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由于政府补助金额降低,造成大学申请专利数量下滑,对此台湾地区“科技部”响应,「调降专利补助比例,是盼学校认真经营专利,而非申请一大堆却都不技转,浪费国家公帑,专利不开创价值,那就是负债!」[1]其实台湾地区专利很多,但是有价值的却不多,问题就出在源头的「评估」(evaluation)没做好,学校花很多成本在申请专利、维护专利,却很少在申请专利前认真进行评估……
台湾地区“资策会”科法所11月下旬举办「预见大学研发成果产业化大未来」论坛,协助大学及企业了解研发成果商业化相关议题的重要性。台湾地区“资策会”科法所副所长吴文珠致词时表示,学校具有丰富的研究人力资源与前瞻的研究能量,但偏重学术研究的走向,不见得能符合产业需求;而学校对缺乏具有实作经验与产业化观念的专业团队,都造成台湾技术商品化的阻碍。
中正大学研发长黄士铭:专利的评估和营销不可少
过去几年中正大学技转案件均呈现稳定成长,虽然去年技转金额明显下降,但今年到11月为止,技转已经有两倍数成长。目前台湾地区各大学都有成立技转中心,台湾地区“中正大学”研发长黄士铭认为,学校不能把技转单位当成一个申请专利的部门,中正研发处将技转视为一个商业的生态系统(Ecosystem),过去没有将技转视为一个Ecosystem时,时间上会拖很久。
图一、中正大学研发长黄士铭教授
吴碧娥/摄影
黄士铭坦言,「国内专利很多,但是有价值的不多」,问题就出在源头的「评估」(evaluation)没做好,学校花很多成本在申请专利、维护专利,却很少花资源在申请专利前进行评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正在评估方面作了一些改变,在申请专利前会制作一份「风险评估表」,主要考虑两个构面:「这个老师过去申请了多少专利」以及「申请的专利中有多少个有用?」黄士铭说,以前没有这张评估表时,都是老师提出专利,学校照单全收或出部分的钱;现在是委员审查制,越没有价值的专利,申请需自付的金额越高,老师在提出专利申请前会更加审慎评估,长久下来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事先筛选可有效降低学校不必要的成本。
专利「营销」的部分更是以往各大学所容易忽略的,一般作法都是将专利数据提供给台湾地区“科技部”,并公告在各学校网站上,并没有一个更好的接口去接触到可能的买主。中正大学在南科园区有一个据点,充分利用此据点作为对应厂商的触角。黄士铭指出,其实台湾很多厂商都面临不知道如何技术升级的问题,也没有可靠的合作对象,经由此一布点做为宣传,就会有越多的公司前来洽谈技转,有谈就会有机会。黄士铭在今年2月接手技转中心,学校要求技转中心要自负盈亏,本来有可能在4月就破产,现在11月了还有盈余。黄士铭建议,大学若有心经营技转业务,多做宣传是有效果的,因为大厂也会担心专利被其他对手买走,对于先期技术的技转也非常有兴趣。此外,各大学应利用产业的群聚效应,像中正是锁定智慧机械,相关大厂在寻找相关专利时,就会特别锁定中正目标。
Oxford University Innovation Ltd.资深顾问沈亚欣:
台湾专利推广其实可以发生得更早
牛津大学创新科技有限公司(Oxford University Innovation Ltd.)为英国牛津大学的衍生公司,在推动跨国技术移转上享有盛名,Oxford University Innovation Ltd.资深顾问沈亚欣与会分享技转经验时提到,Oxford University Innovation Ltd.会从头到尾参与牛津大学的专利申请,而且是从「专利准备公开时」,就开始推广专利商业化,经过一至两年的营销时间而后授权。沈亚欣发现,台湾通常都是等「拿到专利」才开始思考技转,两者大不同。因为取得了专利才开始推广,换算下来就是一项技术研发出来,至少要等到第三年之后才开始推广授权。台湾技转办公室在评估专利申请上比较被动,协助寻找外部资源也较少见,推广其实可以发生得早一点。
图二、Oxford University Innovation Ltd.资深顾问沈亚欣
吴碧娥/摄影
此外,台湾几乎没有初始项目的评估机制,造成许多专利取得、维持好几年才发现没有用,不是市面上已经有产品,或是业界根本不需要,都是因为之前没有做正式评估的结果。沈亚欣认为,这是台湾技转一个很严重但可立刻改善的问题,因为专利从申请到维护,费用是年复一年累积上去的,直到后面才思考这钱花得有没有用,这是比较可惜的。
美国日本很多学校的金主来自业界,私人企业投资在学校研发比例占GDP的2%~3%,因为业界竞争的是「技术」而非「价格」,对于技术需求最大,希望能参与学校研发的过程,长期合作下产学之间对于彼此的需求已有默契,这种环境在开发中国家是比较不存在的,因为开发中国家大部分的科研经费还是来自政府,私人企业对于技术转移相当陌生。沈亚欣指出,技转除了赚钱还有社会价值,如果台湾的产业环境不改变,只重视价格而不是技术,技转的环境很难有所改变。
中原产学营运总中心副执行长王世明:「创造需求」让技转效果更好
私立大学受到少子化影响,预算越来越少,学校期待老师的研发除了教学功能之外,也能成为收入来源。中原大学从18年前开始运作产学营运总中心,自第3年开始就有能力发绩效奖金。成功的技转来自于业界的需求,但老师在提出研究时,可能根本没有思考到商品化的问题,以前中原的作法是「先了解需求再回来做媒合研究」,因此产学营运中心会回馈业界的需求给老师,做为产学研究计划的依据,但有些老师乐于产学合作,有些则会拒之门外。
图三、中原产学营运总中心副执行长王世明(图右)
吴碧娥/摄影
王世明感叹,即使是一样好的技术,厂商很少愿意付钱向学校购买,却肯花大钱买国外的技术,问题出在学校不会谈判,更不懂一项技术后续的商业利益有多大,即使学校学会鉴价也没用,因为厂商不肯花钱买。因此中原不再只是「了解需求」再去媒合研究,现在是主动「创造需求」,从商业导向进行调查,掌握一项技术的商业市场有多大时,比较容易谈到好的授权金。
台湾地区“国家卫生研究院”技转中心代理主任叶忠佑: 国内技转法令限制多
台湾地区“国家卫生研究院”技转中心代理主任叶忠佑指出,国卫院是聚焦于制药、奈米医材、疫苗等领域的研究单位,目前已累积400多项专利,去年有5个技转案、今年有11个,虽然技转案量不多,这两年签约下来的金额均可达到新台币2.7亿元。不过,台湾研究单位在技转时受到许多外部的法规限制,像是多元公告、国内厂商优先、境外实施要有管制、技转以非专属为主,因此国卫院至今仍不敢执行专利让与。
图四、国家卫生研究院技转中心代理主任叶忠佑
吴碧娥/摄影
因为专利不走让与模式,国卫院采用里程碑付款模式进行非专属技转,过程中由厂商支付所有的专利费用,技术在早期就转移到业界,产学之间仍持续分工合作,达到阶段性的成功再付费给国卫院。叶忠佑表示,「厂商若愿意花钱陪你走完一段商业化的历程,应该要感谢他,而不是一下子要拿厂商很多钱,但很多发明人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最近也有发明人用三个专利要和厂商开价3亿元,在台湾的困难度是很高的。」
数据源:
- 2016/11/28自由时报「科技部︰专利不技转增利 就是负债」。
作者: |
吴碧娥 |
现任: |
北美智权报资深编辑 |
学历: |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
经历: |
骅讯电子总经理室特助
经济日报财经组记者
东森购物总经理室经营企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