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期
2021 年 2 月 24 日
  北美智权官网 历期智权报   订阅北美智权报  
 
服务业专利战核心 - 商誉之战
刘宏明/信义房屋专利工程师

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之应用层面扩大,服务业也开始大幅增加在数字化之投入,为提高客户接触与服务质量、深化管理效能,也导入与发展各种软件或APP工具,让服务业过去累积多年之各种数据与数据,可以被深入探勘挖掘出能创造价值的商业智能。这使得原本只是呈现在客户端之数字工具的运用方法与技术,如今甚至成了市场竞争的武器,因为服务业也需要借着导入数字化服务,打造服务业科技领航之先行者形象,也就是提升商誉。但在智慧财产愈受重视之产业环境下,对服务业而言,除了传统上知识产权策略议题以外,任何影响商誉之竞争手段也变成服务业需要额外重视之处--服务业的专利战核心其实是商誉之战。就服务业未来数字发展趋势上而言,对专利之议题无可回避,实则更需有完整之思考与预应式之布局,方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资产不受侵害,更进而善用知识产权资产以创造价值。

服务业的专利意识较薄弱

相较于一般高科技产业及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专利意识比较薄弱,主要问题点有四:

(1) 对专利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服务业从业人员经常都以为能取得专利的技术应该是非常尖端、不易理解的东西,以至于对于自己所规划的企划案,甚至是信息系统的企划业,自己毫无意识到里面可能有专利布局的价值,结果连主动询问专利人员的意识都没有,以至于不断地一再错过专利布局的机会。又或是,在面临信息系统需求时,经常直接把自己所遇到的难题,简单地告诉外部厂商,却毫无意识到专利本身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最困难的其实往往只是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至于变成外部厂商抢先申请专利[1],最惨的是还被外部厂商反控专利侵权,被迫做出赔偿事小,商誉损失才是最严重的窘境。

(2) 未启动具体之长期应对之道:许多服务业即使在卷入专利侵权告诉后,企业内部各层级会对专利的重视程度开始提升,许多主管也常常会要求其所属找专责人员讨论专利申请的事情,并且主管们也会要求回报进度,甚至在处理并购事务时,连财务部门也懂得向专责人员咨询意见,这是组织极好的发展动向;但在善用知识产权资产创造价值的功能上,仍有极大之努力空间。

(3) 未能充分运用专利布局主动预应创价,只能被动响应、事后处理与补救:

3-1. 专利布局之策略性思维与主导性组织架构尚未形成:专利之布局可攻可守,对任何数字创新与发展之专利,提早布局可创造攻势,但若遭遇挑战再行响应,只能耗能防守且落入下乘,愈延迟回报,也只能延迟处理,且徒增侵权官司风险。例如:受到疫情升温冲击,大大改变了许多现有的服务业生态,更会使得事业单位想要导入远距服务或是无人商店之类的人工智能系统,但实务上常常遇到的窘境就是:当事业单位打算与厂商签约或是系统已经开发完成,才开始考虑侵权风险。结果变成在发现有风险时,却没足够时间去思考其他替代方案与策略,失去了为服务业创价之机会,从而曝露出现有运用专利创价流程的问题。

3-2. 专利申请、布局、抗辩、攻击、防守之流程未有完整规划:在现有模式下,专责人员只能较消极地要求事业单位,自行回报可能的专利风险来源,或设法事先防范,又或是藉此发掘有值得申请专利的项目。由于目前尚缺乏具体制度与流程,这样的模式十分依赖事业单位主管或项目负责人对于科技法律与专利素养的程度,只要事业单位有所遗漏,风险的管理就会出现漏洞。在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专利素养未全面提升前,在加上专责人员缺乏资源与人员,实难以随时注意同业最新的信息发展动态,也将难以即使掌握同业可能侵犯服务业专利的事物,而发生无法有效维护服务业相关权益的情况。

