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創新社會透視
人民素質和社會制度才是國家強盛之根本

Joe╱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3.10.02
         

各國前仆後繼到澳洲旅遊或打工,能支持澳洲維持高度國民生活水準的條件是哪些?有先天的優勢,不代表國家發展就能扶搖直上。荷蘭和比利時也缺乏天然資源,但國家的經濟建設仍然非常亮眼,國民人均GDP甚至是台灣的兩倍以上。而新加坡和香港都靠著金融與港口貿易,發展出相當優異的經濟表現,國民人均GDP都遠勝過台灣。關鍵原因在於:素質與制度。


近年來,台灣經濟每況愈下,台灣人前往澳洲旅遊打工的人數逐漸攀升,事實上,不只台灣,包含歐洲、南韓、香港和日本的青年,也是流行前往澳洲旅遊打工,對於這些在海外的年輕背包客來說,有些是旅遊,有些是工作,有些則是旅遊兼工作,每個背包客的目的不同,歷程也大不相同,許多人開始思考,能支持澳洲維持高度國民生活水準的條件是哪些?原物料嗎?或是廣大的土地?眾多人口?

依據IMF、聯合國、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澳洲國民,2012年的人均GPD是6.77萬美元,而台灣則是2.03萬美元,差距是3倍以上,澳洲的人口大約2330萬,和台灣不相上下,所以人口多寡絕非造成澳洲人均所得高的主要因素,當然澳洲的國土面積是非常廣大的(約台灣213倍),原物料也非常豐富,這是天然資源的優勢,但比較和澳洲情況相近的巴西,擁有的資源和國土面積比澳洲充足,甚至比澳洲內陸是一大片荒漠來的更理想,但巴西的經濟卻沒有比較好,國民人均所得甚至遠低於台灣,所以原物料充足,或者國土面積廣大,有先天的優勢,不代表國家發展就能扶搖直上。

既然天然資源和國土面積未必是優勢,那麼缺乏這些優勢的國家呢,以和台灣國土面積相近的國家為例,瑞士、荷蘭、比利時、以色列的條件都未必比台灣好,瑞士四面環山,國內遍布山地與高原,除了水資源,所有原物料都必須從國外進口,鄰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從中古世紀就持續有侵略瑞士的軍事紀錄,荷蘭和比利時的地理位置處於德國和法國之間。中古世紀以來,歐陸戰爭幾乎都會牽涉這兩個國家,二次大戰以後,荷蘭和比利時也缺乏天然資源,但國家的經濟建設仍然非常亮眼,國民人均GDP甚至是台灣的兩倍以上,以色列不論人口或國土,都遜於台灣,甚至國內一半以上山地與沙漠,天然資源匱乏,周圍鄰國長年發動戰事,對以色列造成軍事上的威脅,但以色列仍然發展出許多高科技產業,企業創新能力聞名全球,國民人均GDP也超越台灣。

新加坡和香港則是台灣人常常拿來比較的重點,不論是人口或國土面積,台灣都明顯勝出,三國都缺乏天然資源,新加坡和香港甚至連水資源都缺乏,但新加坡和香港都靠著金融與港口貿易,發展出相當優異的經濟表現,國民人均GDP都遠勝過台灣,日本和英國和台灣一樣都是島國,但日本和英國過去巔峰時期的海洋經濟勢力和全球影響力,自然是遠勝過台灣。

國家

面積(萬平方公里)

人口(萬)

周邊國家

天然資源

2012年人均國民所得(萬美元)

人均國民購買力平價(萬美元)

巴西 851.48 1939 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祕魯 原物料種類非常豐富、內陸廣大沙漠 1.21 1.19
澳洲 769.2 2337 紐西蘭、印尼 原物料種類非常豐富 6.77 4.46
日本 37.79 12795 南韓、俄羅斯、中國 75%山地丘陵、資源匱乏 4.67 3.52
英國 24.29 6243 法國、愛爾蘭、挪威 能源礦產豐富 3.86 3.69
南韓 9.98 5030 北韓、日本、中國 75%山地丘陵、資源匱乏 2.31 3.08
瑞士 4.12 786 德國、法國、義大利 山地高原遍布國內、資源匱乏 7.90 5.34
荷蘭 3.73 1669 比利時、德國、英國 曾盛產天然氣 4.61 4.32
台灣 3.619 2335 香港、中國、菲律賓 75%山地丘陵、資源匱乏 2.03 3.77
比利時 3.05 1091 德國、法國、英國 曾盛產煤、鐵礦 4.37 3.98
以色列 2.20 798 約旦、敘利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 50%山地沙漠、資源匱乏 3.24 2.88
香港 0.11 717 澳門、中國、越南 天然資源、水資源匱乏 3.67 5.19
新加坡 0.071 507 馬來西亞、印尼 天然資源、水資源匱乏 5.11 6.18

國家運作制度決定國力強弱

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弱,或者人民是否均富,主因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天然資源等,關鍵在於整個國家的運作制度是否合適,以目前社會福利和就業待遇仍然相對理想的澳洲為例,建立適合澳洲的稅制,維持政府稅收,再把稅收用在政府建設,創造經濟收益,回饋人民,讓社會福利制度可以長期正常運作。

