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元入學、十二年國教到五年五百億,教育部的政策一直都沒有獲得很大的認同及肯定,唯獨今年開始積極推動的「大學自主治理方案」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好,想不到教育部官員突然開竅,能以開放的態度鼓勵國立大學自立自強,以法人化甚至公司化方式經營,讓台灣高等教育終於有望能從教育部官僚僵化的體制下鬆綁,以彈性靈活及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自主經營,實在應給教育部官員按一個『讚』。然而,教育部的一番美意卻被一群保守的反對派曲解為「假自主治理 真出賣大學」,讓好不容易露出一線曙光的台灣高等教育未來又生變數。 |
|
2011年1月11日,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中宣布,在不需經過修法、及現有國立大學行政人員權益不變的前提下,選定成功大學與金門大學進行為期3年的大學自主治理試辦方案,讓此兩校成立類似私立學校董事會的「大學自主治理委員會」,可決策學雜費調整、招生名額等重大事項,落實大學自主;算是正式啟動了「大學自主治理試辦方案」。
大學法人化本來就是台灣高等教育應該走的方向,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與自由經濟國家的教育體制接軌。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就指出:「國立大學不僅在各項校務需受教育部嚴格監督,甚至執行預算、決算與審計時,仍備受來自審計單位一體適用於公務機關的法規束縛與監督,國立大學經營艱難不言可喻。國際頂尖大學普遍享有之大學自治,包含招生員額、授予學位之要件、系所組織的增設與調整、教師人事任用、學雜費調整、學生事務及財會管理等,在台灣各大學仍須交由教育部做最後決定,結果全國50 所國立大學猶如一所『教育部大學』,而大學財務會計管理及人事任用亦大幅比照政府機關的運作,導致大學校院失去學術機構應有的活力與效能;同時大學教師在研究教學之餘,經常需耗費心力面對繁瑣的行政作業與經費核銷,不僅無助研究目標之達成,徒然耗蝕研究能量,更經常因為經費不當核銷面臨司法調查窘境」。
然而,由於「大學自主治理方案」的執行牽動了既有的國立大學教職員的薪津、福利、人事任用結構、及學雜費調整機制,因此自方案一被提出,即引起許多國立大學的師生及教職員反彈,並發起了一連串的抗爭活動;除了自去年底開始有一些零星傳單發送或媒體投書活動外,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更於今年6月12日連同數百名學術界人士公開發表聯署聲名,反對教育部推行「大學自主治理方案」。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為了推動電信自由化,而必須讓電信局(即現在中華電信)公司化的過程。當年一大票電信局的公務員為了捍衛本身的權益,極力反對讓電信局公司化經營,但他們可能完全沒有料到當電信局搖身一變成為民營的中華電信公司後,除了營運獲利都比以前優之外,服務品質也是大幅改善了。
為了徹底解讀「大學自主治理方案」的推動背景及詳細,必須先了解一下台灣高等教育目前的一些數據資料。
表1. 台灣大專校院校數統計
教育部統計處編製 2011年11月
註:(1)本表數字不含軍警學校。
(2) 100學年大學校院資料不含軍事院校6所、警大1所及空大2所;另專科不含警專1所及陸軍專校1所。
(3) 99學年度起新增宗教研修學院2所 (法鼓佛教學院由一般學院轉入)
表2. 台灣大專校院學生數統計
教育部統計處編製 2011年11月
註:博、碩士班之研究所數以 ( ) 內數字表示
圖1. 近10年台灣大專校院學校數及學生數增加狀況
教育部統計處編製 2011年11月
從表1、表2及圖1的數據顯示了幾個現象:
- 大專院校學生在過去10年內增加了超過11萬人,但有趣的是,一般大專院校的學生增加了近15萬,但技職的學生數量卻減少了3萬5千多。如果以程度來分的話,即發現主要增加的是大學生、碩士班及博士班學生,在過去10年內分別增加了262,070人、80,688人及14,981人;反觀專科生卻是大幅減少了245,947人。在所增加的26萬多大學生中,有近20萬是來自私立大學的,來自公立大學的只有6萬多。
- 在大專院校數的部分,從表1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為止,全國共有163所大專院校,在過去10年內共增加了39所;其中大學增加了95所、學院增加了3所、但專科卻減少了59所。值得注意的是,私立學校呈大幅度的成長,共增加了62所,而國立大學則增加了32所;但大學增加的部分,有不少是從學院改制至大學,因此學院數量是減少的。
從以上發現可以了解到2個問題,其一是台灣目前大學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很多大學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因此教育部已著手進行大學整併的計劃,唯這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此外,如果單就大學生的部分來看,私立大學生在2011年人數高達436,811,是國立大學生人數的4.6倍之多;因此政府的龐大教育資源集中在相對少數的人身上是否恰當?實有待商榷,此外,國立大學擁有龐大的教育資源,卻教導出只會寫論文,不適用於企業的學生,逼使政府必須湊出「22K」、「57K」方案來輔導就業,對國家資源及納稅人的錢,是不是雙重的浪費?因此,不但大學需要整併,大學的經營及管理也必須改善,而大學法人化及公司化則是最快速及有效的改善之道。
