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距今剛好10年,隨著科技進步及政治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10年後的世界、台灣社會會是何種風貌,沒人可以預測。與前幾個世代相比,影響社會變遷的變數更多更複雜,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未來,不只是年青人缺乏安全感,甚至是高科技的大企業也有很大的危機感。「恐懼來自於無知」,要消除對未來的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未來、了解及掌握未來趨勢,才能駕馭未來 - 不管是個人、企業或是政府均是如此;這就是「2025台灣產業新願景」研究計畫的背景。
自左至右:工研院IEK副主任張超群、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所長陳信宏、MIC所長詹文男
讓研究報告變普及 一般人都看得懂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台灣經濟研究院三所日前聯合發表新書「2025台灣大未來」, 新書大立文創總編輯王純端表示,這本「2025台灣大未來」可以說是「2025台灣產業新願景」研究報告的普及版,將艱澀專業的產業分析報告整理成輕鬆易讀,一般人都看得懂的文章不是簡單的事,但唯有這樣,才能讓更多人可以分享報告的內容,甚至是中小企業的廠商,也可以輕鬆掌握未來趨勢。
其實「2025台灣產業新願景」研究計畫是「2015年台灣產業與科技整合研究計畫」的延續,經濟部為使未來政策資源能達到最佳化的分配效益,特別在2006~2008年間,委託資策會與工研院執行「2015年台灣產業與科技整合研究計畫」,作為台灣產業政策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參考;至於第二期的「台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則是以2020年為標的年,持續動員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和意見領袖,完善既有願景角色的論述,並評估未來台灣的發展狀況與需求 ,定位2020年之願景目標 ,確立國家十年期的產業前瞻機制 ,作為未來施政的參考。自2012年起 ,此計畫除持續針對2020年願景目標的實踐 ,進行更深入的落實規劃外 ,亦同步展開對於2025年國際趨勢的瞭解,以掌握外部環境變化,以俾政策落實方案的持續修正,這就是「2025台灣產業新願景」研究計畫的由來。在研究結果出爐後,除了提供政府作為政策參考外,也出版了「2025台灣大未來」一書,以2025年為視角,分析全球產業環境的演變及對台灣產業可能的衝擊與影響,具體提出台灣產業未來在世界市場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努力的目標,讓一般民眾也能一窺未來重要趨勢以及早因應。
看一看,2025年的世界
- 57%的人口聚集在城市
- 28億人面臨嚴重缺水問題
- 4.1億亞洲人飽受洪水之苦
- 8.5億人是超過65歲的銀髮族*
- 9034現象,缺子少孫蔚為風潮
- 中國大陸的網路消費,將達整體零售額20%
- 生物科技、智慧型材料、微型化與資通訊技術持續發燒
(編按:*9034現象指以生育率來推估,1990年以後出生的女性,恐怕將有3成沒子女,4成沒有孫子女。)
八大趨勢提早因應,世界規則正在改變……
書中指出,目前全世界正在朝向以下8大趨勢移動發展:
趨勢1:高齡化、少子化、人口往城市集中
趨勢2:高度全球化,新興經濟體崛起
趨勢3:電子商務國際化,資安事件層出不窮
趨勢4:創新的原動力:跨領域科技整合
趨勢5:區域經濟成常態,中國與印度國力增強
趨勢6:吹起綠色環保風,精密製造成為新潮流
趨勢7:資源效率再提升:水、石油與糧食
趨勢8:天然性的災害,經常伴隨人為災難
在8 大趨勢的影響下,預估在未來10年內將陸續產生影響力,那台灣產業應該做對哪些事情,才能掌握到商機?2025研究團隊表示,隨著高齡化、少子化的發展趨勢,全球人口將持續朝大城市集中,雖然多數已開發國家人口成長趨緩,但多數開發中國家成長速度,依舊高居不下。未來10年,開發中國家將擁有龐大中產階級人口,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力。
工研院IEK副主任張超群表示,目前台灣外銷產業主攻歐美國家市場,但以人口成長的趨勢來看,未來新興國家的消費人口將會逐年大增,配合全球消費主力轉移,在歐美高價產品市場及落後貧窮市場間,將衍生出一個優質平價市場,是台灣產業值得關注的新市場與新商機。
七大挑戰來勢洶洶,台灣產業要如何因應?
2025研究團隊指出,近年來,各項經濟與非經濟因素,致使台灣成長陷入瓶頸,與亞洲鄰近國家相較略顯遜色。雖然在20世紀和21世紀更替時期,台灣推動一連串的重大經濟計畫,以因應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積極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這些計畫確實形塑台灣朝向更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發展。但是21世紀的經濟環境變化太迅速,挑戰來得太快,問題的困難度及複雜度較過往相對提高,台灣產業必須要誠實面對劣勢,才能揚長避短,面對挑戰,才能預做因應。
挑戰1:人口紅利消失
挑戰2:國際人才競奪與人才斷層
挑戰3:兩岸產業發展重點重複性高
挑戰4:能源自給率低,綠色轉型存在多元瓶頸
挑戰5:創新集中特定領域且效益不足
挑戰6:教育學研體系與產業脫節
挑戰7:網路基礎環境與產業落後中韓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所長陳信宏表示,從「市場、技術、資金、人才」4個要素觀察,台灣產業仍具備發展潛力及優勢,若能善加利用優勢,結合台灣社會豐厚的人文素養、紮實的製造業根基、亞太中樞的地理環境,以及充沛的資深人才,致力於發展關鍵技術,將技術導向的研發轉向為消費者導向的創新,整合文化創意與工業設計等領域,開創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四大願景路線 點亮台灣產業未來
2025研究團隊表示,在研究過程中,持續與近50位產官學研界專家進行多次深度訪談,歸納分析意見後,發現一個共同看法,就是台灣產業未來發展藍圖,不能過於侷限在追求經濟成長,必須兼顧經濟成長、社會公義及環境永續等議題,才能符合全民期待。
資策會MIC所長詹文男表示,台灣產業發展必須藉由科技發展來支援多元目標,經濟成長、社會公義及環境永續,這3個向度必須均衡發展,遵循「成長與公義並重、環境與產業相容、人文與科技結合」等3個原則同時並進,任一方偏頗失序都將造成難以彌補的危害。所以,在此前提原則下,2025研究團隊歸納演繹出4個能夠帶領台灣向前邁進的願景路線,包括全球資源整合者、產業技術領導者、軟性經濟創意者、生活型態先驅者。
- 全球資源整合者:確立發展定位、優化基礎建設、加速國際連結
- 產業技術領導者:創新體系重建、重視人才訓用、緊密產業群聚
- 軟性經濟創意者:提升國家形象、培養企業軟實力、塑造創新環境
- 生活型態先驅者:追求綠色永續、提供精緻體驗、實現幸福家園
除此之外,詹文男認為政府政策鬆綁及開放,是國家邁向下一個10年的重要方向。
作者: |
李淑蓮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主編 |
學歷: |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