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產業法務經理人協會於4月26日以『新競爭紀元下創新價值之保護』為題,邀請了台積電法務長杜東佑博士發表演說,這次演講的內容與杜東佑前不久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創造智慧財產價值在台灣:避免被競爭邊緣化」有部分重疊,主要的精粹在於「從追求附加價值延伸為創造價值」。杜東佑指出台灣過去在有價值的智慧財產權(IP)的經營上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必須急起直追,才能在國際市場上保有競爭力,否則一碰到智慧財產權的議題,就只能予取予求,毫無招架之力。
台灣當前的IP困境
杜東佑於1980年的時候首次到中國大陸,那時候他在德州儀器擔任IP主管,當時中國的智慧財產權情況很糟糕,但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喻。到2003年的時候,杜東佑加入台積電(TSMC),開始在台灣跟人談IP,但是當時挫折感很大。他說雖然智慧局(TIPO)會聽廠商的話,願意接受意見,但政府卻不太會聽,導致現在台灣智慧財產權的問題越來越多。
杜東佑認為造成今天台灣智慧財產權的困境,與經濟、政治及科技每一個面向都有關係,這是環環相扣的。由於台灣廠商在不同科技的領域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其他廠商感覺備受威脅。這些廠商也了解到要打擊台灣企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藉由智慧財產權,同樣的,要打擊中國企業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透過智慧財產權。台灣廠商也因此不斷被告,不管是專利蟑螂或是實際生產產品的廠商,都接二連三的向台灣廠商提告。雖然台灣在美國專利數量上排名全球第四甚至是更高,然而,專利品質卻跟不上第四的排名,因此台灣廠商的專利在面對訴訟時都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造成台灣今天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困境有很多原因,杜東佑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在「相對的缺乏具策略性計劃的以創造價值為基礎的IP生態系統」,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政府、學界與企業在以下兩個面向的嚴重不足,包括:
(1)一個可以滿足創新行動及在IP中獲得創新的全面性創造價值系統 - 這一部分一直沒有做得很好,像有一次台灣廠商在美國ITC向另一名業者提告,這一名我認識的ITC法官不諱言的表示台灣廠商拿出來興訟的專利不具什麼價值,在訴訟中起不了什麼作用;及(2) 有意義及長遠的策略,藉由智慧財產權來開發業務及追求創新 - 在台灣只有少數公司有長期的策略,像鴻海和台積電就是少數的例子;最重要的是要從附加價值轉為創造價值,這也是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最近一直強調的。台灣過去在這方面已經浪費太多時間了,轉變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過時的EMS智財模式 - 極需轉形
杜東佑指出台灣於1980至1990年代在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上表現相當成功,工研院及其他有政府資金支持的機構有許多先進的研發成果,使得台灣於1960至1980年代有快速的工業化成長,而且蓬勃發展的EMS代工服務也帶動了出口產值急遽成長。
然而,至少有5個主要原因讓台灣的EMS代工業當初不需要建立強而有力的專利組合,包括:(1)對於簡單、相對技術門檻不高及勞力密集的代工業來說,已經有太多的先前技術;(2)EMS代工服務業者並沒有互告的習慣;(3)在早期,台灣EMS業者只有銷售少量自有品牌產品;(4)如果碰到罕見的專利訴訟,EMS業者都會仰賴他的客戶能在專利訴訟中保護他們;(5)台灣廠商在早期對美國、日本、歐洲及韓國電子廠商而言,在市場占有率上並未造成威脅。
不過,杜東佑指出以上的5個因素在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因此EMS服務業者的IP模式也必須轉變,轉變為一個創新的IP形式。台灣政府、學界、以及企業都必須在創新專利組合發展策略上投資,以應付韓國及中國廠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及印度、巴西及俄羅斯不久將來的挑戰。
台灣廠商專利大國的神話
