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的众多应用中,医疗领域算是最受期待的;尤其当全球逐渐步入高龄化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必然大幅提高,正是AI切入的好时机。然而,台湾地区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科技学院院长李友专指出,AI在医疗能创造的机会,并非雨露均沾。
「现在最明显的AI应用就是医疗影像,」李友专表示,利用强大的电脑运算能力,来制作清晰可判读的各种诊断影像结果并非没有价值,但在大厂竞相投入之后,市场也会逐渐饱和。「未来这块可能跟网路搜寻一样,一开始的时候百家争鸣,但最后大家只会用同一套技术,形成产业标准。」
更重要的是,他补充,将诊断结果影像化的终极目的,是让医疗人员便于判读患者状况,「可是别忘了,这些不管是彩色、灰阶、3D的影像,源头都是诊断数据。未来如果机器本身就能解读这些数据,还需要医师用肉眼看这些图像吗?」
医疗领域的AI应用,影像不见得是首选
如果不是医疗影像,那么AI还能用在哪些医疗服务?这可能得从医疗产业本身来看。根据彭博2018年的全球医疗效率指数(Bloomberg Health Care Efficiency)排名,台湾地区的医疗效率在全球排名第9,领先挪威、瑞士、加拿大等欧美国家。李友专指出,「而且在前十名的国家及地区里面,台湾的医疗价格是最便宜的,只有1千多美元」(表1)。
表1:2018年彭博全球医疗效率指数排名
资料来源:Bloomberg
但这并不代表台湾地区的医疗服务无懈可击。李友专指出,台湾的医疗强项为前段的急症(如手术)处理,但在慢性病、长照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北欧国家的慢性病患卧床(从无法活动到过世)时间只有几个礼拜,但在台湾却是用『年』来计算,」他预测,因为台湾地区的健保制度长期偏重于急症处理,导致长照一直没有没有足够的资源发展。「现在说准备投入新台币两百亿元到长照里面,可是台湾老年人口比例愈来愈高,这两百亿新台币够用吗?」
要填补长照无底洞,得从预防医疗下手
如果说长照是个无底洞,应对方案不应该是盲目地投注资源,而是尽力使这个黑洞缩小、可控──这正好是AI可以切入的地方。李友专表示,去年在美国洛杉矶曾对200位医疗人员进行调查,要他们在4个医疗体系参与者(病人、政府、医疗管理机构、保险业者),4类场所(住家、诊所、医院、长照机构)和3个项目(预防医疗、急症医疗、长照医疗)所组成的48个选项中,选出哪3个AI最应优先投入。「选出来的第一名,是病人在家的预防医疗,第二、第三才是在医院的急症处理,」李友专补充,「如果只从项目来看,预防医疗的分数,更远远超过急症跟长照。」
图1:台湾地区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科技学院院长李友专
摄影:蒋士棋
他举例,避免医疗错误(Medical Errors)就是预防医疗上亟需补强的区块。「在美国,医疗错误已经是死因的第三名,仅次于癌症和心脏病,」他表示,医疗人员普遍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进入极度疲劳状态时,难免出现失误,造成看错症状、开错药方的现象,而且随着疾病分类愈来愈细,病患的症状也日益复杂,医疗错误将更难避免。所以,如果能使用AI辅助医生诊断、治疗,光是在降低错误这方面,就能大幅提升医疗品质。
再进一步,AI还能做到疾病预防。「我们都知道台湾有个健保资料库,却不知道多好用,」李友专解释,健保开办至今已经23年,拥有全台湾地区所有民众的用药、诊断、手术等资料,「而且台湾人平均一年看病15次,这么大量、高频、连续而且深度的医疗纪录,全世界只有台湾办得到,」他补充,从就医纪录的表现型资料着手,再加上掌握遗传的基因体资料,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暴露型资料和行为型资料,就可以建立完全客制化个人健康和疾病预测模型。
「这些事情在过去是天方夜谭,因为变数太多,没办法进行准确预测,」李友专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假以时日一定可以突破。「这么多资料内的变数可能上百万个,现在的大数据模型确实还处理不了,可是10到20万个变数是没问题的。而且搜集的时间愈长,数据量愈大,预测的结果也会更准确。」
资料来源:
【智慧创新局-从医药开发到医疗服务,从人工智能到智慧应用】研讨会,2019/01/24
好消息~北美智权报有微信公众号了!
《北美智权报》内容涵盖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新闻、重要的侵权诉讼案例分析、法规解析,以及产业与技术新知等等。
立即关注北美智权微信公众号→ NAIP_IPServices
~欢迎读者分享与转发~ |
|
|
作者: |
蒋士棋 |
现任: |
北美智权报资深编辑 |
学历: |
(台湾)政治大学企管系 |
经历: |
天下杂志记者
今周刊记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