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1979年出現大規模的有毒食品事件,截至2007年,至少累積爆發27件以上的有害食品,但2008年至今,起碼累積超過40件以上的食品安全危害事件,這種誇張的情境,怎麼會一再發生?其實,如果你看懂食品業對消費者影響的共犯結構,你就懂了。消費者相信媒體、相信政府數十年來不斷廣告的GMP標章,去採購食品、數十年如一日。但恐怖的地方也在這裡,你所相信的GMP、其實是由國內的食品公司組成的、理監事一直是由食品公司的老闆們擔任,去年搞出重大油品事件的頂新味全魏應充,就是當時的理事長,事發之後才被換下來、還找了個海洋大學的教授孫寶年接任,企圖掩飾這個GMP單位是食品業大老闆們把持的印象;接著,你所相信的媒體,媒體賴以維生的廣告、最大客戶來自台灣廣告主協會,而這個台灣廣告主協會,理事長是泰山的董事長,理事名單將近三分之二是大食品業,試想,新聞鬧到最後,媒體能不聽話嗎?如果你信賴、並且據以採購食品的管道,都是由食品業自己、球員兼裁判把持,如果還相信食品安全是可以信賴的,那就真的太天真了。
表一:食品業與消費者的食物鏈 製表:北美智權報
表二:台灣廣告主協會理監事名單
但是經歷這麼多食品安全風暴,台灣人民總是擔心外食不安全,媒體大肆報導,輿論一片恐慌,接下來奇蹟出現,輿論逐漸消失,台灣各大餐飲業者和原料提供者安然度過危機,國人繼續吃毒,反正會持續關注的只有極少數人,大多數食用者的想法是,趕緊查看手邊有無問題商家的購買收據或包裝袋,看看能否退錢獲得賠償,曾有過更誇張的案例是,消費者手邊剛好有出問題的店家產品,該名消費者竟然是先把確定有毒的產品吃完,然後再拿著空盒去找店家退錢,然後心滿意足地認為賺到了,這究竟是怎麼樣的心態?
一時之間,不禁令人聯想到美國股神Warren Buffet的最經典台詞,「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些消費者在市場恐懼時,真正做到了貪婪的態度,即使犧牲健康也義無反顧。
仔細觀察台灣舉國上下,從上游原料產商、加工廠商、下游零售店家、消費者的輿論演變過程,其實台灣的黑心食品環境遠比想像中的更可怕,因為整個自由市場的食品監督機制,包含供給者(中上游原料廠和加工廠)、消費者、監督者(國民眾、媒體、立法與司法系統)、管理者(政府機關),全面失去效果,造成台灣黑心食品持續不斷出問題,而且情況改善的速度非常慢。
商品的售價,往往不單純只是標籤上的價格,而是購買該產品和整個周邊配套服務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競爭力不只在價格上,還有品質與服務,價格只是把整套服務的價值,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產品賣出後,包含後續整個周邊價值,都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彈性,但是對於「原物料以外的成本」都不算成本的台灣人來說,「服務」和「時間」的高附加價值是難以想像的,黑心食品事件頻傳未必全都是企業的責任,消費者購買商品,比較品質和價格的抉擇中,幾乎都是朝低價的C/P值商品著手,就是低價為優先考量,不管品質好壞,全部都接受,如此一來,中高品質,價格較高的業者逐漸被市場淘汰,顧客貪小便宜的環境,台灣人本身也造就了這些無良企業。
對於中上游原料廠和加工廠來說,他們就是典型的商人,商人追求利潤是天性,不管如何有道德的商人,幾乎都無法違背追求利潤的天性,市場就是牟利的地方,對無良的商人來說,死幾個人是場悲劇,死幾百人或數千人的話,那就是一組數字,數字多大不重要,利潤有多高才重要,如果一個地區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觀察價格都是還原成原物料的價格再計算,消費時只看低價,而廠商只看低成本,成本壓低到了極致,商人開始著手使用更低價的原料,最後造就了黑心食品,因為唯有一直維持市場最低價位的水準,才能持續活在這個市場上,lower cost的過程從員工、機械設備、管理流程等所有環節都會盡可能壓榨,最後唯一還可以再壓榨的就剩原料,在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制裁商人之道,不在治善,而在逞奸。
但是用輿論牽制商人,用法規制裁無良商人,用市場消滅無良商人的幾個逞奸工具,在台灣全都失效,政府制定優良製造規範GMP和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兩個制度,分別由經濟部和衛福部來檢定,前者針對中小型餐飲業者,後者針對政府資料中有登記註冊的工廠,工廠的生產環境、生產的產品、現場操作人員都有檢驗機制,但諷刺的是,GMP認證的理監事或董監事會,都是由各大食品公司組成,今年兩度爆發油品問題的味全董事長魏應充,2013年還是「球員兼裁判」的理事長,已開發國家的食品認證制度,通常會包含民間消費者和業者代表,避免認證過程受到產品利潤多寡、企業形象的干擾而失真,但台灣的GMP食品安全讓產品業者自己檢驗,結果根本是請鬼開藥單,爆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產品和廠商,有不少就是有食品GMP認證的加持,大型食品企業完全壟斷認證機制,形成資訊不對等,產品利潤無上限,人命價值無下限,市場制衡機制失效。
