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的著作權人Justin Goldman主張,他從來沒有授權他人使用這張照片。因而他對這些新聞網站提起訴訟,主張這些網站侵害他的「公開展示權」(right to display)。法院將這個案件的爭議分成二塊,一是被告等公司刊登新聞之行為,是否侵害了該照片的公開展示權?二是這些被告是否要負擔責任或是否可主張抗辯[5]。
美國著作權法第106條(5)賦予著作權人公開展示權(the exclusive right to …display the copyrighted work publicly)。而所謂的展示著作,根據第101條的定義,乃是「顯示一著作的複製檔,不論是直接顯示,或是透過電影、投影、電視影像,或以任何其他設備或方法(any other device or process)」[7]。而第101條也定義所謂的設備或過程,包括「所有人類已知或後來發展出來的」[8]。
紐約南區Katherine B. Forrest法官認為,Perfect 10案的伺服器檢測法,在第九巡迴區(主要在加州)是有拘束力的判決先例,但是在其他巡迴區並沒有拘束力。在紐約南區地區法院過去有四個判決,曾經處理過超連結是否侵害著作權問題。而四個法院都沒有正面肯定地採取「伺服器檢測法」。其中三個判決,涉及的是「散布權」(distribution right),而非公開展示權[12]。至於第四個判決[13],在即決判決中提到第九巡迴法院的伺服器檢測法,但因為有事實爭議問題,所以必須由陪審團審理,後來沒有最終判決。
其他巡迴區的法院,則只有少數案件處理過超連結的著作權爭議。其中,德州北區地區法院2017年的The Leader's Institute, LLC v. Jackson案判決[14]中指出,被告所採取的框架連結,與 Perfect 10案採取的深入連結不同。因為,在Perfect 10案,Google的連結方式並不會讓人覺得該照片是Google自己的,但是在本案中,被告採取框架連結,是將原告的著作內容,呈現地好像是自己的一樣。
紐約南區Katherine B. Forrest法官同意原告所主張的,其認為,著作權法的條文與立法目的並沒有指出,是以圖片儲存的位置來決定是否構成公開展示。其認為,根據著作權法第101條的定義,所謂的公開展示,就是一任何設備和方法顯示一著作的複製檔。而所謂的「設備或方法」,包括任何已知或未來發展的設備或方法。因此,其立法目的就是想要涵蓋各種可能的方式[16]。
紐約南區地區法院法官Katherine B. Forrest認為,美國國會在制定1976年著作權法時,就是想要盡量包含各種新興科技。而對於所謂的公開展示權,國會希望能夠包含每一種展示影像的方法。國會認為,展示也包括「以任何方法」投射影像到一個螢幕上或其他物體表面上,將影像以電子或其他方式傳輸,或者以陰極線管顯示影像,或類似的連結到「任何資訊儲存或讀取系統」的觀看設備。將影像以任何方式(以封閉的迴路電視,或者以電腦系統),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其他地方的公眾,都會侵害公開展示權[18]。
限縮「伺服器檢測法」適用的範圍
其次,法官Katherine B. Forrest認為,就算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在Perfect 10案採取的伺服器檢測法是對的,也應該限縮其適用範圍。亦即,由於Perfect 10案的事實比較特殊,所以可以適用伺服器檢測法,但在本案事實不同,而不應適用。
被告和站在被告這邊的法庭之友主張,如果判決超連結侵害著作權,將徹底改變網路的遊戲規則,將對網路自由造成傷害。但法官Katherine B. Forrest認為,他的判決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而且,目前只是判決這種圖片框架連結會侵害公開展示權,但被告還有可能提出其他抗辯,或者可以討論,作者在社群網站上張貼照片是否代表其放棄著作權?這些問題則留待後續的審判會再詳細討論。
17 U.S.C. §101 (“To ‘display’ a work means to show a copy of it, either directly or by means of a film, slide, television image, or any other device or process…”).
17 U.S.C. §101 (“A ‘device’, ‘machine’, or ‘process’ is one now known or later developed.”).
17 U.S.C. §101 (“To perform or display a work ‘publicly’ means— (1) to perform or display it at a place open to the public or at any place where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persons outside of a normal circle of a family and its social acquaintances is gathered; or (2) to transmit or otherwise communicate a performance or display of the work to a place specified by clause (1) or to the public, by means of any device or process, whether the members of the public capable of receiving the performance or display receive it in the same place or in separate pla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or at different times.”).
Perfect 10, Inc. v. Amazon.com, Inc., 508 F.3d 1146 (9th Cir. 2007).
Live Face on Web, LLC v. Biblio Holdings LLC, 2016 WL 4766344 (S.D.N.Y. Sept. 12, 2016); MyPlayCity, Inc. v. Conduit Ltd., 2012 WL 1107648 (S.D.N.Y. Mar. 30, 2012); Pearson Education, Inc. v. Ishayev, 963 F.Supp.2d 239 (S.D.N.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