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美國期中改選與APEC對台灣的影響 遠遠超過中韓FTA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4.11.19

近期國際發生許多重要的國際貿易和政治外交訊息,台灣政府的焦點卻只放在中國和南韓宣布完成FTA(自由貿易協議)「實質談判」;但同時期,美國剛結束期中選舉(midterm election),共和黨贏得美國參議會和眾議會的多數席次,成為國會最大黨,另外,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APEC)中,中國和20多國領袖共商亞太經濟前景整合,全球政壇都在觀察,中國為首的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和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等兩股勢力,眾所矚目之下如何互相博弈;東亞島鏈上的國家,更是美國和中國都想拉抬的對象。台灣剛好身處其中,如何在大國之間運籌帷幄,其重要性更甚於中國和南韓的貿易關係。事實上,中國和南韓的FTA協定只是整個大賽局的一小步,目光如豆的台灣執政團隊,見樹不見林,倉促驟下結論,反而錯估形勢。

中國為了APEC的事前準備,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北京城穿上了「APEC藍」,終於除了霧霾,看見了天空,讓中國在各國使節和領導人面前更有「面子」。工廠停工,學校停課,車輛限制通行,連APEC會場周邊的流浪漢都被淨空,和APEC無關的相關人事物,只要會「冒氣」,通通強迫放假或停止運作。只要是關係國際聲望的表面功夫,中國願意付出龐大的代價,即使犧牲人民權益和短期北京經濟也在所不惜,可見中國對APEC相當重視。相對於2011年在上海的APEC會議局勢,這次中國不只當一位國際政治的旁觀者,而是企圖要主導國際議題並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甲午年120周年,中日領導人在APEC會面,雙方「相敬如冰」

13年前,中國國家生產總值GDP剛突破一兆美元,約日本當時產值的一半。2014年,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二,產值接近十兆美元,會議中,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屑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握手相向,中日兩國「相敬如冰」,一副儼然是亞洲第一強權的姿態,東道主氣勢完全壓過日本。會議結束後,中國和俄羅斯簽訂了十多份的貿易協定合約,另外宣布中國和南韓完成自由貿易協議(FTA)「實質談判」。中國對俄羅斯和南韓友好,對日本依然排斥,而日本長期都是美國的東亞盟友,美國今年不斷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美俄「相敬如兵」,雙方陣營壁壘分明,南韓則是對美國和中國兩面友好,美國和中國會議上則是「相敬如賓」。


美中在太平洋區域的角力,已經擴及政治、軍事、經濟、能源各層面
圖片來源ichef.bbci.co.uk

中拉俄 美拉日 東亞區域集團成形

美國在二次大戰擊敗日本帝國,並且控制了當時日本帝國在太平洋的大多數群島;如今的美國仍然控制整個太平洋,包含東南亞和大部分的東亞地區,加上長年輔助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新加坡等區域貿易,並且在關島、沖繩、樟宜都佈署大量軍備。美國透過軍事、能源供應、貿易三管齊下控制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這些國家很難在實質上反美。近年來中國海軍已經逐漸發展出遠洋軍事戰力,美國在第一島鏈的軍事基地已經直接暴露在中國導彈射程之內,中國和美國的軍事實際上已經產生重疊區域,雙方都體會到這些變化,但軍事的干預成本相當高,而且效果遠不如經濟貿易的干預方式。中國的模式是,不時以武力彰顯國威,同時以經濟貿易手段,企圖改變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貿易結構;美國的模式是,主要以經濟貿易的手段,維持對東南亞和東亞國家的外交控制,第二手段是能源控管,最後逼不得已才會使用軍事手段。


處於第一島鏈核心的台灣,對付中國與美國都得格外謹慎才能左右逢源
圖片來源: tinyurl.com/kghwqnk

對美國來說,對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貿易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背後所帶來的政治和外交效益,可以抵消在東亞勢力控制和軍事支出的成本;但美國的軍事和外交政策,會因為國會和執政黨的輪替而有所不同。美國的政黨主要是民主黨和共和黨,2008年以來的執政黨是歐巴馬所領導的民主黨,而未來兩年的參議會和眾議會多數黨則是共和黨。雖然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是維護美國利益為優先考量,但實際行動是有差異的。民主黨的外交主軸是放寬跨國組織和放任區域霸權,只要不損害美國的利益,美國是老大哥,底下老二們只要不肖想篡位,各地角頭互相友好,美國可以對區域市場內的治安睜一只眼閉一隻眼;換句話說,只要中國不侵害美國權益,那麼台灣被中國霸凌一下是可以容忍的,美國平常不太出面干預,算是變相姑息主義。但是共和黨的主軸是,美國是公認的世界警察,我是「太平洋最大勢力」,大家有爭執由我說了算;如果有人不服會先口頭警告或經濟制裁,如果繼續反抗,就打到你服為止。所以翻開美國近年來的戰爭歷史,大多都是由共和黨執政的總統來發動,例如1990年美國波斯灣戰爭攻打伊拉克、2001年對阿富汗戰爭、2003年對伊拉克戰爭,都是在共和黨時期開始,而民主黨執政時期大多是以撤兵減少兵力和結束戰爭為主。而2014年底的期中選舉,共和黨在參議院及眾議院都成為多數黨,大多數的國際地緣政治研究者都認為,這將有利於後續台灣的國防安全及對美國軍事採購。

