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1]與前次爭議[2]差異處在於:僅涉及註冊號50450之Lego人偶(後稱系爭商標)而不包括註冊號50518,並請求歐盟普通法院審理是否違反《歐盟商標規則》(EU Trade Mark Regulations, EUTMR)之兩項拒絕註冊絕對事由,包括:
(1)第7(1)(e)(i)條:「標識僅是由源自商品本質之形狀或其他特徵所構成」(signs which consist exclusively of the shape, or another characteristic, which results from the nature of the goods themselves)。
(2)第7(1)(e)(ii)條:「標識僅是由獲得技術成果所必須之商品形狀或其他特徵所構成」(signs which consist exclusively of the shape, or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goods which is necessary to obtain a technical result)。
(1)BoA見解 系爭商標雖可與Lego模組化組裝系統(modular building system)相容,但並非其必要部分(此點與Lego磚塊積木不同),遊戲時亦無必要與該系統結合,故屬於《商品與服務國際(尼斯)分類》(Nice Classification)第28類「遊戲與玩具」項下之「玩具人偶」(toy figure),而非BB Services GmbH主張之「互連組裝人偶」(interlocking building figure)。
(2)法院見解 上訴委員會(Board of Appeal, BoA)之看法不盡然正確。由於系爭商標同時具備「技術」(指組裝或連結)與「非技術」(指遊戲、玩樂)特質,因此,可同時歸類為「玩具人偶」與「互連組裝人偶」。
鑑於玩具人偶享有廣泛的設計自由度(freedom of design),系爭商標之主要特徵設計,例如矩形腿部、梯形軀體等,僅是玩具人偶或互連組裝人偶通常功能實際應用的可能表達形式之一,亦即存在其他「替代形狀」,競爭對手並無必要採用相同設計。再者,正是因爲梯形軀體等具想像力的裝飾性元素相互搭配設計,才讓人偶整體印象展現出原創或幻想性的外觀。
附件證據「BDR 3」﹝Lego Minifigure year by year – A Visual History(Dorling Kindersley, London, 2013)摘錄﹞亦明確指出,系爭商標的連接部位(connector)可與Lego磚塊積木及其他零件相容,且拆卸各部位後,可與其他迷你人偶重新組裝成不同角色[3]。再者,參酌公眾對Lego模組化組裝系統之瞭解,亦可證明系爭商標確實具備「技術」與「非技術」雙重功能。
因此,BoA稱「系爭商標圖示之線條或模型未清楚展現其在Lego模組化組裝系統下的可堆疊與模組化(stackability and modularity)特質」,實屬誤解。
問題二:標識之主要特徵為何?
(1)BoA見解 主要特徵僅限於頭部、軀體、手部與腿部。從圖示觀察,無論是手部爪形結構、頭部凸出物或腳底及腿部後方孔洞,其本身均無法推論出(on its own and a priori)是否有技術功能,或具備何種功能[4]。再者,不管是從系爭商標的整體印象或個別特徵分析,也無法認定手部爪形結構等元素具重要性,並且屬於源自技術成果的主要功能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