澳洲的合法企業在發放員工薪資時,會透過銀行系統,將薪資預先扣除稅款後,再匯入員工帳戶,每周收入個別計算稅率,收入越高,稅率越高,每年7月,政府總計個人年收入,然後個別計算應繳稅額,人民可以主動上網向稅務機關申請退稅,這種制度的好處在於,先預扣稅款,人民會主動踴躍申請退稅把多繳的錢拿回來,相較於台灣的繳稅制度,人民不願意主動繳稅,形成較高比例的逃漏稅。

收入下限 收入上限 澳洲居民稅率
0 18200 0%
18201 37000 19%
37001 80000 32.5%
80001 180000 37%
180001 無上限 45%
(數據為年收入以澳幣計算,數據來源為澳洲稅務局)

此外,人民申請退稅時,平常在職場工作時,員工制服或配件、油料支出、員工住宿、醫療體檢等支出,都可以提出退稅補助申請,而且除了工作收入外,企業還會主動提撥8%的收入存到員工的退休金帳戶(數據可能因政策而浮動),人民認為工作合法納稅可以得到更多保障,自然願意合法納稅,對於高收入族群或者企業主來說,雖然繳的稅率高,但企業對員工福利的各種支出,也可以申請補助,老闆合法納稅可以減少企業支出,提高雇主合法納稅的意願,政府得到稅收,支付各種福利政策的運作,完全達到企業、員工、政府三贏的理想狀態。

政府引導人民進入各產業  均衡發展

然而讓澳洲可以維持理想的就業環境,最大的關鍵在於政府有效引導人民均勻地進入各種產業發展,澳洲的人口和台灣相當,但面積是台灣的200倍以上,可以想像澳洲是非常缺乏人力的國家,尤其是藍領和農林漁牧礦等第一產業的人力需求龐大,澳洲人民在中學畢業之後,通常先進入職場工作,找到有興趣的產業以後,可以進入相關科系的學術或技術單位進行進修,以作者Joe親身經歷的漁業經驗來說,漁夫長年在海上捕魚貨,當漁夫發現改良漁船上某些儀器或工具,可以提升撈捕效率,所以漁夫可能在工作數年後,進入職業學校,研讀機械動力、生物生態、流體力學等可以改造漁具、了解洋流、魚類的游行特性,增強漁夫對漁業的知識,畢業後可以學以致用,而且漁夫先有工作經驗,再進修學習,理論和實務配合可以事半功倍。

政府讓學校控管各產業的人數分配,並且提高進入技術產業的證照或是學校進修的成本,避免人力過度集中某些產業,而部分產業缺少人力,藍領產業的技師因為供給數量有控管,在供需平衡下可以維持較高的薪資水平,企業主沒有高學歷等於高能力的迷思概念,工作時以能力和效率來決定薪資高低,避免只用年資來決定員工薪資,員工努力可以獲得老闆肯定而加薪,晉升制度更完善,這些大大小小的企業文化,都間接或直接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也讓企業可以負擔員工的高收入。

社會福利、職場文化  留住人力關鍵

在澳洲生活過的背包客或旅客都會體會到,澳洲的物價分成兩種,需要人力的服務業,物價水平相對較高,沒有透過人力的商品消費,物價水平相對較低,在超市買食材回家烹飪的成本,大幅低於去餐廳用餐的花費,因為省下了人力烹飪的花費,需要技術服務的消費都會比較高。主因就在於要支撐這些技術人員的高收入,但對於有工作的澳洲人或背包客而言,物價就相對低很多了,因為物價高,但收入更高,平均每小時工作換算成實質購買力,在全球水準仍然是非常高的,只要在澳洲有合法工作和收入,澳洲的工作效率甚至比台灣來的更高。

澳洲居民如果在澳洲失業,可以申請領政府失業救濟金,但每兩周就要到政府部門報到和民間企業主動求職,25歲以下的失業者,失業6個月後,如果還想領取失業救濟金,必須參加公益性的就業項目,工作年齡內,有工作能力願意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可以領取,每兩週約330澳幣,其他還有Newstart Allowance(新開始津貼)如果你正在找尋工作以及參加可能增加你就業機會的活動就可以申請,Youth Allowance(青年津貼)為青年人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只要人民合法納稅,就能享受政府的各種社會福利,而醫療方面,凡是澳洲的永久居民,都受到政府醫療保健計劃的保障,政府支付全部或大部分的醫療費用。

世界各國許多年輕人之所以會前往澳洲進行旅遊打工的規劃,因為澳洲的社會福利和職場文化相對更理想,在薪資較高,只要肯努力,年輕人或背包客依然可以向上晉升或者得到高收入,而且各行各業都能得到較公平的待遇。政府建立有利於企業和勞工的政策,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不像華人社會,普遍輕視藍領和專業技術人才,重視技術人才和建議好的職場文化,工作環境讓員工較少壓力,納稅可以享受許多社會福利,提高人民納稅意願來維持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運作。台灣年輕人在澳洲就業能感受到最大的差異在於,澳洲的企業把員工當工作夥伴來看待,但台灣的企業把員工當作耗材來看待,何者能留住人力,高下立判。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www.wretch.cc/blog/joejoejoe)

作者簡介
作者:Joe(蔡佑駿)
現職: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