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正在专利领域中发酵。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业者愿意将自己的专利开放出来让别人使用,但这不一定与专利制度的排他性本质相抵触。就历史经验来看,开放专利有助于平衡过度保护的问题,也能够吓阻专利蟑螂的滥讼,效益终究会回馈到业者身上。
图1:特斯拉(下)、丰田(右上)与福特(左上)在汽车业带起的专利开源化风潮,正在产业界发酵。
圖片來源:http://ford.com, http://tesla.com, http://toyotanews.pressroom.toyota.com/
自从电动车龙头特斯拉(Tesla)率先于2014年6月12日开了第一枪,宣告将卸下专利壁垒以让更多业者有意愿加入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之后,专利业界似乎弥漫着一股「专利开源化」的新风潮。
在那之后,丰田汽车(Toyota),也在2015年1月6日跟进,宣布将对其他厂商无偿提供5,680 项燃料电池相关的技术专利授权,然后福特汽车公司(Ford)也在接着发布声明宣称将对外界有偿公开其手中上千项已核准与未核准电动车专利。
除了汽车产业以外,日本的松下电器(Panasonic)同样也在2015年3月23日,公开声明将无偿公开分享同样属于新兴领域之约50项物联网领域相关专利。凡此种种让人不禁猜想:专利技术开源化的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事实上开放自家专利(专利技术开源化)这件事,并不是这一两年才出现。早在2005年1月11日,当时的个人计算机巨头IBM便曾释出自家的500项、主要涉及电子商务、储存、数据处理、网络沟通之专利与程序代码,供软件开发业者使用。
依据天下杂志 346期的「企业抢挖专利金矿:为什么IP要与别人共享?」一文中的报导:「『这么做,不是因为我们是好人,』IBM科技与智慧财产事业群资深副总裁凯利解释说,而是因为IBM担心专利权已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可能会危及创新。专利共享的目的,就是希望协助恢复平衡。
而随后,诺基亚、红帽、组合国际、太阳计算机等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观古鉴今,当年发生在计算机软件业的事件,今日是否会在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及/或物联网)的技术领域中重演呢?
表1:专利技术开放事件时间表
开放时间 |
相关专利开放事件 |
2005年
01月11日 |
IBM宣布释出500项专利供软体开发业者使用 [1]。 |
2014年
6月12日 |
「Tesla」执行长Elon Musk,于部落格上发表文章宣告:「Tesla将卸下位于总部的专利墙,日后将不会对于善意使用Tesla专利者提出侵权诉讼」。 |
2015年
1月6日 |
日本汽车厂商丰田(Toyota)宣布,将对其他厂商无偿提供 5,680 项燃料电池相关的技术专利授权,包括燃料电池、储氢罐、电池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专利。 |
2015年
3月23日 |
日本松下企业(Panasonic)无偿提供约50项物联网领域相关专利,目的是让更多制造商使用该批无偿开放专利,从技术面抢占市场 [2]。 |
2015年
5月28日 |
福特汽车发布声明称,其手中上千项电动车专利和待审批专利将对外界有偿公开。 |
整理:张宇凯
基本上,现今的专利制度就是透过赋予专利权人排他权以作为对价,换取专利权人向公众公开其之技术内容。因此,专利权此一排他性的本质,在直觉上是与「开源化」的概念背道而驰的。
在历史上人们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中对专利制度的排他性有过多次争论,一些国家也曾根据自身经济发展与需要,而对专利进行了多次调整。
例如在19世纪中后期,德国与荷兰都曾出现过反专利运动,德国于1869年废除了专利制度,瑞士则分别于1866、1882年两次拒绝了关于设立专利法的提案;甚至在英国这种很早就制订了专利法的国家,也曾考虑过要削弱专利法的作用,而法国在大革命时期也削弱了专利法的保护力道,然而19 世纪7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却使得专利保护主义复活,反专利运动基本上也因而落幕。
