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面對因少子化而帶來招生不足的窘境,大學合併計畫一直都在默默的進行中,雖然是牛步,但仍不時會拋出震撼彈,讓民間不會遺忘政府或是教育部為改革台灣高教所作出的「努力」;像前陣子政大跟台科大併校的計畫便是一個好例子,成功的將台灣高教改革議題重新炒熱了一遍。然而,筆者在清除一切障礙與不公平打造頂尖私立大學一文中已經提過,教育市場必須要自由化,將教育經營權回歸使用者 (學生)本身,才能成就國際一流的頂尖大學,也才能教育出符合社會就業市場需求的大學畢業生,進而提升台灣整體的競爭力。如果只是將重點放在併校或是停招,那即使表面上解決了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但實際上競爭力不足及產學落差的問題並不會得到改善,企業無人才可用、頂尖人才流失的戲碼仍會持續上演。究竟要怎樣政府才會明白:最少的干預就是最好的政策,唯有回歸自由市場機制,台灣高教市場才有健全及蓬勃發展的一天。
筆者的小孩子正就讀小學高年級,前陣子因為小孩子升中學的問題,陪其他同學的家長去聽了一場由補教業者主辦的「升中說明會」。老實說,這場說明會完全顛覆了我對私立中學的印象。
在傳統印象中,台灣有不少明星高中,如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景美女中……等等,而為了擠進這些明星高中,很多家長都從初中就開始佈署,當然「學區」是最大的考量,這就是所謂的「明星學區」。然而,即使戶籍能擠進明星學區,房子究竟是買的還是租的?入籍多久?是連父母一起入籍還是只有學生入籍都會列入分發的考量。因為明星國/高中通常都是滿額學校,所以學區的布署策略就很重要。
然而,在當天的「升中說明會」中,許多這些傳統印象都給打破了。也許是因為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又或者是十二年國教的效應,現在明星中學已經不再吃香了。像一些滿額的中學,以前需要3年前就入籍卡位,但現在這幾年只要半年前入籍即可,甚至有一些在開學一周後跟學校查詢,會發現仍會有學位,只要立即遷戶籍即可。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公立的明星國/高中不再吃香呢?除了以上提到的少子化因素外,補教業者指出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對十二年國教沒信心,所以都把目標轉向私立中學。由於私立中學都是獨立招生的,所以家長都對目標學校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例如:A中學考上大學醫學系的比率很高,入學考試著重數理邏輯;B中學著重語文資優班,入學考試英文特別難...等等。
事實上,現在有一些熱門的私立中學,要擠進去甚至比公立的國/高中還難,不是說願意付高額學費就可以成功入學,還必須考試通過;如果考試人數太多,競爭便會相當激烈,甚至要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卡位了。
為何不回歸市場機制?
筆者長久以來有一個疑問:「在台灣,為什麼家長願意捧大把的鈔票讓小孩進入有名的私立幼稚園、小學、以及中學,但台灣的私立大學卻毫無競爭力?」有一個很無奈的答案是:「家長讓小孩子唸好的小學跟中學,就是希望他能進入好的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出弦外之音?
長久以來,台灣的高教環境一直處在很不平衡的狀態,國立大學占盡了大部分的資源,私立大學就只能自力救濟;在市場需求旺盛(入學人口足夠)的時候,公、私立大學的存亡問題不易浮現,但在少子化、招生不足的情況下,不止私立大學有很大的危機,就連公立大學也逃不過關門的命運。
如果是一般商品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最理想的處理方式就是回歸市場機制,在一陣廝殺後,汰弱留強,市場即會慢慢回歸正常。現在國立大學的教職員雖不具公務員資格,但卻享有等同公務員的福利,也不能任意裁撤,所以即便是政大跟台科大真的進行了「公公併」,那只會變成一個國立「龐然巨物」,雖然在學科專長上可能會有互補性的提升,但併校後高達一千多名的教職員體系卻更讓人頭疼。
如果台灣的高教要進行改革,自由化是唯一的路,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公立系統的壟斷及彊化,也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大學教職員的生死存亡意職,進而端出更好的牛肉給學生。
補助款直接回饋給學生
根據統計,台灣自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政策從100學年度全面實施後,每學年度全國補助人數平均約19萬人。現行辦法為5歲幼兒就讀公立幼兒園者,入學即免繳學費;就讀私立幼兒園者,每人一學期補助學費1萬5000元。至於家戶年所得70萬元以下的經濟弱勢家庭子女,除免學費補助外,還可以再申請弱勢加額補助;就讀公立者每名學生一學期再加額補助6000元至1萬元;就讀私立者每一名學生每學期再加額補助5000元至1萬5000元不等。
自從幼兒免學費教育政策實施後,台灣適齡幼童選擇私立幼兒園的人數大為提升,因為補助款直接用在學生身上,學生便不會因為不想付昂貴學費而被迫選擇公立學校。如果此一「免學費教育政策」可以延伸至台灣小、中、以及大學,再配合教育自由化的推動,台灣的教育改革才會有可期待的一天!
作者: |
李淑蓮 |
現任: |
北美智權報主編 |
學歷: |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
經歷: |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
|
|
|
Facebook |
|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