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选
2016 年 3 月 23 日
  北美智权官网 订阅电子报
 
智能汽车哪家强
吴碧娥╱北美智权报 编辑部

智能车载是各大品牌车厂未来竞争的重点,在今年已经曝光的新车设计中,虽然许多车款仍停留在概念车或仍未正式问市,但已可观察 出车厂们的野心和研发重点。丰田(TOYOTA)和福斯(Volkswagen) 均砸下重金宣示成立研究中,双B(BenZ和BMW)也都竞相推出智能车款,福特(Ford)和现代汽车(Hyundai)则是透过物联网技术,让汽车 提供更多功能的服务。

在全球未来各类别的电子产品应用中,以汽车电子市场未来成长力道最,从2014到2019年,以年均复合增长率平均6%的速度成长中,打败通讯、计算机、消费及军事等应用领域,2019年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1,680亿美元。

表一、全球电子产品应用成长预测

数据源: IC Insights ; 工研院IEK(2016/1)

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汽车电子在一台新车的成本占比日益提高,从2010年的35%,到2030年可能达50%,也就是说,一台新车的成本中,有半数都用在电子系统。

图一、汽车电子系统在一台新车中的占比趋势

数据源: IC Insights ; 工研院IEK(2016/1)

当然,各大品牌汽车走向智能化的同时,平均每台汽车的半导体内含量金额也持续攀高,今年预计可达565美元,2018年将达到610美元。

图二、平均每台汽车的半导体占比金额趋势

数据源: IC Insights ; 工研院IEK(2016/1)

汽车未来创新的三大方向:更安全、更便利、更节能

智能车载是各大品牌车厂未来竞争的重点,在今年已经曝光的新车设计中,虽然很多车款仍停留在概念车或仍未正式问市,但已可观察 出车厂们的野心和研发重点。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研究经理彭茂荣指出,若从智能家庭角度思考与智能汽车的联结,汽车的定位将重新翻转,从过去单纯 的交通工具成为居家的延伸,并激荡出新的产业合作契机与物联网(IoT)商机,未来汽车将更安全、更便利、与更节能。

图三、汽车创新的三大方向

数据源:CES ; 工研院IEK(2016/1)

Ford:透过SYNC娱乐通讯整合系统让汽车更智能化

SmartDeviceLink是福特SYNC AppLink平台所使用的开放原始码软件,能通过语音指令使用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全球有搭载SYNC的汽车已超过1,500万台, 2020年前预计搭载超过4,300万台。Ford在2017年以后上市的车型,都将全面支持苹果的CarPlay以及Google的Android Auto,当车子与智能手机连接后,就可以透过车载屏幕来使用地图、简讯、电话、音乐等功能。透过SYNC Connect车联网技术新增4G LTE技术,可提升连网速度,操作智能型手机就能远程发动车辆、解锁车门、检查汽油剩余量,以及车辆停放位置。

图四、Ford的SYNC娱乐通讯整合系统

数据源:CES ; 工研院IEK(2016/1)

举例来说,Ford将智能家庭中的功能与车上的Sync系统进行整合,搭配Amazon Echo语音助手,车主无论是在家中还是车上,都能透过语音方式来操作家中设备与车上装置。只要将Amazon Alexa APP与福特车上的Sync系统配对完成,就能透过车上Sync语音助手来控制家中的车库灯、门等设备,车主到家时不需要再花时间找寻车库钥匙,同时也可 有效提升夜间返家时的安全与实用性。Ford的Sync语音助理系统能和Amazon Echo的Alexa系统整合,只要对Alexa下达指令,Alexa就会回报目前的车辆信息(如油量、可行驶里程),在家里就能轻松掌握目前车子的状 态。

图五、Ford与Amazon合作,串联智能家庭与汽车。

数据源:CES ; 工研院IEK(2016/1)

Ford自动驾驶车技术进入Level 4

为了搜集更多道路环境信息、提高自动驾驶的判断能力,2016福特年将增加20辆的油电混合自驾车的自动驾驶道路实验,加快自 动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这些车辆配有最新一代激光雷达传感器,可提高描绘3D周围环境所需的高度精准度、具备200公尺长距感测范围、搜集更多的环境数据资 料。

图六、Ford自动驾驶车技术

数据源:CES ; 工研院IEK(2016/1)