去公務員化、大學教師退撫問題阻礙大學自主治理發展
大學自主治理方案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以下稱教育報告書)中「促進高等教育轉型與發展」議題中的策略之一,目的在於引導各大學建立自主管理機制,以取代原先政府單向的監督管理;並藉由賦予大學自主組織權、財務會計自主權及人事權,建立大學專業治理的新模式。事實上,大學自主治理的想法並非是近幾年才開始,但因2004年時所提出的大學法人化方案涉及去公務員化、大學教師退撫、及國有財產的歸屬問題而暫緩推動。現在已浪費了8年的時間,政策的推動已是刻不容緩。
為引導各大學在組織、財務會計、人事等部分的自主,教育報告書更提出了以下項目的具體措施,作為指導原則:
(1) 組織自主部分
• 規劃專業機構治理模式
• 規劃成立大學自主治理委員會
• 研擬「大學自主治理方案試辦計劃」
• 規劃大學自主治理委員會之運作原則
(2)財務自主部分
• 落實「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10條自籌收入及執行之彈性
• 教育部同步課責試辦大學之內部財務管控制度
(3) 人事自主部分
• 研議修正大學法第14條規定,放寬行政主管任用資格,以落實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人員
(4)任用及彈性薪資機制
• 依據試辦大學經驗,進行各校實施之可行性評估及建立發展策略
表 3. 大學自主化與大學法人化之比較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2011年。
從表3可見,教育部原本有意推動大學法人法,但為了避免因大學法人化引起去公務員化而導致公立大學的教職員反彈,因此以只選擇個別大學以試辦方式推動。雖然有不少不願思變的人都批評教育部是在便宜行事,但仔細一想,大學自主治理方案應該是在可以在影響最少的情況下,達到大學法人化的目的。有趣的是,假如成大及金門大學的大學自治運作成功(例如大學盈餘提升、教職員薪資福利提高、學生就業率提升……等等),現在一群不願意改變的國立大學教授又會怪教育部當年為什麼獨厚成大了。
反對大學自主治理的主要是國立大學的教職員及學生,在學生的部分,最主要是因為在自主治理的情況下,大學可自主調整學雜費,因此學生也很害怕大學法人化之後學校會隨意調漲學費。
其中,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可以說是反大學自主治理的最主要代表,其主要反對論點歸納如下:
- 將使國立大學成為缺乏校園民主、不受公共監督、只聽從企業要求、向學生予取予求的「學術工廠」。
- 根據「自主方案」規劃,大學將成立「自主治理委員會」。該委員會八大權限為:校長遴選、續任及解聘權;學雜費審議權;大學招生審議權;系所設立審議權;校務評鑑參與權;校務發展計畫議決權;校務預算議決權;彈性薪資機制議決權等。如果真的通過,委員會權力將比私校董事會還大。
- 為增加自籌財源比例,我們可以預料成大將橫下心來向企業和財團招手,寧願淪為營利事業的研發單位。校內的學院科系組織發展之增減將以其在市場進行產學合作與創收能力為判准,使得原已惡劣的「重理工、輕人文」現象更加雪上加霜。對教師的績效評量和獎賞亦將以企業管理的方式執行,導致研究成果「重量不重質」和惡意解聘的事例將層出不窮。
- 另一個使自主治理可以開源的辦法將是大量擴增有利可圖的系所,同時讓這些熱門系所的學雜費鬆綁。將造成以中南部為主的成大學生經濟負擔加重、更無暇於課業之上。「青年貧窮化」的狀況也將更雪上加霜。
此外,成大校友、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彭明輝也在其部落格對成大大學自主治理方案發表了他的看法:「『大學自主治理方案』真正要的是什麼政策目標?白紙黑字寫了一大堆,就不敢明說真正的目的:(1)引入財務自主的市場機制,讓大學「改善經營績效」;(2)要大學根據「經營績效」調整系所組織架構與教師薪資。簡單一句話,要公立大學市場化,並且在必要時國家可以節縮給公立大學的經費補助,讓公立大學自生自滅。」
如果仔細分析以上一些主要的反對訴求重點,就會發現其實這也是解決台灣大學現存困境的良方。像目前國內高等教育產學脫節,企業主一直說找不到人才,大學、碩士畢業生也嘆找不到工作,如果可以讓企業主加入大學經營,不是可以充分落實產學合作的目標,讓大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嗎?之前政府為了解決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分別濟出22K及57K的方案來解決問題,不是給批評為治標不治本嗎?現在如果能落實大學自主治理,讓大學跟產業合作經營,不就是根本解決之道嗎?即使讓熱門系所的學雜費鬆綁也是市場機制的良性運作使然,總比浪費納稅人的錢來開很多冷門的科系,但選課的學生只有小貓2、3隻來得好吧?若談到國立大學的經費補助問題,一年多前政府提出的5年5百億用來補助重點大學,為的是要擠入國際大學排名前10大,由於主要經費主要就分佈在那幾所重點的國立大學,因此也引起不少批評聲浪;反過來如果讓公立大學市場化,並且在必要時國家可以節縮給公立大學的經費補助,讓公立大學自生自滅,如此一來公立大學不是會更積極的端出牛肉來吸引學生嗎?再者,拿這次選為示範大學的成大來說,成大一年的經費預算約90億,但從政府處獲得的補助才23億多,就經費上而言,成大距離自立自主只差一小步,但為了獲得政府的經費補助,成大的經營便形同公務機關,在教學經營上無法自主經營,這無疑是為了少數的利益犧牲了廣大的利益。