(4) 涉入专利议题人员之专业程度与质量尚待补强:即使企业内部专责人员已经尽力推广专利意识之建立,但往往在未遭受重大的专利冲击之前,仍尚未受到该有之重视,对于所举办的相关教育训练活动也常因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参加,更谈不上主动培养所需专利素养,故也实在很难期望事业单位主管能有足够的专利观念,判断哪些事项是需要主动且及时与专责人员咨询与研究,哪些是不需要的。如何在培育与权责机制尚设计一个良性引领架构并将专利素养纳入相关人员之考核机制,可能是提升服务业专利素养必要的落实之道。

服务业商誉战攻守之主要思路

服务业首重商誉,而专利对商誉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1) 服务业专利风险侧重商誉多于财务损失风险:对于服务业来说,会产生专利风险的来源,通常都是信息系统或呈现于客户端APP上某项功能,若有侵权疑虑实只需要将这功能关闭,而不需要整个网站或APP都关闭下架,在财务上的损失不会太大。不似制造业,以某品牌手机为例,其某项功能侵权,就会导致整台手机都无法销售,甚至还得想办法回收,财物上损失极大。所以相对来说,服务业专利风险的来源不是财务面,而是商誉损失所带来的危机。在恶意竞争的产业环境中不用太多,只要有一件专利被同业告赢,这项失误将永远成为同业在营销宣传上的武器,可以持续被合法的当做负面指控或宣传的题材,对重视形象与品牌价值的服务业是极大的伤害,在重视智慧产权的产业趋势下,专利的管理与布局正是维护商誉最积极且必要之布署。

(2) 防守时应重视媒体攻防上的应对之策:既然对于服务业来说,攻防重点在于商誉,而商誉往往都是透过媒体产生建立与破坏的,因此在专利防御上不能拘泥于专利专业,而要懂得如何透过媒体与外界沟通,甚至是引导舆论方向。就商业竞争来说,即使事前已经做了很完善的专利分析、专利回避设计等等工作,竞争对手如果想对商誉造成破坏,最恶质的竞争对手即使本身没什么把握,仍然会提出诉讼,甚至同时透过媒体进行宣传。虽然我们不可能阻止或是限制对手提出告诉,但作为防守方仍然可以依据对手掌握的专利逐一评估与自身信息系统的相关性,然后针对有相关性的专利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例如申请相关专利,并事先拟好新闻稿,并在新闻稿中强调『本公司是按照自行研发的专利进行系统之开发,故不可能有侵权的疑虑』,至少先让不太熟悉专利概念的一般社会大众产生疑惑,不会一面倒地认为被控侵权公司必然就是有抄袭行为,先守住真正最重要的商誉,同时在法院攻防之中,尽量提醒法官对手有意图将诉讼当成媒体战的工具,使得不想成为工具人的法官,在审理时较能倾向防守方,提高诉讼的胜率

(3) 攻击时应重视让对手无法还手:既然意识到媒体战要求的对象是一般不太熟悉专利概念的一般社会大众,而不是必须在法律上获得真正的大胜利,就应该要意识到法律诉讼只是整个媒体战组合拳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不提出诉讼就能达到媒体战的目的。在实际的做法上,攻击方可以盘点出对手信息系统中较缺乏有专利布局之处,并且透过举发撤销更多对手相关专利,而让这个缺陷放大。由于目的是打击对手商誉,为了提高效果,最好可以再针对对手近期营销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专利布局以及举发攻势,使得在发动攻势时,能够创造出反宣传的效果,造成对手商誉较大的伤害。

服务业实现商誉战维护之主要思路

传统服务业的专利布局和高科技业专利布局思维不一样,服务业之专利布局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专利管理与布局之源头在于有系统地提升人员之专利意识与素养,并设计引导以专利创价之训练与鼓励机制:即使是在制造业,专利素养仍嫌不足,更不用说是才刚开始接触专利的服务业,因此在鼓励机制上必须要做到诱因更大的程度。否则,持续在专利素养不足之下,专利的观念对组织中大多数人而言,容易不觉得与自己工作有太多相关,但随信息与网络科技于工作与生活场域中的深度运用,几乎所有人都已深入其中。若可更积极地对相关权责人员设计,并使权责人员也有更高的诱因去推动善用知识产权资产创造价值的学习与奖励机制,在奖励方面只要能填写完整的提案书,就有适当奖励,如此则可更有效地以制度来改变同仁的被动性及响应式的专利议题应对模式,使能形成新的面对态度与处理方式。

