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反創新社會透視           
 
《中國製造2025》出爐 台灣廠商看著辦!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5.07.29
曾經一度,大部分台灣廠商都對MIT (Make in Taiwan,台灣製造) 感到驕傲,雖然台灣出產的商品仍然有良莠不齊的問題,特別是最近幾年食安問題嚴重,讓台灣的食品產業蒙上陰影,但在許多國外消費者的心中,《台灣製造》仍然是品質的保證。然而,2015年5月8日,中國國務院公布了《中國製造2025》的中國工業4.0規劃,要將MIC (Make in China, 中國製造)打造成高品質的象徵,本來以為這只是大陸官方眾多的「口號」之一,但在詳細研究過這一份規劃後,內心即產生很大的震撼。因為規劃中有許多項目是台灣應該去做,或是早就在進行的,但其中有些已無疾而終、有些則是半途而廢、有些是群龍無首、有些則是力有未逮……。如今大陸由國務院總理簽批、政府引導、強勢推動,向國家製造強國邁進,相信離迎頭趕上的一天已不遠,能不焦急嗎?

中國要變多強?

中國製造 => 中國創造;中國速度 =>中國質量;中國産品 => 中國品牌

這是國家升級的議題!

簡單來說,《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3階段的規劃:第一階段,於2025年邁入製造强國行列;第二階段,於2035年時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强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階段,到2049年時,中國製造業之大國地位更加鞏固,進入世界製造强國前列。

那究竟要如何達成目標呢?《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明確列出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目標是在10大高階領域中尋求突破。

表1. 《中國製造2025》規劃之9項戰略任務及10大高階領域

 

9項戰略任務

10大高階領域

1

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

2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高檔數位控制機床和機器人

3

强化工業基礎能力

航空航天裝備

4

加强質量品牌建設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5

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6

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即10大高階領域)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7

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

電力裝備

8

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産性服務業

農機裝備

9

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新材料

10

 

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資料來源:《中國製造2025》規劃                                                                                                   製表:李淑蓮

看上表1的9項戰略任務,很多不都是台灣廠商該做的嗎?像是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就是工業自動化)、加强質量品牌建設(就是建立品牌知名度)、全面推行綠色製造(符合世界各國的環保規範)、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就是指全球在地化生產);現在大陸卯起來要朝這些目標前進,台灣廠商能不警覺嗎?

當然,以前大陸也有零星的行動來做這一些,可是這一次是以國家層級來執行,其重視程度不容忽視。看大陸的《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綱要》如何在短短7年間把大陸專利數量不斷提升、把知識産權變成大陸廠商琅琅上口的事、把大陸專利代理人的數量提升、讓大陸民眾視維權為己任……就知道大陸官方雖然是極權,但執行力卻是百分百。

此外,有3點讓筆者覺得大陸的規劃會有具體的成果。

知恥近乎勇

首先,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缺點、弱點,而且勇於承認。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信部) 部長苗圩便坦承,大陸目前至少有5大不足的地方:(1) 技術上缺少持之以恆的對創新投入和創新引領發展這種理念。(2) 在産品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現在中國製造並不意味著是一流的品質,一流的産品質量。(3)產業結構還不够優化,雖然有大量的企業,但是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很少;雖然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國公司的領軍型的人才。(4)所面臨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强烈,要節能、要减碳,還要發展,怎麽處理好這方面的關係是個問題。(5) 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的勞動力紅利,來補強國家發展。

正所謂知恥近乎勇,大陸官方如此了解自身的弱點,就可以對症下藥,作有效的補強。反觀台灣,很多時候官方提出的報告都只是在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很少會「自曝其短」的自認不足,殊不知如果不虛心的承認不足,又如何知道需要改進呢?