雖然歐巴馬所領導的民主黨也試圖通過外交努力來維持台灣和中國的秩序,但隨著中國崛起,他對美國「重返亞洲」或者「亞洲再平衡」的態度並不積極,反而是在野的共和黨還相對強硬。2014年8月,美國共和黨主導的全國委員會通過「支持台灣在南海的和平倡議」決議案,內容主要是呼籲歐巴馬政府對台灣出售潛艦及先進戰機等武器,重申中華民國的主權,藉由各方政治經濟合作及遵守國際法,促進區域和平穩定,呼籲歐巴馬政府鼓勵南海各國,將台灣納入訂定南海行為準則的對話機制,這是共和黨通過支持BIA(台美洽簽雙邊投資協定),和台灣加入TPP的決議案後,另一項實際的法案來支持台灣。同一時間,北京認為這是美國「制衡中國」的一種方式,而共和黨掌控美國國會之後,台灣加入TPP的成功機率和審核速度很可能明顯提升,對台灣來說是好消息,屆時可以平衡中國主導的RCEP,避免台灣真的被貿易邊緣化。

共和黨勝選 將是台灣加速國際化契機

政治有時候就是那麼神奇的事情。台灣政府從早年的國共對戰,近年來台灣領導人卻愈來愈傾向倒戈中國政權;台灣處在東亞島鏈的重要地理位置,中國和美國常在一些看得見和摸得著的議題上進行合作,但行動的背後其實有很多意義和眉角。近年來台灣政府在談判的技術方面是相當脆弱的,政府總是被外人脅迫去和國內作妥協,談判籌碼根本不在自己身上,例如服務貿易協定中,中國對台灣開放的項目,有些是鎖定在中國福建省的範圍,營造台灣跟福建平起平坐的意識,這就是取得高位,讓貿易協定變成中國對台灣是上對下。這個形勢下,台灣政府根本沒有議價權,沒有談判籌碼,一開始就輸了,還要造成自己和國人敵對的局面,這種和人民敵對的談判方式,古今往來通常只出現在藩屬國的外交上。

目前的局勢裡,東亞國家主要面臨兩個協議,一個是美國所發起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另一個是東協十國主導的RCEP。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就是美國和中國的場子,對美國和中國來說,太平洋上經濟體規模較大或是已開發國家,都是拉攏對象,因為貿易越密切,盟友在表態的時候,就會明顯向自己靠攏,以獲得更大利益,所以像是日本、南韓、新加坡、澳洲等國,中美都會積極和他們談判,中國的目的是擴大自己勢力,美國目的則是牽制中國在太平洋的勢力。

美國人了解亞洲政府的喜好,只要談到近在眼前的領土利益,共同開發,誰要大份,誰要小份,事情就非常好解決,頻繁製造中國、日本、南韓、香港、台灣、俄羅斯的敵對關係;對於美國是最有利的,美國永遠不會讓東亞各國有聯合起來的機會,只要讓自己的所有「次要敵人」,一個個轉變成合作對象,東亞又有誰能捨棄美國市場?

那麼,台灣應該怎麼做?當一個感情劈腿的國家,一方面積極倒戈美國,那麼中國就可能願意釋放更多利多跟台灣談判,同時又展現中國積極爭取台灣的貿易協定,那麼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又會稍微積極,也就是美國和中國都要死黏著不放。台灣本身的劣勢在於,一場談判結果輪不到台灣決定,但小國只要能爭取到一些權益,在不影響大局的前題下,美國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浪。雖然最後台灣都不得不妥協,但中間能爭取到多少權益,盡可能減少損失,還是得去爭取的,尤其是美國國會易主共和黨之後,只要台灣沒有明顯倒戈中國,局勢會更有利於台灣伸張主權和透過美國勢力來參與周邊自由貿易。

 

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http://joejoeyourmoney.pixnet.net/blog)

作者: Joe(蔡佑駿)
現任: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