TOYOTA:投入10亿美元成立TRI 要让未来汽车更有智能

丰田将在美国加州硅谷成立研发机构「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TRI),计划在五年投入10亿美元资金,研发自动驾驶车人工智能技术(AI),并与美国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进行研究。丰田成立TRI的四大目标,包括增强开车的安全性、让年长者或行动不便的人士也能开车、开发照护机器人、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成本,应用至材料科学领域。TRI研发团队集结许多顶尖科学家及技术专家,包括来自DARPA、Google、迪斯尼、MIT、史丹佛大学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相关机构,预计扩增至200人规模,现已着手进行约30项自动驾驶车技术研究。虽然近五年来无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已有进步,但要达到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先前推出的机械概念车款KIKAI,TOYOTA在2016年CES上展出采氢燃料电池的概念车款FCV Plus,这是一台能够自足发电的概念车,传达出TOYOTA环保节能核心价值,也预告了TOYOTA未来概念车发展的雏形。

图七、丰田概念车款KIKAI及FCV Plus

数据源:TOYOTA官网

福斯(Volkswagen) :展示电动概念车BUDD-e

BUDD-e电动概念车为首部采用福斯集团「模块化电动驾驶平台」(Modular Electric Drive Kit,MEB)的概念产品,此一平台专为电动车所开发,针对车体结构、内装配置、操控特性等面向重新设计,并移除传统燃油车辆才必须配载的零组件,创造 出更宽敞车内空间。BUDD-e电动概念车使用的全新电力驱动系统,配置两具电动马达,并将高容量的锂电池配置于车底,续航里程高达533公里,在使用 150kW的直流充电模式下,约30分钟即可充饱80%电力。福斯将此车款视为智能物联网的一环,BUDD-e被设定为真正达到社交的车子,在车内可以开 关家中智能家电,秀出门口摄影机画面,甚至还可以帮远道而来拜访你的朋友开门。

图八、福斯电动概念车BUDD-e,预计2019年量产。

图片来源:福斯官网

福斯集团于集团执行长Matthias Müller表示,将在欧洲、亚洲与美国加州设立「福斯集团未来中心」,集结设计与数字化领域的专家携手打造未来汽车科技,同时宣布将于2020年之前,将会发表20款新电动车及插电式油电混合动力车。

BMW:展示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概念车

BMW推出采用虚拟式座舱的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概念车,藉由最新的互联驾驶技术,驾驶者可透过智能手机查看电池电量和推荐路线,将导航信息传送到车辆上,最终在中控屏幕上显示。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在方向盘上设置快捷控制功能,可选三种驾驶模式:Pure Drive(手动驾驶)、Assist(辅助系统)和Auto Mode(高度自动化)。在Auto Mode模式下,车辆可自行控制变道和前行方向、独立加速、制动和转向,完全无需驾驶者操作。这台概念车也搭载AirTouch系统,透过传感器办识手部动作以及前后移动,用手势挥动即可自动去停车,不需实际接触屏幕。

图九、BMW 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概念车,主打自动驾驶汽车。

Mercedes-Benz:展出Concept IAA 智能空气力学概念车

奔驰(Mercedes-Benz)展出智能空气力学概念车IAA(Intelligent Aerodynamic Automobile,简称IAA),车尾在高速行驶时,会伸出罩体,好像长尾巴或者战斗机后喷射孔的概念,行进间会动态调整空气力学。这部车最大的卖点 在于车速达到80公里时,车身许多地方会变形成为高度气动力效应的模样,使风阻Cd值降到仅0.19,成为世界最低风阻系数的车子。这台四门轿跑车将使用 数字仪表板以及大面积液晶屏幕,并采用独立四座的设定,动力将用Hybrid系统,极速可达每小时250公里。

图十、奔驰智能空气力学概念车IAA,是世界最低风阻的变形轿跑车。

数据源:CES ; 工研院IEK(2016/1)

Hyundai:以扩增实境(AR)App取代传统指南手册

韩国现代汽车(Hyundai)展示智能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结合扩增实境(AR)应用,把传统汽车维护使用手册,改用AR接口来呈 现,提供车主更简便的汽车维护及保养。在手机或平板上安装 Virtual Guide App,依据虚拟手册上的指示,车主就能用很简便的方式完成汽车维护保养的工作,从此之后不用再花时间翻阅维护使用手册,不但能让车主更容易了解自己车子 的功能,也改变了汽车保养的传统作法。

图十一、现代汽车将AR应用引进汽车安装及维修服务中。

图片来源:Hyundai官网

 

作者: 李淑莲
现任: 北美智权报主编
学历: 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
经历: 半导体科技杂志(SST-Taiwan)总编辑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总编辑
日本电波新闻 (Dempa Shinbun) 驻海外记者
日经亚洲电子杂志 (台湾版) 编辑

 


 



感谢您阅读「北美智权报」,欢迎分享智权报连结。如果您对北美智权电子报内容有任何建议或欲获得授权,请洽:readersvc-cn@naipo.com
本电子报所登载之文章皆受著作权保护,未经本公司授权, 请勿转载!
© 北美智权股份有限公司 & 北美联合专利商标事务所 版权所有 234 台湾地区新北市永和区福和路389号五楼 TEL:+886-2-892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