媒體是監督制度的第四權,當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無法起作用的時候,媒體可以產生社會輿論壓力和社會共識,迫使民意代表和政府覺醒,進一步出現管理的干預制度,但台灣電視媒體的廣告主來源,主要是藥品業、食品業、電信業、銀行業、房地產業者,例如,台灣最大規模的零售食品企業,統一超商,每次只要出現有問題的食物,它在名單內幾乎都是榜上有名,它是全台灣最大的銷售通路,但管理高層竟然沒有針對自家物流檢驗各項進貨原料的安全狀況,不良紀錄罄竹難書,只要出事就推給上游廠商或消費者,聲稱自己是委屈的受害者,網友戲稱整個台灣都是統一企業的化工廠,碰到食品安全危機就推出有毒食品「買一送醫」,即使如此,統一旗下的相關企業,銷售總額甚至逆勢上漲持續飆高,彷彿台灣人並不排斥使用有毒原料或化工原料的食品企業,面對統一集團如此龐大的勢力,全台灣幾乎沒有媒體敢報導統一企業的管理不當,統一企業沒有做好台灣最大食品龍頭的典範,而禁聲的媒體成為其勢力的保護傘,近年來,只要爆發食品安全風暴,媒體大多盡可能把風暴封鎖在最上游的原料供應商,不敢把責任渲染到大型企業,輿論牽制的模式,基本上是失效的狀態。
至於靠修改法規制裁無良商人的管道,在台灣立法院長期空轉的模式下,也是失效,食品管理辦法法案經過至少兩年的時間,立法院至今修改仍未完善,即使多名立法委員提出更加嚴謹的監督和懲罰條款,但在財團勢力從背後介入干預之下,法案各細項有些通過行政院版,有些則是稍加修改,甚至是完全不修改,消費者仍然是資訊不對稱的狀態,法規大多傾向要求業者在道德上自律,而檢舉獎勵制度完全沒改善,甚至還有恐龍立委,逆著民意主張減輕對無良企業的罰責上限,企圖幫企業卸去社會責任,行政院的主張甚至對無良業者重重舉起,輕輕放下,變相減輕懲罰無良企業使用食品添加物,而且訴訟舉證的責任歸屬是消費者,人民必須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即使官司真的能打贏,不肖業者如果已經脫產,那也求償無門,無良業者之所以敢肆無忌憚的使用非法食材和原料,黑心食品之所以可以繼續在台灣市場流通,關鍵在於懲處罰責太低,上游供應商賺取暴利,中盤商和餐飲業者可以直接進貨低成本的黑心食材,只要有問題,把責任推給上游廠商,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受害者,經營低風險,因為企業主看到了過去違法企業的下場,和冒險所得的利潤相比,寧可鋌而走險,營利至上,一家企業如果用有毒食品殘害人民,在已開發國家可能已經觸犯公共危險罪,面臨天文數字的賠償金和無線迴圈的各方組織訴訟,犯罪所必須付出的成本相當龐大,讓大多數廠商不敢以身試法。
身為人民公僕的政府機關,依然是封閉心態,有毒食物沒報出訊息到市面上就當作無毒無害,掩蓋新聞避免輿論造成民間消費數據下降,傷害經濟成長率,歐盟國家將回收的餿水油研發加工成生質燃料,讓廢物成為有經濟價值的能源,而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卻還在辯論,黑心食材使用量少不至於傷害身體,台灣政府對黑心食材的處理態度,讓人民大失所望。
也許數個月之後,台灣人又會淡忘這次的黑心食品事件,直到再有新的有毒食物被揭發出來,台灣人的行為完全是「眼不見為淨」這種鴕鳥心態,但消費者往往是抵制商品賣家的最大主力,因為面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消費者的購買傾向絕對是最大的力量,當消費者多注意環保與食品安全、用實際消費行動支持用心的小店家,並且減少購買過去有違法紀錄的商店或產品,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商品的C/P值,完全忽略商品品質,當政府、民意代表、媒體、企業逐漸失去監督或管理功能時,民眾為了自身的利益,一定要挺身而出,而不是船過水無痕的淡忘,直到下一次的風暴再來臨。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
作者: |
Joe(蔡佑駿) |
現任: |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
經歷: |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
|
|
|
Facebook |
|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