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原告/上訴人為法國LVMH集團,於2016年間發現本案被告/被上訴人台灣樂金公司所銷售之THE FACE SHOP氣墊粉餅、小束口袋及手拿鏡(合稱系爭商品),係高度近似於原告多款商標(後稱系爭商標)、Speedy包外觀圖樣以及Monogram Multicolor彩色圖樣,遂控告被告侵害相關商標權及著作權[1]。
被告反駁指出,系爭商品皆是在淺色背景以粗體黑色大字明顯標示「My Other Bag」及/ 或「THE FACE SHOP」,表明為美商My Other Bag, Inc.(後稱MOB)與韓商樂金集團旗下THE FACE SHOP Co., Ltd.(後稱TFS)之聯名商品;況且,其帆布袋外包裝上亦顯示Zoey(款式)、Designer Handbag Junkies、Gone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Made in Los Angeles等字樣,表彰系爭商品源自以環保意識為設計理念的MOB。
網路上以「LV款」、「小路易」等語稱呼僅是簡便之用,多半會加上「翻玩經典」、「THE FACE SHOP x My Other Bag聯名」等說明字樣,主要客群(對流行時尚資訊較敏感之女性)應可分辨兩者產品係不同來源而不致混淆誤認。
(4) 未致減損之虞
既然網路業者及消費者知悉系爭商品並非來自原告且未產生不當連結,自然未減弱或分散系爭商標指示之單一來源,而無致減損識別性之虞。再者,THE FACE SHOP與MOB兩者的品牌形象均未違反社會倫理,系爭商品亦僅是延續MOB一貫的無傷大雅玩笑,且無任何品質瑕疵,無從使消費者產生負面聯想,而無減損信譽之虞。
系爭商品圖樣的面積比例超過2/3且與系爭商標高度近似,即使附加「My Other Bag x THE FACE SHOP」之外文字,但因字體較小且又包含認讀不易的英文草寫體,相較之下,仍是著名且具高度識別性的系爭商標容易引起消費者注目,並以此識別來源。而被上訴人既然將系爭商品圖樣用於廣告文宣,自當屬於商標使用。
(2) 構成混淆誤認之虞
法院參酌以下幾點事證,改認定有致混淆誤認之虞:
上訴人事業經營多角化,且精品與美妝等流行時尚產業的消費族群重疊度甚高,可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
MOB已撤除專櫃且無實體店面,被上訴人也未提供在我國市場之銷售量、市占率、廣告資料等證據,無法認定消費者熟知MOB或THE FACE SHOP,系爭商標自當受較大保護。
系爭商品圖樣的使用態樣及商品屬性與MOB案並不相同。其一,前者使用Monogram Multicolor彩色圖樣,後者則使用speedy圖樣;其二,系爭商品並非「My Other Bag」玩笑脈絡下之「包包」,即使是小束口袋,其尺寸及功能亦不同於欲影射的LV手提包,消費者難以理解笑點為何。
戲謔或玩笑與一國之風土民情有密切關係,若必須經過推論及思考過程方能領會,即不符合MOB案要件。以MOB案為例,「My Other Bag ...」之玩笑源自美國人常在平價車或老舊車保險桿上張貼「My Other Car ...」貼紙,幽默表示其另一台車是賓士或其他精品車款,美國消費者看見MOB帆布袋上「My Other Bag ...」字樣時,應可領會與該經典笑話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會心一笑,但我國消費者鮮少有此類經驗,不易理解笑點何在,反而會認為系爭商品上之文字僅是品牌名稱,而非如「My Other Car ...」是一句有待消費者憑自己想像完成的諷刺或玩笑。系爭商品顯然欠缺類似設計,故本案中「My Other Bag」並非作為藝術、言論表達之用。
Louis Vuitton Malletier, S.A. v. My Other Bag, Inc., 156 F. Supp. 3d 425, 430 (S.D.N.Y. 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 S.A. v. My Other Bag, Inc., 674 F. App'x 16 (2d Cir. 2016); Louis Vuitton Malletier, S.A. v. My Other Bag, Inc., 138 S. Ct. 221 (2017). 法院判定此案構成戲謔仿作,其後上訴經最高法院駁回確定。
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Inc., 510 U.S. 569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