台灣廠商已經連續很多年在USPTO(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美國以外國家的專利數量排名中名列第四甚至是更高的名次,因此擁有世界級的專利地位。然而,它的專利品質是否與數量成對等?前面已經提過,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檢視台灣廠商歷年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及其美國專利獲證數量歷年來的成長,便不難發現台灣專利大國的地位正面臨挑戰及沖擊。圖1是台灣廠商研發費用占GDP的百分比,雖然台灣每年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不斷增長,甚至於2009年超越美國;然而,仍然遠低於日本的3.26% (綠色線)及韓國的3.74%。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一直急速攀升,繼2003年超越美國後,更於2008年超越日本,對台灣廠商而言是一大警訊。
圖1. 台灣廠商研發費用占GDP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杜東佑/經濟部「Key Economic Indicators」
接下來再看一下不同國家歷年來美國專利的獲證量。從圖2可見,以紫色線代表的南韓於2009年時的美國專利獲證數量已超越台灣,此外,以綠色線為代表的中國大陸獲證數量也是逐年提升。杜東佑表示,由於中國廠商近年來大量申請美國專利,因此再過幾年其美國專利獲證量也會跟著起飛,很快就會超越台灣及韓國。他表示除了企業,所有政府及學術機構都應該正視此一問題,因為這會產生很大影響。
圖2. 美國專利歷年獲證數(以國家別)
資料來源:杜東佑/USPTO
另一方面,雖然台灣廠商的美國專利獲證數量於美國以外的國家排名第四,但在2012年前250大美國專利權人中,台灣只占了14名,排名於第27至242之間,其中前50大的又只有2家,分別為排名27的鴻海及47的台積電。
圖3. 2012年美國專利權人排名
資料來源:杜東佑/USPTO
最後看一下以產業別來區分的研發經費支出比例。從圖4可見,半導體產業一支獨秀,在2012年研發經費支出占其營收比例36.6%,成長率達7.4%。杜東佑指出,單台積電於2012年上半年的研發經費支出就達到新台幣192億(全年為388億),即一家公司已占半導體領域研發經費支出的1/3。不過,通訊領域則不盡理想,2012年的研發經費竟然是負8%的成長,不得不察。
圖4. 台灣歷年研發經費支出比例(以產業別分)
註:涵蓋所有上市櫃公司之數據。
資料來源:Taiwan Economic Journal
圖5是2012年台灣研發經費支出前10 大廠商,如果比照圖3的美國專利權人排名,即可發現在研發經費支出前10 大的廠商中,有7家也同時為2012年美國專利權人的前250名,由此可見兩者是有相互關聯性的。
圖5. 2012年台灣研發經費支出前10 大廠商
資料來源:Taiwan Economic Journal
需要以嶄新的態度及方法面對
杜東佑指出今天的EMS代工服務必須轉型為創新的模式,像台積電與鴻海算是成功的例子,而這兩家廠商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老闆都專注在創新研發上,同時確保公司的智慧財產權可以反映其創新的成果。他說有很多廠商不想將產品外銷美國,主要是因為害怕被告,但現在很多地區的廠商都在專利布局上迎頭趕上,並開始爭奪美國市場。現在台灣只有台積電與鴻海2家台灣廠商排名在美國前50 大專利權人,雖然工研院也有一定的數量,但以有政府經費支持的機構來看,專利數量實在不多。
杜東佑認為最主要是在心態上作改變,從台灣的大學及研究機構開始,將力量集中在科學及技術的研究上(S&T research),從而就所有核心創新技術建立起具效力的專利防禦堡壘,而且研究基金也應就這個方向作適當的運用。許多學者包括「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一文的作者Gaetan de Rassenfosse都認為:(1) 科學及技術的研究政策對專利品質有直接影響、(2)營業秘密及專利是策略性創新行為的指標、(3)政府機構/學界是最重要的催化劑,但創新價值及專利保護的動作還是要由企業本身來執行、(4)長期進行策略化的專利佈局動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首先會出現在防禦訴訟的能力,接下來就是收入及獲利的產生。
最後,杜東佑以台積電的成功為例子,指出企業建立一個全面性IP創造價值生態系統的重要,要建立這樣一個生態系統,企業必須逐步加強在以下4方面聚焦:(1)策略性的計劃創新及在目標性的發明上要持續有成果、(2) 建立及擴展策略性、及品質導向的專利組合、(3) 藉由智慧財產權建立長期商業性開發及創新(與長期業務計畫同步發展)、(4) 前膽及多面向的IP訴訟策略。
與一般中小企業相比,台積電的資金是相對的雄厚。杜東佑說常聽到許多人說因為台積電有充沛的資金,因此比較容易採取策略性及高品質的智慧財產權政策,一般中小企業很難做得到。但他表示如果資源不多,不需要要求一步登天,高品質專利可以慢慢累積,但一定要開始行動。他指出其實台積電一直在做的就是過去許多美國及一些國外中小型企業成功執行的,他強調如果新創公司及中小企業沒有擁有一些好品質的專利,很難取得創投資金及銀行貸款。
最後,杜東佑表示只要企業可以快速的轉變心態,就可以獲得長期的正面效果。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