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2016年绩效报告,去年度的美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只」有5%的微幅成长,但USPTO自己更关心的,反而是两项关于审查效率的时间指标。虽然美国早已不是全球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国家,但一举一动仍然动见观瞻;所以,为什么美国从2011年开始,就把专利审查效率,视为左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呢?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公布的2016年全年专利统计,中国以将近一百四十万件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毫不意外地又拿下全球第一名。挟着每年两位数的成长率,未来中国专利量龙头的地位,恐怕再也没有人得以撼动。
那么,美国呢?
虽然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就正式超越美国,而且差距越拉越大,但这并不代表美国市场已失去其重要性。首先,当中国的专利申请仍然以国内企业为主时,美国才是全球企业在专利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以2015年为例,外国人在美国的专利申请和获证数量分别为31万件与16.8万件,占比均超过五成。此外,美国的专利规模也并未衰退:在过去五年内,除了2015年曾微幅减少约1,700件以外,美国发明专利还是大致呈现稳定增加的态势,2016年更有超过5%的成长(图1)。
图1:2010~2016年中国(SIPO)与美国(USPTO)历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变化(注:2016年为初估数据)
数据源:SIPO、USPTO
USPTO:专利应重质不重量
事实上,对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并非毫无反应,但他们并不以数量作为反击目标。在2011年,由前美国总统欧巴马(Barack Obama)提出的「美国创新策略(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中,明确指出「优化专利质量与审查效率,将是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此,USPTO在2014~2018年的策略计划中,就把缩短专利审查期间视为重点改善目标。
虽然计划还在进行,但目前看来成效相当显著。以申请至第一次OA平均时间(Average First Action Pendency)为例,2016年的实际成效为16.2个月,虽然离目标值(14.8个月)还有一段差距,但比起前一年的17.3个月已经有超过一个月的效率提升(图2)。至于平均总审查时间(Average Total Pendency)也是如此,2016年的实际成效为25.3个月,甚至比目标值(25.4个月)还更突出(图3)。
图2:USPTO从申请到第一次OA平均所需审查时间
数据源:USPTO
图3:USPTO从申请到获证平均所需审查时间
数据源:USPTO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国的政策规划,2017年时,平均总审查时间的目标值为23.5个月;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成,代表发明人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取得美国专利,对于后续的授权、实施或其他交易都将大有帮助。
韩、德、中在美国专利实力大搬风
如同先前提及,企业在进行全球专利布局时,美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据点;但世界各国在美国的专利势力,这几年当中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以获证量来看,除了日本每年都以超过5万件稳居第一名宝座外,第二至第五名的竞争就显得相当紧张。首先,原本分居二、三名的德国与韩国,差距从2012年开始就急速缩小,2015年时,韩国终于超越德国,成为获证量第二名的国家,而且到了2016年,领先差距更拉大到四千件以上,短期内地位难以撼动(图4)。
图4:2012~2016年韩国、德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历年在美国专利获证量变化
数据源:USPTO
至于台湾地区,虽然一直是第四位,但获证量却始终追赶不上前面的韩国或德国,未来甚至还有落到第五名的威胁。也不过是在五年前,中国大陆的美国专利获证量还不及台湾地区的一半,但经过这些年努力经营,2016年时获证量也首度跨越了一万件的门坎,跟台湾地区也只有不到两千件的差距。因此,如果眼前的态势不变,最快在2017年,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获证量排行榜的位置就得互换了。
深入一点来看,美国与中国分别侧重专利的质与量,正好反映两国在技术能力上的位置。中国为技术后进者,为了拉近与先进国的差距,鼓励业者大量申请专利,也积极扶植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运营;美国则是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再冲刺专利申请量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但着眼于技术研发速度越来越快,倘若专利审查体系不能随之调整进步,才是当前领先地位的最大威胁。
参考数据:
- 2014-2018 Strategic Plan, USPTO
- 2016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 USPTO
作者: |
蒋士棋 |
现任: |
北美智权报资深编辑 |
学历: |
(台湾)政治大学企管系 |
经历: |
天下杂志记者
今周刊记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