(2) 厘清专利管理与布局之权责单位与建立处理专利议题之合宜流程,即可有效处理智能财产保护并得到积极创价之成果:就实务上观察,会开发或导入信息或数字运用工具系统的是事业单位,而可能造成专利侵权的当然也是事业单位,直接受到影响的也是事业单位;但常见的负责专利管理的专责人员与这些事业单位均为平行单位,互相没有隶属关系也缺乏既有之流程与管道在专利议题上联结彼此,故即使专责人员想要更积极控制专利风险时,却常常处于被动或被告知的角色,无法于源头就导入较积极与主动之专利创价做法,只能透过倡导并期望事业单位能够主动回报可能的专利布局构想与潜在风险。若能确定专利之主从权责架构与专则人员,并建置能跨部门有效处理专利管理之顺畅流程,有人、有流程后,只要设定明确目标列入绩效考核体系,应可发挥事权统一,且共同致力创价之效果

(3) 多利用专利创造价值,而不是单纯做管控风险:在服务业还在致力于提升内部人员专利意识之初,等待事业单位在熟悉专利逻辑,并更积极主动配合作专利布局,实在是缺乏效率,因此服务业在提升专利意识的同时,应该要由更重视由专利带来创新研发上的帮助,而不只是控管风险,更可以加强企业的研发与创新,以下列出服务业通常都会值得执行的大项目。

(I) AI智能业务教练:对服务业来说,通常人数最多的就是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尤其是业务人员,但经验的传承往往都缺乏系统性的手段,把他记录下来,如今AI科技发展越来越成熟,这也给服务业带来重要的契机

1) 在服务业内部挖掘知识:如果想要达成成交,其实看似很常见的商品或服务推荐其实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许多高绩效业务大致都是特别擅长配案。至于如何实现AI商品或服务推荐,实在不需要去分析客户需求等等,因为许多客户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更不用说是一般业务。但,即使客户与业务都不清楚需求,还是有一群高绩效的业务他们总能相对有较高的配案、搓合成功率。因此,要想建立AI智能教练,首先得让优秀的专利分析师去从旁观察厉害的业务他的日常工作细节,并实时地询问他一些问题,帮助他归纳出他的真正成功心法,然后再回头看如何将这些心法转化成信息化的手段

2) 专利人员非常适合来执行创价:这个过程其实很类似于专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内容。证据在于,如果只要懂技术,就能用书面写下申请书,来说服专利审查员核准专利,那最清楚技术细节的发明人自己写专利说明书就好,怎么会有专利工作人员的存在空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天赋,资深的专利工作者就得很会观察,而信息人员很会利用计算机作分析,业务很会作业绩,因此专利工作人员可以当作业务与数据整合分析之间的桥梁,一起建立起厉害的AI智能业务教练,去帮助更多业务。

(II) 数位仪表板:许多服务业早已将能很快看到整个组织中现况的数字仪表板列为研究项目,但无奈范畴实在过为宽广,不知道从何着手,以至于常常都只是处在停滞状态。

1) 站在巨人肩膀上:我们想推动信息化时,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关起门来自己思考全部的细节,而是可以透过专利分析去观察大厂他们所提出的方案,例如数字管理就是一个有机会透过专利分析,先找出相关专利,并细分出他人的经验与想法,而让信息化步伐比较慢的服务业,不再毫无头绪。

