洲知識產權樞紐 (IP hub of Asia) 的願景。針對新加坡國內發展知識產權的需求,政府明定策略、大學與企業則攜手共同訓練本地專業知識產權人才。本期智權報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與科技管理學院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 NUS)、亦是 2003年 IP Academy 的創辦人康長杰教授 (Prof. HANG Chang Chieh),從新加坡國情、人才招募的角度切入,暢談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如何培訓國內知識產權人才,以及大學制度的彈性與自主。

 
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與科技管理學院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 NUS)、
亦是 2003年 IP Academy 的創辦人康長杰教授

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天,晴空萬里無雲,乾淨偌大的校園與馬路,學生井然有序的排隊等接駁校車。從師資、學生到教學方式,新加坡國立大學十足國際化,翻開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與科技管理學院的簡介,就有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師非新加坡本地人。筆者與康教授約在工程管理學院辦公室,等電梯時觀察著學院大廳裡的學生,各式各樣的人種、膚色,但清一色講著一口流利英語,多數學生坐在大廳討論功課。


新加坡國立大學一隅

跨國公司進駐 知識產權急奔

新加坡擁有許多優勢,兼具東西方的特性,吸引許多外商到當地設製造基地或研發中心,以生技製藥業為例,超過50家廠商在新加坡設立研發中心。其他舉凡 Philips、Siemens、台積電、Intel…等,也都選擇在新加坡設立研發中心。跨國公司覺得亞洲是很大的市場,但技術核心不能隨便被抄襲,因此第一步就把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從新加坡可以到上海、印度、印尼等,日後再慢慢發展其他國家的版圖。康長杰分析為何跨國公司喜歡在新加坡設研發中心的原因,「新加坡同時講華語、英語、馬來語,語言優勢使新加坡可以招攬全球人才,生活素質也不錯,很多亞洲人才可能回自己國家沒有那麼優渥的條件,而新加坡可提供吸引人的條件,地理位置很靠近印度、馬來西亞、中國,同時具有亞洲的文化傳統,近年來 IPOS 積極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各方優勢具備下,使得新加坡成為跨國公司在亞洲發展的首選國家。」

知識產權教育必須符合、甚至領先企業的需求

跨國公司在新加坡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新加坡知識產權意識的興起。康長杰進一步解釋新加坡與跨國公司的合作關係,「新加坡出口主要是跨國公司在運作,從1990年開始,跨國公司積極追求創新研發,也非常注重知識產權,過去是跨國公司帶技術進來,現在每個產品生命週期都很短,跨國公司手拿資金和品牌,來到新加坡是想看看它能不能馬上用到當地的人才和技術。所以現在要和跨國公司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國家就負責訓練研發人才,技術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和跨國公司同步、或甚至領先好幾步,才有可能進行合作。」據統計,目前有超過7000 家外商企業在新加坡設點,根據加拿大研究機構 OVUM 的報告顯示,全球員工人數超過 7000 人的大型跨國企業中,有六成將亞太營運總部設在新加坡。現在的新加坡總計擁有14家矽晶圓製造廠、20家半導體裝配和測試廠、約40家積體電路設計中心以及世界三大晶圓代工廠。台灣聯華電子、台積電等龍頭企業均在此地設廠。新加坡現已經在半導體、電腦周邊產品、資料儲存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等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為了能和跨國公司進行密切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康長杰說明,「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投入很多經費,努力投資在各大學的知識產權教育人才培訓,過去新加坡積極研發創新,但現在要在知識產權領域擁有領導地位。為了致力於將新加坡打造為亞洲的知識產權樞紐中心 (IP hub),知識產權教育與專才的訓練遠比以前重要許多。」新加坡只有三所大學,總錄取率不到三成,但政府並不希望廣設大學,希望能藉此維持大學的品質,無法上大學的學生,可以選擇唸學院或技職學校,深知專才訓練的重要性,大學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課程模組全球獨一無二  緊扣企業需求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人才訓練已經進行了十餘年,而國家需要的是碩士級的人才。康長杰進一步說明,「這時就出現問題了,國家要碩士級的知識產權人才,過去是將知識產權的訓練放在法學院之下,新加坡採英國教育制度,要唸法律碩士,大學學位也必須是法律學士。可是法律系並沒有像知識產權策略(IP Strategy)或管理這一類的課程,於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與 IP Acedemy 共同創辦「知識產權管理科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 in IP Management),學生必須先到法學院修知識產權法律(IP Law)模組課程(GCIP Programme),再到工程管理學院修科技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模組課程(MOT Programme),各修完20個模組學分後,才能拿到知識產權管理科學碩士學位證書。」同時,IP Academy也協助邀請國際專才來擔任課程模組講師,以確保學生能在優秀師資帶領下學習新知。這是由大學與政府單位合力協辦的模組課程(如表一),康長杰教授表示,這種課程模組全球獨一無二,目前只有英國的 Queen Mary University有類似的課程。

表一、新加坡國立大學「知識產權管理科學」碩士學位課程模組
Programme I)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I)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Modules
  • Introduction to Law
  • The Law of Trade 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 The Law of Copyright and Design
  • The Law of Patents and Trade Secrets
  • Special Topics
  •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IP Management
  •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R&D
  • Strategic &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 Analyzing High Tech Opportunities
  •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IP Strategy
  • Systems Approach to Technolo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 The Financial and Business Aspects of IP
  • Glob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資料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
製表:張瑋容

國際人才、業界專才、學界師資各三分之一  產學研並重

大學擔負起訓練人才的重責大任,那麼專業師資如何召募?康長杰認為,不管是在知識產權或科技管理的領域,優良師資都非常稀少、也不好找。除了積極訓練本地人才,新加坡政府開出高薪、卯足了勁從全世界挖角人才。「我們用高薪聘請專業人士,如果無法聘到,我們就採用客座教授的作法,一定要網羅到優秀人才。新加坡大學教授的薪資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在新加坡周圍飛機時間八小時內可以到的國家都是我們網羅的對象,師資的延攬三分之一是國際人才、三分之一是具有豐富產業經驗的業界人才或跨國公司退休人士、三分之一是學術研究人員。平均分配下,IP 教育才可以全面均衡的發展。」

由於新加坡婦女生育率僅有 1.2,新加坡政府從 2004 年開始採取寬鬆的新移民政策,大量吸納有專業知識和資產的國外菁英,給予永久居留權(PR, permanent resident)。康長杰教授以一句話做了本次訪談的總結:「在新加坡,經費從來不是問題,人才才是最主要的關鍵。」新加坡以高薪聘請專業人才向來不是新聞,為了能獨占亞洲知識產權領導地位,新加坡政府、大學教育體系聯手合作,為企業需求打造專業知識課程模組,產學研師資各三分之一均等分配。反觀台灣,各大學仍追求著不切實際的論文發表點數,該是注重技職教育的大學也輕技術重論文,學生所學總讓業界感嘆不太能用,教育部何時才能擺脫論文迷思、鬆綁大學評鑑,真真切切的讓各大學延攬業界專才、教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呢?

特別感謝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劉尚志教授,代為介紹本次專訪對象,特此致謝。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