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时,本刊就曾经报导过,大陆的移动支付已经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两岸大不同!大陆行动支付成长喷发台湾发展龟速设限多)。对于正要起步的台湾支付产业来说,即使两岸的金融消费环境大不相同,但是「抓小放大」以及「拥抱监管」的经营思维,绝对值得借镜。
今年号称是台湾的行动支付元年,银行、电商业者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支付平台,更把O2O(Online to Offline,虚实整合)、LBS(Location-Based Service,行动定位服务)等专有名词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法规通过了,平台上线了,接下来该怎么让顾客买单,其实每个人都没有把握。在8月21日举行的「第三方支付与电子商务论坛」中,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台湾市场负责人辜瑞祥提出忠告:一开始,先做小生意就好。
图1: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台湾市场负责人辜瑞祥
摄影:蒋士棋
第三方支付只是银行的补充性业务
在台湾待过银行与电商产业的辜瑞祥认为,第三方支付其实是正统金融服务的补充性产业。「简单说,就是银行不做的,我们拿来做。」他举例,现在蚂蚁金服版图中的芝麻信用,就相当于台湾的联合征信中心,建立客户的信用数据库。因为中国大陆没有类似的金融征信机制,所以中小企业与个人贷款不易;有了芝麻信用后,专攻小额贷款服务的蚂蚁小贷才有办法实现(见图2)。
图2:蚂蚁金服事业版图
数据源:蚂蚁金服
从支付宝、余额宝的经验来看,辜瑞祥认为,蚂蚁金服能够发展成如今规模,靠的是三项创新思维:
1. 只做小生意
如果一年的业绩目标是一万元,你会选择找一次就能达成目标的大客户,还是一万个只能做一元生意的小客户?
如果只是要让业绩达标,相信许多人都会选择抓着大客户不放,但蚂蚁金服却选择照顾每一个小客户。辜瑞祥解释,虽然大客户可以很快满足业绩目标,但是当景气不好时,大客户为了生存很可能先冻结支出,而且市场上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第二个大客户,营运风险其实很高。
另一方面,先从小客户着手看似不符成本效益,其实好处多多。首先,因为来往的金额小,对客户负担不大,不至于受到景气影响;其次,金额小也代表交易的频率高,客户对这项服务的依赖性高,不会轻言离开;第三,只要产品设计得宜,客户规模与交易金额都会持续增加,意味着这种模式的成长潜力,远比只抓住大客户还要高。就是这种「抓小放大」的思维,让支付宝在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中,吃下了将近80%的市占率(图3)。
图3:2015Q1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不含中国银联与银行业)
数据源:「第三方支付与电子商务论坛」会议资料
2. 获利目标:一年只赚一块钱
既然只做小生意,一开始的获利目标也不用太高。辜瑞祥表示,蚂蚁金服CEO彭蕾要求的年度获利,只有一块钱。
设定那么低的获利目标,只为了把每一分力气都花在产品上。辜瑞祥表示,蚂蚁金服的每个子公司都不设业务人员,完全靠用户口耳相传来推广。因为没有获利压力,只要客户愿意买单,蚂蚁金服可以尽情地开发各式的支付应用,让更多用户被纳入蚂蚁金服的体系当中。
举例来说,在台湾用悠游卡付出租车资才刚要上路,但是在大陆只要用app叫车付款,或是在车内刷QR Code付款都已经行之有年;或是灾难后举办的大型慈善活动,台湾是需要捐款人打专线电话进去以安排汇款细节,但大陆却是直接在电视屏幕上打出QR Code,捐款人只要设定好捐款金额,手机对一下电视屏幕就自动完成汇款。如果蚂蚁金服年年成长的获利目标,这些新应用恐怕也难以出现。
3. 拥抱监管
在台湾,业者常常抱怨政府是创新的最大阻碍,但对蚂蚁金服来说,与监管单位充分合作却一直是最高指导原则。
辜瑞祥表示,蚂蚁金服并不把自己当成金融业,但为了满足金融监管当局的要求,每一张该有的特许经营执照都不缺。他认为,业者往往都觉得自己的技术或营运模式很创新,却没办法说服行政机关。「应该要换个方式,用监管者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接受?」他强调,整个世界变化速度实在太快,业者如果能够协助行政部门学习进步,对于双方都是好事。
尽管台湾跟大陆的金融环境大不相同,蚂蚁金服的事业项目移到台湾也不见得会成功,但是他们的经验还是许多可供学习之处。尤其是认真服务每一个小客户、而非盲目追逐大客户的思维,对于总是执着于大产量、大订单却面临转型困局的台湾厂商来说,可能就是一条柳暗花明的新出路。
参考数据:
- 「第三方支付与电子商务论坛」会议数据
作者: |
蒋士棋 |
现任: |
北美智权报资深编辑 |
学历: |
政治大学企管系 |
经历: |
天下杂志记者
今周刊记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