強大的領軍陣容 

其次,為了有效的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及加強對重要事項落實情況之檢查與監督,這次《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由各部門的高階長官來領軍,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組長,小組辦公室就設在工信部,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表2是「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員,是一個全面性跨部門的組合,而且全都是以副部長/副局長/副主任的層級來出任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財政部已入列,但連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銀監會、證監會等單位也以獨立姿態成為小組成員;此外,知識產權局也是獨立成員之一,其考量之周延慎密可見一斑。

這樣子的組織運作是相當到位的,可以說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大大減少了上行不能下達或是互踢皮球的機會。

表2.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員

職務

姓名

單位 / 職稱

組長

馬 凱

國務院副總理

副組長

苗 圩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組員

肖亞慶 

國務院副秘書長 

林念修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曹健林

科技部副部長

劉 昆

財政部副部長

魯 昕

教育部副部長

毛偉明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

湯 濤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

翟 青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王昌順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錢克明

商務部副部長

孫志剛

衛生計生委副主任

潘功勝

人民銀行副行長

黃丹華

國資委副主任

張志勇 

稅務總局副局長

劉俊臣

工商總局副局長

陳 鋼

質檢總局副局長

孫華山

安全監管總局副局長

賀 化

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陳左寧

工程院副院長

周慕冰

銀監會副主席

劉新華

證監會副主席

梁 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劉 琦

能源局副局長

許達哲

國防科工局局長

資料來源:《中國製造2025》規劃                                                                                              製表:李淑蓮

反觀台灣,就算是推動國家型的計劃也不太可能出現如此龐大及全面跨部門的組合。回顧以前的「兩兆雙星」或是「國家智財戰略綱領」,通常都是由經濟部、國科會來主導,下面執行單位像是工業局、資推小組等等又再外包給工研院、資策會等半官方單位,到最後變成是分食預算的大餅,計劃的成效是零星而發散的。

最令人詬病的是,政府在進行任何規劃時,從來沒有把智財放在第一位,台灣廠商已經為了智財保護不足而吃了很多虧,但政府還不正視此問題,讓主管智財的單位在國家型的計劃有獨立運作的權責。不要以為只有創新的前端高科技才需要智財保護,對製造業來說,智財就不重要嗎?另外像是新創產業,智財更是該擺第一位,看本刊期另外一篇文章「創業者想玩衆籌?先把智財權搞明白再說」,便可以了解智財的重要性。

目標明確 循序漸進

最後一點是規劃有明確的目標,除了可以循序漸進的執行外,還有明確的成效監督及檢查依據。表3是大陸在2020年和2025年的製造業主要指標(與2015年相比),目標明確且隨時監督,每年檢討,如果快到期限仍離達標很遠,則盡速努力加強,總比訂一些高遠大的目標,但最後無疾而終來得好。

3.  2020年和2025年製造業主要指標

類別

指 標

2013

2015

2020

2025

創新能力

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0.88

0.95

1.26

1.68

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件)

0.36

0.44

0.70

1.10

質量效益

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

83.1

83.5

84.5

85.5

製造業增加值率提高

-

-

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

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産率增速(%)

-

-

7.5左右
(“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

6.5左右
(“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速)

兩化融合

寬頻普及率(%)

37

50

70

82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

52

58

72

84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

27

33

50

64

綠色發展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18%

比2015年下降34%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22%

比2015年下降4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23%

比2015年下降41%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62

65

73

79

資料來源:《中國製造2025》規劃 

強勢主導  有好有壞  適時具體的引導卻是必須的

毫無疑問,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企業主都不喜歡政府太過強勢的主導,但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完全「無為而治」,無視一盆散沙般的產業發展現況。雖說大陸的強勢主導對產業發展不見得是好事,然而很多時候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台灣的問題在於政府過於「無為」,連具體的產業政策也乏善足陳,導致企業主完全不能依靠政府,必須自求多福,這也不是人民樂見的。台灣的企業主要如何自處,突破重圍航向藍海,可參看本刊期另一篇文章「面對紅色供應鏈,台灣製造業能倚靠政府嗎?」。最後要提的是:政府該扮演的角色還是不容忽視的!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