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改制成多元入學制度後,意外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扭曲現象,有錢人子女比較容易進入國立大學,家戶年所得120萬至499萬元家庭的小孩進入一般公立大學比例,是50萬元以下家庭的兩倍!雖然教育部正在推行「起飛計畫」,但若只是將錢撒給公私立大學,再以各種威脅利誘的手段,要求國立及頂尖大學增加經濟弱勢學生錄取名額,實質上效果又是如何呢? |
有一天搭計程車通勤時,在路上和司機閒聊起來。中年司機說,他每天早上6點多就出來開車賺錢,到晚上11點才回家,除了吃飯、上廁所外,一天近17個小時都待在車上,回到家就像旅館,只有睡覺的功能。問他為什麼一天工時要這麼長,司機無奈笑笑說,「沒辦法,我有四個小孩要養,而且今年還同時有三個上大學!」
說著說著,司機講起了他們家剛申請上大學的老三,語氣也越來越激動,「我們家老大、老二都念公立,只有他給我考上私立大學!」細問之下,司機這個念理組的高三小孩今年剛申請上私立大學,按他們家規矩,如果考上國立大學,老爸借錢都會幫忙付學費;至於考上私立,很抱歉學費就要自己想辦法,「就讓他去就學貸款啊!早知道這樣,當初何必花這麼多錢補什麼習?乾脆拿去付私立大學的學費不就好了!」司機先生有點忿忿不平的說。
短短這幾句話,就生動描繪出台灣教育的寫照。家長和學生拼了命的擠進明星高中,接下來繼續努力不懈三年,再奮力擠進國立大學,因為國立大學象徵的不僅是「未來出路好」,「學費比較低」也是家長非常重要的考量,公私立大學學費相差至少一倍,如果孩子書念得不好,不是家長肩上的擔子更沈重,就是未來畢業後自己得背上就學貸款,還沒開始賺錢就淪為負債一族。
出身有錢家庭 相對容易進入國立大學
依教育部資料,98學年到102學年的5年間,私立大專院校申請就學貸款人數每年約25.4萬人到28.1萬人,是公立大專院校每年6.3萬人到7.1萬人的4倍。學者研究也顯示,有錢人子女比較容易進入國立大學,家戶年所得120萬至499萬元家庭的小孩進入一般公立大學比例,是50萬元以下家庭的兩倍,也比50萬至119萬元家庭多出8%!(註1)
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是讓年輕人透過公平的受教機會提升自我能力,進而獲得社會階層流動的機會。沒想到大學入學政策一改再改,時至今日,多元入學管道成了比拼在校成績、才藝及學習履歷表的場域,對於經濟弱勢的學生來說,回到古早的聯考制度,直接以一試定生死,或許還比較有機會搏翻身。
教育部啟動起飛計畫 窮人就能展翅高飛?
對於弱勢族群上不了名校的窘境,教育部自然也有一套作為。教育部正在推動的「大學校院弱勢學生學習輔導補助計畫」(簡稱「起飛計畫」),擬由入學面和經濟扶助來協助弱勢學生(包括低收入、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子女、身心障礙人士及子女、原住民學生、家庭年收入在全國後40%之學生),104年度已投入1.9億元經費,補助國立及私立各約20~30所學校,其中國立大學9,000萬元及私立大學校院1億元,希望國立大學及頂尖大學能提高招收弱勢生比率。
表一、教育部大專校院弱勢助學措施及成果
項目 |
措施 |
入學管道 |
- 繁星推薦:103學年度10%→106學年度15%
- 個人申請:增加扶助弱勢招生措施
102學年度6校123名→104學度23校824名
|
就學扶助 |
- 經濟扶助面-就貸改革
◎研議畢業後工作收入未達一定標準免予償還
◎放寬海外研修費貸款對象
- 學習輔導面-起飛計畫
◎建立弱勢學生學習輔導機制
◎建立永續性助學專款與助學基金機制
|
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校院弱勢助學措施 成果及未來策略」報告
弱勢學生錄取率偏低 難上頂尖大學
看來教育部積極推動繁星計劃,是為了解決弱勢就學問題,既然如此,結果又是如何呢?今年5月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及繁星推薦第八類學群招生剛放榜,總錄取率為51.93%,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統計,今年報名的弱勢學生共有2,680人,其中1,082人獲得大學錄取,包括低收入生675人、中低收入生407人,弱勢學生的錄取率為40.37%,不但比去年的40.4%還低,更遠低於今年的整體錄取率!
表二、104年大學個人申請經濟弱勢學生錄取情形
資料來源:大學推甄入學委員會
大學多元入學被批不利弱勢學生不是沒有原因,今年低收入戶學生報名人數比去年增加18人,錄取人數卻比去年少16人,要擠進頂尖大學更難,今年台大等11所頂大共錄取7,500人,提出申請的經濟弱勢學生僅136人,占1.8%;政大錄取的弱勢學生最多,共34位,其次是交大的24位、清大的18位;台大總計錄取1,486人,中低收入戶學生只有11人,占比居然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數據會說話,目前教育部所推行的起飛計畫,根本無法從源頭改變這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扭曲現象,教育部只是將錢撒給教育機構,再以各種威脅利誘的手段,力促國立及頂尖大學增加經濟弱勢學生錄取名額,實質上效果非常有限。若要讓教育變成一個公平的市場,首先就要打破現在僵化的學制規則,把珍貴的教育經費分配給學生而不是學校,由學生手握教育經費使用權,來決定哪間學校提出的教育方案最適合自己。而各大學不分公私立,為了爭取優秀的學生入學,都要提出培育學生的教育訓練計畫,並由真正用人的產業界,來協助認定各大學的排名順序。國立大學不能再仰仗著豐厚的預算資源,規劃不合理的課程與時數,硬要學生買單,學校提出的教育訓練計畫要為產業界所認可,如此一來,學生在校所學才不會跟業界實務完全脫鉤。唯有讓企業相信,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可用之才,才會願意投資在產學合作的教育方案上,弱勢學生的命運才有機會扭轉,台灣的教育方能恢復市場彈性,自由和產業作結合。
備註
- 中國時報2015年03月21日「M型化 公、私立大學學貸人數1:4」。
作者: |
吳碧娥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
學歷: |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