2) 信息化的好处:不论组织变多大,营收规模变有多高,都是让最高层能够更实时察觉组织中的问题,不断地排除组织中的问题,营收规模就能如预期般的持续成长。举例来说,某科技公司月营收200多亿新台币,但管理上已经被简化到只有一个数字就能做管理,那就是「用了多少别人的钱来做生意」,因为该科技公司所处的行业是低毛利,因此每一分钱都得非常计较,而计较的手段就是「用了多少别人的钱来做生意」。有了这个最基本的准则,他就会逼着每个层级的主管,想尽办法尽可能快一点把应收款收进来,尽可能延迟把应付款支付出去,只要差一个100亿,差异即可能高达1亿。至于如何实现用别人的钱来作生意,那就是每个层级主管自己要去想办法,而不是CEO应越厨代庖的。

3) 找出适合服务业的模式:虽然服务业并不适合直接套用这个数字管理模式,但道理是相通的,要自己去找出合适的数字来管理。在这过程中,不断地透过专利分析,找出适合服务业自己的模式的文献,然后透过讨论之后,再修改专利文献所描述的架构、方法,改成适合服务业模式。

对组织带来之预期作用或效益

在服务业执行了以上所提的项目,,建立了服务业应有的专利态度及执行模式后,应可为公司带来以下预期作用或效益

(1) 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动机:建立绩效与奖励制度之后,负责创意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将会大幅提高,因提案之后还得负责提出企画案,不能只是单纯发想,滥竽充数,如此让专利管理部门更有机会去筛选、精进提案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当企画与可专利性挂勾之后,也会精进现有的企划质量。专利部门所举办的教育训练也会有较高的参与性,进一步加速加快提升专利素养,一起捍卫商誉。

(2) 由更专业的人员来作专利风险发掘:现有模式下,十分依赖缺乏专利素养的事业单位主管来作风险发掘,而单位主管的专利素养提升又十分缓慢,但如果有了高层的授权,更有充分的权利去深入到每个事业单位的日常作业中,取代现有被动式的风险发掘模式,更能实时发掘风险。

(3) 加速专利风险来源的辨识:当专利管理人员能量更充裕,又有考核制度推动下,较能消除现有消极应对的情况,进一步加速风险辨识,以便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应对这些风险。

(4) 专利策略考虑更全面:现有专利策略考虑时,基本上都只考虑到与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同业过去的行为,但随着服务业信息化持续深化与加大,专利风险来源将不仅限于同业,同时更可以把思考范畴扩及到其他服务业。也可以避免现有主管对于专利观念的曲解,而在轻忽风险下产生错误的决定。

(5) 加速信息化的进程:透过专利分析,找出可参考的专利文献,加速加快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布局时的参考,避免闭门造车的窘境。

(6) 提高业务绩效:透过专利人员分析技巧,发掘现有优秀的业务作业手段(例如配案心法),再透过信息化手段,让广大的业务能够掌握到更高明的技巧下,更有机会获得有更高的配案成功率与业绩。

(7) 关注风险的同时,也能发现机会:在数字转型趋势下,不论是自行开发或是引入外部现有系统,这些更是会提高专利侵害的风险,但专利分析除了可以管控风险以外,还能在研发创新上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简单讲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遥远,而不需要关起门来构思全部的细节,也许可以透过专利分析,找到值得参考的专利文献,作为一个初步构想的依据,至少能起个头开始推展。

 

备注:

 

好消息~北美智权报有微信公众号了!

《北美智权报》内容涵盖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新闻、重要的侵权诉讼案例分析、法规解析,以及产业与技术新知等等。

立即关注北美智权微信公众号→ NAIP_IPServices

~欢迎读者分享与转发~


【本文只反映专家作者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作者: 劉宏明
现任: 台湾信义房屋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工程师
学历: 台湾科技大学化工系专业
经历: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专利工程师
富翊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
专业资历: 担任发明人申请过约50件专利

 


 





感谢您阅读「北美智权报」,欢迎分享智权报连结。如果您对北美智权电子报内容有任何建议或欲获得授权,请洽:Editorial@naipo.com
本电子报所登载之文章皆受著作权保护,未经本公司授权, 请勿转载!
© 北美智权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联合专利商标事务所 版权所有 234 台湾地区新北市永和区福和路389号五楼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