然而,近年来由于专利大战硝烟不绝,加上以专利诉讼为业的专利主张实体(Patent Assertion Entity;PAE)横行,也让相关业界对于专利制度所赋予的排他权,究竟是可以促进还是阻碍产业的发展一事,重新进行了省思 (请参见本刊前文「向专利蟑螂宣战!欧巴马提5项行政规画及7项修法建议」)。
而在这一年来所接连发生的「专利技术开放事件」,以及Google前不久所进行的专利公开搜购计划(请参见本刊前文「专利倘卖无?谈谈Google 专利搜购计划」)等等事件,或者也可以说是针对于上述滥用专利排他权现象之反思。
只不过此一「专利开源化」的风潮,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将会扬弃这套运作数百年的专利制度呢?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商业竞争行为中,专利排他权仍然是一项非常基本而有力的工具,但是此一权力的运用还是要配合产业现况的脉络来运用,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举例来说,就如同在7月1日由台湾地区“工总所”举办的「国际专利授权实务与谈判策略运用」研讨会中,理律法律事务所的黄章典律师便曾以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Intel以及IBM等三家公司为例,针对于封闭式与开放式专利授权态样来进行介绍说明(参见下列表二)。
表二、封闭式与开放式专利授权态样对照表
授权型态 |
技术垄断 |
授权竞争 |
开放共荣 |
范例公司 |
Intel |
德州仪器 |
IBM |
产品类别 |
微处理器 |
內存 |
个人计算机 |
产业背景 |
垄断市场可获致最大利润
产能足以供应全球需求 |
DRAM是大宗市场有众多竞争者,单一公司没有定价主宰能力
以诉讼排侵害,空出的市场不会由德仪独占 |
IBM是包括电脑系统、软体、网路、IC晶片等多项企业集团
集团企业需要盟友支援IBM架构,并扩大市场 |
采行策略 |
垄断技术,拒绝授权
制程专利以交互授权保障产品销售自由 |
「边告边谈」之压迫策略,伴随诉讼强势索取权利金 |
与授权对象成为盟友,共同推动标准化
开放架构,温和收取权利金 |
策略优点 |
将竞争对手排除于市场之外,以独享市场利益 |
以收取权利金垫高对手成本,并让对手为自己创造利润 |
温和授权策略,有收取权利金之实益,亦可享扩大市场的获益
被反诉的风险低 |
策略风险 |
垄断市场有违反托拉斯法的疑虑* |
诉讼次数最多的美国半导体公司
损失商场关系,有被反诉的风险 |
可能丧失市场主导权 |
数据源:黄章典律师之「国际专利授权实务与谈判策略运用」研讨会讲义,张宇凯整理
参照上述表1所整理之专利技术开放事件可以发现,除了福特汽车与IBM之外,这些专利技术开放事件都是属于相关产业市场发展初期,甚至是刚开始萌芽的阶段(例如日本松下企业无偿提供物联网领域相关专利),因而这些公司都选择了无偿公开分享的方式。
相较之下IBM与福特汽车则是处于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的状况(请参见本刊前文「福特也公开专利授权:开源专利已成汽车业趋势」),因此其等虽然也采用开放专利的策略,却对取得相关授权设下了更多的条件,以避免自己未来失去市场的主导权。
即便如此,相较于刀刀见骨烟硝不止的专利大战,专利权人愿意用更为温和的方式,互利共荣地创造出更好的产业环境,仍然是包含消费者在内的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或许这也是专利流氓(Patent troll)在颠覆专利思维、扰乱专利运作之后,为这个社会所带来的「百害总有一利」的反馈吧!
备注
- https://stli.iii.org.tw/ContentPage.aspx?i=279
-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0900
|
|
作者: |
张宇凯 |
現任: |
北美智权教育训练处 专利工程研究员 |
經歷: |
台湾科技大学技术移转中心 智权管理师
台湾某大专利商标事务所 国外部专利工程师
清华大学辐射生物研究所 硕士
辅仁大学生物学系 学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