有某國立大學教授指出,在歐美國家大學法人化、自主治理推行良好,是經歷百年時間並有社會基礎,但這種模式不見得適用亞洲國家,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因為這種大學自主自治的模式在香港就推行得相當良好;就連反對派所擔心的成大「自主治理委員會」權力過大的疑慮,也可從香港的大學運作模式中找到解答。
大學自主治理 - 香港成功的例子
香港目前共有17所大專院校,但並沒有所謂的公立大學,教職員均不具公務人員身份。17所大學共分3類,可參見表4 :
表4. 17所香港高等教育院校分類 |
8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付公帑資助的院校 (資助院校) |
8所財政自給的院校 (私立) |
1所由公帑資助的香港演藝學院 |
- 香港城市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
- 嶺南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教育學院
- 香港理工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大學
|
- 香港公開大學
- 香港樹仁大學
- 珠海學院
- 恒生管理學院
- 東華學院
- 明愛專上學院
- 明德學院
- 職業訓練局 -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
|
香港演藝學院 |
資料來源: 香港教育局 |
從表4的3大分類中, 香港資助院校的經營方式很類似現在台灣教育部要推動的『大學自主治理方案』,本文會拿香港大學作一簡單說明,但在此之前,先看一下 香港高等教育院校在自資專上課程上的財務狀況。(自資課程即自費課程,無任何補助)
表5. 2010/2011學年香港自資專上課程院校財務狀況
資料來源: 香港教育局 單位:億元港幣
從表5可以看出,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自資專上課程都很賺錢,香港大學自資專上課程單於2010/2011學年學費收入即錄得11億7700萬港幣,更於2008/2009至2010/2011連續3學年榮登「學費收入之冠」;如未計算投資收入,則香港城市大學為連續3個學年盈餘最高的大學。此外,主要靠開辦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香港樹仁大學,雖然學費收入僅2億3800萬港幣,但竟有高達43%盈餘,成為賺錢比率最高的大學。
自資課程即是自費課程,與私立經營方式無疑。從表5的數據可見,香港的大專院校的自資專上課程都很賺錢,顯示即使是市場化經營,如果是市場有需求或是商品夠好,就不必擔心因沒有政府補助而面臨倒閉的窘境。最值得注意的是,完全私有化經營的香港樹仁大學,竟是賺錢比率最高的大學,這是不是有些地方可讓台灣一些經營不善的私立大學借鏡的呢?
當然,教育不能單以賺錢為目的。如果以教育部最喜歡引用的大學排名來看,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剛公布的2012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國立台灣大學今年的排名是80,也是台灣唯一挺進百名內的大學;反觀大學自主治理的香港大專院校,今年共有4所擠入百大,分別是香港大學排名23、科技大學排名33、中文大學排名40及城市大學排名95。這是否顯示了自主治理的大學經營方式可以讓大學在國際舞台上更具競爭力?
至於反對大學自主治理派所擔心的成大「自主治理委員會」權力過大的疑慮,也可以參考一下香港大學的管治架構:
香港大學設有校董會、校務委員會和教務委員會,可算是三權分立。校董會為大學的最高諮詢團體;校務委員會為大學的最高管治團體,須訂立有關保管和使用大學印章的規定,並在符合條例及規程的規定下,可行使大學的所有權力,及須執行大學的所有職責;教務委員會得依規定管理大學的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事宜,但須符合條例及規程的規定及校務委員會在財務方面的管制。在這種三權分立的制度下,「自主治理委員會」的權力便不易過度擴張,也不會有球員兼裁判之嫌,這是成大在規劃自主治理時應考量進去的。
最後,關於自主治理後,學費會否隨便調漲的問題。其實以私有化的角度來看,調漲一定是反應成本的,像醫學系等一些科系本來成本就較高,然而,政府只要湊出配套措施,個別補助低收入戶或弱勢家庭,即不怕出現「社會階段兩級化現象」。像香港大學學費一年4萬多港幣,約15萬台幣 (註:此為擁有香港身份證之港人費率,外國人學費一年約12萬港幣,即40多萬台幣),跟台灣私立大學差不多,但如果是低收入戶,只要符合一定資格,便可獲得全額補助,即唸大學免錢。
其實反對大學自主治理的人士所提出的一些反對理由都是旁枝末節的問題,最大的問題該是來自反對派的保守封閉,也因此阻礙了台灣高等教育邁向改革開放的腳步。
|
Facebook |
|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 |
|
|
|
|
|
|